章节列表
- 目录
- 一、 道派
- 二、 道源
- 三、 老氏三宝
- 四、 老氏家法
- 五、 玄宗三宝
- 六、 玄宗三化
- 七、 玄宗四禅
- 八、 玄宗十德
- 九、 玄宗十通
- 十、 玄宗十胜
- 十一、 玄宗七大
- 十二、 玄宗戒学
- 十三、 玄宗超生学
- 十四、 外身易形
- 十五、 朝彻见独
- 十六、 虚玄大道
- 十七、 无着真宗
- 十八、 天人合发
- 十九、 自他不二(一)
- 二十、 自他不二(二)
- 二十一、 宾主交参
- 二十二、 玄关体用
- 二十三、 玄关点睛
- 二十四、 玄关集释
- 二十五、 内外玄关
- 二十六、 内外炉鼎
- 二十七、 内外法财
- 二十八、 内外侣地
- 二十九、 西派要诀
- 三十、 心息相依
- 三十一、 心息相依(二)
- 三十二、 偶谐三昧(一、玄宗)
- 三十三、 偶谐三昧(二、禅宗)
- 三十四、 一空三昧
- 三十五、 丹道程序
- 三十六、 卯西沐浴
- 三十七、 小大周天
- 三十八、 大周过关
- 三十九、 脱胎神化
- 四十、 粉碎虚空
- 四十一、 防危虑险
- 四十二、 和光同尘
- 四十三、 办道程期
- 四十四、 学道利益
- 四十五、 火候妙喻
- 四十六、 降魔秘诀
- 四十七、 冲和妙境
- 四十八、 自然妙用
- 四十九、 大定之要
- 五十、 杀生妙用
- 五十一、 施啬密义
- 五十二、 丹道证验
- 五十三、 卫生之经
- 五十四、 活埋之妙
- 五十五、 道德之乡
- 五十六、 远尘之乐
- 五十七、 采真之游
- 五十八、 心斋之奥
- 五十九、 反流之妙
- 六十、 阳和之美
- 六十一 虚静之益
- 六十二 婴儿之粹
- 六十三 混沌之德
- 六十四 重玄之奥
- 六十五 重空之微
- 六十六 鸟道之行
- 六十七 雀卵之征
- 六十八 红日之瑞
- 六十九 甘露之馨
- 七十 白血之异
- 七十一 方瞳之奇
- 七十二 睡最适
- 七十三 醉最玄
- 七十四 定最胜
- 七十五 忘最神
- 七十六 闲最贵
- 七十七 遁最贞
- 七十八 慈最祥
- 七十九 诚最灵
- 八十 慧最超
- 八十一 舍最难
- 八十二 平最稳
- 八十三 歇最妙
- 八十四 天行
- 八十五 圣行
- 八十六 梵行
- 八十七 炼己与筑基
- 八十八 养己与炼己(一)
- 八十九 养己与炼己(二)
- 九十 降龙与伏虎
- 九十一 烹炼与抽添
- 九十二 取坎与填离
- 九十三 玉炼与金炼
- 九十四 伏炁与服气
- 九十五 凡息与真息
- 九十六 玄息与胎息
- 九十七 应星与应潮
- 九十八 窈冥与混冥
- 九十九 自然与混然
- 一OO 酥软与麻木
- 一O一 癸前与癸后
- 一O二 阳火与阴符
- 一O三 起火与止火
- 一O四 庚月与满月
- 一O五 蟾蜍与兔魄
- 一O六 神水与华池
- 一O七 天根与月窟
- 一O八 复命与复性
- 一O九 有为与无为
- 一一O 致静与致和
- 一一一 有情与有信
- 一一二 先天与后天
- 一一三 身内与身外
- 一一四 内药与外药
- 一一五 戊土与己土
- 一一六 上闭与下闭
- 一一七 知和与知常
- 一一八 知雄与守雌
- 一一九 知白与守黑
- 一二O 食母与守母
- 一二一 抱一与得一
- 一二二 忘一与超一
- 一二三 小还与大还
- 一二四 守中与养中
- 一二五 养丹与养胎
- 一二六 朝元与还元
- 一二七 太阳与太阴
- 一二八 达生与遗生
- 一二九 达生与达命
- 一三O 司契与司彻
- 一三一 开人与开天
- 一三二 炀和与焚和
- 一三三 有方与无方
- 一三四 天合与人合
- 一三五 真空与顽空
- 一三六 持后与鞭后
- 一三七 相推与相胜
- 一三八 古始与疑始
- 一三九 内韄与外韄
- 一四O 葆光与葆真
- 一四一 修性与修命
- 一四二 阴神与阳神
- 一四三 杀机与盗机
- 一四四 天机与神机
- 一四五 心机与目机
- 一四六 回机与息机
- 一四七 具缘与具德
- 一四八 平怀与平息
