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目录
- 一、 道派
- 二、 道源
- 三、 老氏三宝
- 四、 老氏家法
- 五、 玄宗三宝
- 六、 玄宗三化
- 七、 玄宗四禅
- 八、 玄宗十德
- 九、 玄宗十通
- 十、 玄宗十胜
- 十一、 玄宗七大
- 十二、 玄宗戒学
- 十三、 玄宗超生学
- 十四、 外身易形
- 十五、 朝彻见独
- 十六、 虚玄大道
- 十七、 无着真宗
- 十八、 天人合发
- 十九、 自他不二(一)
- 二十、 自他不二(二)
- 二十一、 宾主交参
- 二十二、 玄关体用
- 二十三、 玄关点睛
- 二十四、 玄关集释
- 二十五、 内外玄关
- 二十六、 内外炉鼎
- 二十七、 内外法财
- 二十八、 内外侣地
- 二十九、 西派要诀
- 三十、 心息相依
- 三十一、 心息相依(二)
- 三十二、 偶谐三昧(一、玄宗)
- 三十三、 偶谐三昧(二、禅宗)
- 三十四、 一空三昧
- 三十五、 丹道程序
- 三十六、 卯西沐浴
- 三十七、 小大周天
- 三十八、 大周过关
- 三十九、 脱胎神化
- 四十、 粉碎虚空
- 四十一、 防危虑险
- 四十二、 和光同尘
- 四十三、 办道程期
- 四十四、 学道利益
- 四十五、 火候妙喻
- 四十六、 降魔秘诀
- 四十七、 冲和妙境
- 四十八、 自然妙用
- 四十九、 大定之要
- 五十、 杀生妙用
- 五十一、 施啬密义
- 五十二、 丹道证验
- 五十三、 卫生之经
- 五十四、 活埋之妙
- 五十五、 道德之乡
- 五十六、 远尘之乐
- 五十七、 采真之游
- 五十八、 心斋之奥
- 五十九、 反流之妙
- 六十、 阳和之美
- 六十一 虚静之益
- 六十二 婴儿之粹
- 六十三 混沌之德
- 六十四 重玄之奥
- 六十五 重空之微
- 六十六 鸟道之行
- 六十七 雀卵之征
- 六十八 红日之瑞
- 六十九 甘露之馨
- 七十 白血之异
- 七十一 方瞳之奇
- 七十二 睡最适
- 七十三 醉最玄
- 七十四 定最胜
- 七十五 忘最神
- 七十六 闲最贵
- 七十七 遁最贞
- 七十八 慈最祥
- 七十九 诚最灵
- 八十 慧最超
- 八十一 舍最难
- 八十二 平最稳
- 八十三 歇最妙
- 八十四 天行
- 八十五 圣行
- 八十六 梵行
- 八十七 炼己与筑基
- 八十八 养己与炼己(一)
- 八十九 养己与炼己(二)
- 九十 降龙与伏虎
- 九十一 烹炼与抽添
- 九十二 取坎与填离
- 九十三 玉炼与金炼
- 九十四 伏炁与服气
- 九十五 凡息与真息
- 九十六 玄息与胎息
- 九十七 应星与应潮
- 九十八 窈冥与混冥
- 九十九 自然与混然
- 一OO 酥软与麻木
- 一O一 癸前与癸后
- 一O二 阳火与阴符
- 一O三 起火与止火
- 一O四 庚月与满月
- 一O五 蟾蜍与兔魄
- 一O六 神水与华池
- 一O七 天根与月窟
- 一O八 复命与复性
- 一O九 有为与无为
- 一一O 致静与致和
- 一一一 有情与有信
- 一一二 先天与后天
- 一一三 身内与身外
- 一一四 内药与外药
- 一一五 戊土与己土
- 一一六 上闭与下闭
- 一一七 知和与知常
- 一一八 知雄与守雌
- 一一九 知白与守黑
- 一二O 食母与守母
- 一二一 抱一与得一
- 一二二 忘一与超一
- 一二三 小还与大还
- 一二四 守中与养中
- 一二五 养丹与养胎
- 一二六 朝元与还元
- 一二七 太阳与太阴
- 一二八 达生与遗生
- 一二九 达生与达命
- 一三O 司契与司彻
- 一三一 开人与开天
- 一三二 炀和与焚和
- 一三三 有方与无方
- 一三四 天合与人合
- 一三五 真空与顽空
- 一三六 持后与鞭后
- 一三七 相推与相胜
- 一三八 古始与疑始
- 一三九 内韄与外韄
- 一四O 葆光与葆真
- 一四一 修性与修命
- 一四二 阴神与阳神
- 一四三 杀机与盗机
- 一四四 天机与神机
- 一四五 心机与目机
- 一四六 回机与息机
- 一四七 具缘与具德
- 一四八 平怀与平息
- 一四九 安居与安心
- 一五O 见独与疑独
- 一五一 见素与体素
- 一五二 袭常与袭明
- 一五三 大顺与大宁
- 一五四 玄德与玄同
- 一五五 知荣与守辱
- 一五六 性起与缘起
- 一五七 生灭与灭生
- 一五八 小我与大我
- 一五九 养生与摄生
- 一六O 先天养生与后天养生
- 一六一 先天格物与后天格物
- 一六二 内乐与外乐
- 一六三 世法与道法
- 一六四 精神化与物质化
- 一六五 蒸气浴与真炁浴
- 一六六 长生与无生(一)
- 一六七 长生与无生(二)
- 一六八 至人与真人
- 一六九 德人与神人
- 一七O 鸿蒙示道
- 一七一 啮缺问道
- 一七二 关尹论道之一
- 一七三 关尹论道之二