- 一四九 安居与安心
- 一五O 见独与疑独
- 一五一 见素与体素
- 一五二 袭常与袭明
- 一五三 大顺与大宁
- 一五四 玄德与玄同
- 一五五 知荣与守辱
- 一五六 性起与缘起
- 一五七 生灭与灭生
- 一五八 小我与大我
- 一五九 养生与摄生
- 一六O 先天养生与后天养生
- 一六一 先天格物与后天格物
- 一六二 内乐与外乐
- 一六三 世法与道法
- 一六四 精神化与物质化
- 一六五 蒸气浴与真炁浴
- 一六六 长生与无生(一)
- 一六七 长生与无生(二)
- 一六八 至人与真人
- 一六九 德人与神人
- 一七O 鸿蒙示道
- 一七一 啮缺问道
- 一七二 关尹论道之一
- 一七三 关尹论道之二
- 一七四 亢仓证道
- 一七五 臧丈垂钓
- 一七六 北宫铸钟
- 一七七 孔子嘉遁
- 一七八 颜子坐忘
- 一七九 列子御风
- 一八O 长房缩地
- 一八一 女娲补天
- 一八二 叔敖调息
- 一八三 壶公隐身
- 一八四 王母种桃
- 一八五 太和一色
- 一八六 一色过后
- 附录六种
『天乐集』五十二、 丹道证验
- 本章共 1.0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丹道证验,可分二端:一者,色身上之证验;二者,法身边之证验。
色身证验,正阳、紫阳、翠虚、三丰、栖云诸祖,言之详矣。《参同契》曰:“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还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陈翠虚曰:“辛苦都来只十月,渐渐采取渐凝结,而今通身是白血,已觉四肢无寒热。”又曰:“我昔工夫行一年,六脉已息气归根。有一婴儿在丹田,与我形貌亦如然。”紫阳《四百字·自序》云:“修炼至此,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会,魂魄如子母之留恋,此乃真境界也,非譬喻也。以法度炼之,则聚而不散,以斤两炼之,则结而愈坚。魂藏魄灭,精结神凝,一意冲和,肌肤爽透。随日随时,渐凝渐聚,无质生质,结成圣胎。胎气既凝,婴儿显现,玄珠成象,太乙含真。”三丰祖《玄要篇》,揭示种种法验,均属信而有证。其《返还证验说》一篇,述七日过大周天尤详,万卷丹书,仅此一篇泄漏,洵为玄宗之洪宝,丹家之秘藏也。
大抵丹法之要,在以我空寂,感彼先天真阳到身。虚寂之程度愈深,则真阳之来愈盛。如茶杯然,增一分空,方能添一分水。真阳愈充,则元神愈旺,定力愈强。故炼精化炁足,绀发再生,皮肤发光。再进则见赤血变白,目瞳变方,筋骨、齿牙、血髓,无不变易,一一革故鼎新。夜睡无声,操劳不倦。乃至炁化为神,除睡、除食,智光内发,外境虚融。皆水到渠成,无待安排者也。
至法身上效验,丹书言者极略。予意丹法所重,乃法身而非色身也。故最初下手,即须离开色身,在身外心息相依,浸至大定。定亦定在外面,以定力伏惑除欲,以慧力破除无明。转生死为涅盘,化烦恼为不动智,破五阴而出五浊,见思习气,荡尽无余。真性圆明,周遍法界,道通俱足,举念即成。似法身效验,尤贵于色身也。如紫阳真人曰:“夜深月正明,天地一轮镜。”李清庵云:“试问收功何所证,周天匝地月光辉。”三丰翁云:“运起周天三昧火,锻炼真空返太无。”又云:“时时常把工夫用,皓月当空彻顶红,照看自己主人翁。”又云:“心同日月大辉光,我与乾坤为表里,打破虚空不等闲,收拾六合一黍米。”皆示法身边之效验也。
法身效验,以定慧为总体。《庄子》曰:“大一通之,大定持之。”又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又曰:“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正示大定湛寂,慧觉圆明之象也。又《楞严》破五阴一段,乃定中必历之阶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