- 一七四 亢仓证道
- 一七五 臧丈垂钓
- 一七六 北宫铸钟
- 一七七 孔子嘉遁
- 一七八 颜子坐忘
- 一七九 列子御风
- 一八O 长房缩地
- 一八一 女娲补天
- 一八二 叔敖调息
- 一八三 壶公隐身
- 一八四 王母种桃
- 一八五 太和一色
- 一八六 一色过后
- 附录六种
『天乐集』七十八 慈最祥
- 本章共 2.7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老圣三宝,以慈为首。云:“慈故能勇”。又云:“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又云:“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之在天下,龡龡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又云:“报怨以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凡此皆示大慈三昧之行。菩萨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亦以慈为先导,足证佛老相同之点。学仙之士,仁逮昆虫,不伤含灵,慈心摄受一切众生,随其根器而教化之,俾渐离生死苦海,诞登道岸,即能体老圣大慈之行门,为柱下正教之法幢也。
《华严经·离世间品》说十种慈,堪称佛老大慈行门之轨范,末世化导之津梁。经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慈。何为十?所有等心清净慈,普摄众生无所拣择故;饶益清净慈,随有所作皆令欢喜故;摄物同己清净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不舍世间清净慈,心常缘念集善根故;能致解脱清净慈,普使众生除灭一切诸烦恼故;出生菩提清净慈,普使众生发求一切智心故;世间无碍清净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充满虚空清净慈,救护众生无处不至故;法缘清净慈,证于如如真实法故;无缘清净慈,入于菩提离生性故。是为十。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慈”。
予按,老圣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岂非“普摄众生无拣择”耶?“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岂非“救护众生无处不至”也。“为天下浑其心”,使复归于婴儿之浑朴,赤子之忘情,岂非“不舍世界清净慈”耶!“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无物”,岂非“解脱清净慈”耶!“无知无欲,见素抱朴,清净为天下正,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乃至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岂非“法缘清净”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此七者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成而弗居”,岂非“无缘清净慈”耶!是则老圣之大慈行门密与《华严》相契合矣。
《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第十八参,见大光王于妙光大城,为说大慈幢之行门,亦深契老氏“大慈为首、拔苦与乐”之旨。并可知大慈感应之神妙,有非思议所及者,信乎为佛氏化他之盛德矣。经曰:“时王告言,善男子,我净修菩萨大慈幢行,我满足菩萨大慈幢行。善男子,我于无量百千万亿,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所,问难此法,思惟观察修习庄严。善男子,我以此法为王,以此法教敕,以此法摄受,以此法随逐世间,以此法引导众生,以此法令众生修行,以此法令众生趣入,以此法与众方便,以此法令众生熏习,以此法令众生起行,以此法令众生安住思惟诸法自性,以此法令众生安住慈心。以慈为主,具足慈力,如是令住利益。安乐心,哀悯心,摄受心,守护众生不舍离心,拔众生苦无休息心。我此法令一切众生毕竟快乐,恒自悦,犹身无诸苦,心得清净,断生死爱,乐正法乐,涤烦恼垢,破恶业障,绝生死流,入真法海,断诸有趣,求一切智,净诸心海,生不坏信。善男子,我已住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间。善男子,我国土中一切众生,皆于我所无有恐怖。善男子,若有众生贫穷困乏,来之我所而有求索,我开库藏,恣其所取,而语之言,莫造诸恶,莫害众生,莫起诸见,莫生执着,汝等贫乏,若有所须,当来我所及四道,一切诸物,种种具足,随意而取,勿生疑难;善男子,此国土中一切众生,五浊世时,乐作诸恶,我心哀悯而欲救护,入于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之门。入此三昧时,彼诸众生所有怖畏心、恼害心、魔敌心、争论心,如是诸心,悉自消灭。何以故?入于菩萨大慈为首,顺世三昧,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须臾,自当现见,时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内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阶砌户牖,如是一切咸出妙音,悉向于王曲躬敬礼;妙光城内所有居人,靡不同时欢喜踊跃,俱向王所举身投地;村营城邑,一切众人咸来见王,欢喜敬礼;近王所住鸟兽之属,互相瞻视,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礼拜;一切山原及诸草树,莫不向王回转敬礼;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流注王前;十千龙王,起大香云,激电雷震,注微细雨;有十千天王,所谓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善变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如是等而为上首,于虚空中作众妙乐,无数天女歌咏赞叹,雨无数华云、无数香云、无数宝鬘云、无数宝衣云、无数宝盖云、无数宝幡云、于虚空中而为庄严,供养其王;伊罗婆拏大象王,以自在力,于虚空中敷无数宝莲华,垂无数宝璎珞,无数宝缯带、无数宝鬘、无数宝严具、无数宝华、无数宝香、种种奇妙以为严饰,无数采女,种种歌赞;阎浮提内,复有无量千百万亿诸罗刹王、诸夜叉王、鸠般茶王、毗舍阇王,或住大海,或住陆地,饮血啖肉,残害众生,皆起慈心,愿行利益,明识后世,不造诸恶,恭敬合掌顶礼于王;如阎浮提,馀三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百千万亿那由他世界中,所有一切毒恶众生,悉亦如是”。
大光王所修大慈幢行,所入大慈三昧,草木禽兽,皆被感动,而施敬礼,楼台宝阁,均出妙音而赞叹,曲躬而敬礼,洵属不可思议。盖行遍界慈,则遍界情与无情,莫不感通,心力无量,即慈力无量,则感应道交,亦不可得而思量矣。时至末劫,争斗坚固,人类相残,血流漂杵,轰炸所及,城邑为虚,舍佛老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之行门,其何以革彼毒心,挽斯浩劫,使群生相安于揖让者哉!
孔子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老子主“报怨以德”,怨亲平等,是知老圣之慈超越孔圣,与我佛世尊等量矣。
梁·陶弘景真人修道既成,待诏飞升,而诏久不至。一日有二青童一白鹤,自空而下,真人以为天诏至矣,岂知一童宣诏,乃太上敕桓闿升天,并非敕陶。时闿方为陶真人执役也,真人乃语之曰:“吾修道勤至,何淹延在世?愿为访之。”闿三日后复降陶室曰:“君之阴功着矣。所修《本草》,以虻虫、水蛭为药,功虽及人而害物命,以此迟滞,更一纪当解换去。”真人乃以草木之药可代物命者,着别行《本草》,后果尸解。又唐·孙思邈真人着《千金方》,有仙人降谓之曰:“汝所着方,颇伤物命,必为尸解之仙,不得轻举矣”。思邈乃取草木之药,代以虻虫水蛭之命,作《千金翼方》三十篇。
试思杀微物以救人,尚乖天心,何况烹宰肥鲜以充口腹乎?老圣教人以慈他,要人常善救物,而子日杀生物以充庖厨,岂非大背其教乎?于老圣之长生则学之,于老圣之慈他则背之,是则自私自利,德行有亏,终无成功,可断言也。
昔汪师语我云:“修己以虚极为宗,处世以仁慈为要。然所谓仁慈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之慈,在拔苦与乐,救济众生;消极之慈,止于不恼害一切众生,及遏制 一切不利众生之行事而已。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故能行持消极之慈,不恼害一切有情,然后拔苦与乐,行积极之慈,能充分有力。初学慈行,且修消极之慈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