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风门(附论)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风证通治方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五脏正治方、肝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心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脾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肺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肾脏中风
- 卷之二 顺风匀气散
- 卷之二 独活酒
- 卷之二 侧子散
- 卷之二 牵正散
- 卷之二 治口眼歪斜奇方
- 卷之二 正舌散
- 卷之二 活命金丹
- 卷之二 脑麝祛风丸
- 卷之二 四白丹
- 卷之二 大神效活络丹
- 卷之二 追魂汤
- 卷之二 黄酒
- 卷之二 虎骨散(一名乳香定疼散)
- 卷之二 透骨膏
- 卷之二 薏苡仁汤
- 卷之二 如神救苦散
- 卷之二 十味锉散
- 卷之二 鳖甲汤
- 卷之二 神照散
- 卷之二 桂附续命汤
- 卷之二 通关散
- 卷之二 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
- 卷之二 治感风不能语。
- 卷之二 三圣散
- 卷之二 甘竹沥汤
- 卷之二 白矾散
- 卷之二 治中风牙关紧急方
- 卷之二 白神散
- 卷之二 金箔丸
- 卷之二 消风丸
- 卷之二 不换金丹
- 卷之二 搜风顺气丸
- 卷之二 一字散
- 卷之二 蒜涂法
- 卷之二 萆膏
- 卷之二 松叶酒
- 卷之二 蜘蛛摩方
- 卷之二 白鱼膏
- 卷之二 皂角膏
- 卷之二 三蚣散
- 卷之二 清凉丹
- 卷之二 治中风口歪
- 卷之二 换骨丹
- 卷之二 天麻浸酒方
- 卷之二 金虎丸
- 卷之二 舒筋保安散
- 卷之二 轻脚丸
- 卷之二 追魂散
- 卷之二 换骨酒
- 卷之二 至圣一醉膏
- 卷之二 经进骨碎补丸
- 卷之二 乳香宽筋丸
- 卷之二 保命龙虎丸
- 卷之二 酒浸药仙方
- 卷之二 夜合枝酝酒
- 卷之二 铁骨丹
- 卷之二 八风九州汤
- 卷之二 金凤丹
- 卷之二 雄豆散
- 卷之二 仙灵脾散
- 卷之二 海桐皮浸酒方
- 卷之二 桑枝煎方
- 卷之二 治风软脚
- 卷之二 白花蛇丸
- 卷之二 五参散
- 卷之二 赤箭丸
- 卷之二 附子汤
- 卷之二 羚羊角丸
- 卷之二 犀角搜风丸
- 卷之二 七宝丸
- 卷之二 红龙散
- 卷之二 十二味正气散
- 卷之二 二香三建汤
- 卷之二 杨氏神柏散
- 卷之二 苏青丸
- 卷之二 定神琥珀丸
- 卷之二 牛黄定志丸
- 卷之二 开关散
- 卷之二 牛黄丸
- 卷之二 麻黄汤
- 卷之二 天麻汤
- 卷之二 续命汤
- 卷之二 治中风痉,口噤面青,手足急强,妇人产后,亦宜服之。
- 卷之二 大豆紫汤
- 卷之二 归荆汤
- 卷之二 犀角散
- 卷之二 龙脑丸
- 卷之二 枸杞浸酒
- 卷之二 薏苡仁散
- 卷之二 急风散
- 卷之二 牛黄散
- 卷之二 蝉蜕丸
- 卷之二 追风散
- 卷之二 透关丸
- 卷之二 分涎散
- 卷之二 茵芋散
- 卷之二 枳壳人参丸
- 卷之二 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
- 卷之二 牛膝浸酒
- 卷之二 天麻丸
- 卷之二 五加皮散
- 卷之二 仙茅散
- 卷之二 虎骨散
- 卷之二 杜仲浸酒方
- 卷之二 五加皮浸酒方
- 卷之二 独活散
- 卷之二 治风走注,疼痛不定,随痛处熨之。
- 卷之二 治风走注疼痛
- 卷之二 赤芍药散
- 卷之二 搜风丸
- 卷之二 羌活散
- 卷之二 一品丸
- 卷之二 治脾气虚弱
- 卷之二 清神散
- 卷之二 治热风
- 卷之二 去风热
- 卷之二 防风饮
- 卷之二 石膏汤
- 卷之二 防风散
- 卷之二 前胡散
- 卷之二 天竺黄丸
- 卷之二 黄连白术汤
- 卷之二 温中汤
- 卷之二 雄黄散
- 卷之二 金箔牛黄丸
- 卷之二 菊花酒
- 卷之二 羊肉汤
- 卷之二 菊花散
- 卷之二 人参羌活散
- 卷之二 半夏饮
- 卷之二 上清白附子丸
- 卷之三 五胆丸
- 卷之三 抱胆丸
- 卷之三 夺命散
- 卷之三 牛黄丸
- 卷之三 治癫痫
- 卷之三 郁金丸
- 卷之三 治诸癫风
- 卷之三 瓜蒂散
- 卷之三 治邪癫
- 卷之三 守宫膏
- 卷之三 来苏膏
- 卷之三 治痫疾
- 卷之三 大定心汤
- 卷之三 小定心汤
- 卷之三 秦艽竹沥汤
- 卷之三 防己汤
- 卷之三 金箔十珍丸
- 卷之三 茯神丸
- 卷之三 茯神散
- 卷之三 石菖蒲丸
- 卷之三 虎骨散
- 卷之三 没药散
- 卷之三 海桐皮散
- 卷之三 摄风酒
- 卷之三 治白虎历节风
- 卷之三 乌蛇浸酒方
- 卷之三 四神散
- 卷之三 硫黄方
- 卷之三 一方去附子
- 卷之三 一方治紫癜风
- 卷之三 治白癜风
- 卷之三 鳗鲡鱼涂方
- 卷之三 鹤膝风(又名鼓槌风)
- 卷之三 耳散
- 卷之三 治风何首乌丸
- 卷之三 疗风
- 卷之三 鲁王酒
- 卷之三 治风疾
- 卷之三 搜风大九宝饮
- 卷之三 二香散
- 卷之三 黄羌活饮
- 卷之三 人参汤
- 卷之三 茯神汤
- 卷之三 附子散
- 卷之三 六神散
- 卷之三 伏龙肝汤
- 卷之三 羚羊角散
- 卷之三 四生散
- 卷之三 羌活饮子
- 卷之三 麻仁丸
- 卷之三 搜风散
- 卷之三 导秘丸(一名大圣丸)
- 卷之三 枳壳饮
- 卷之三 通秘散
- 卷之三 汉防己散
- 卷之三 仓公酒
- 卷之三 白花蛇煎
- 卷之三 乳香犀角丸
- 卷之三 天麻散
- 卷之三 肝丸
- 卷之三 牡蛎白术散
- 卷之三 葳蕤饮
- 卷之三 附子汤
- 卷之三 牛黄天南星丸
- 卷之三 炊帚散
- 卷之三 治风热毒
- 卷之三 垂柳汤浴方
- 卷之三 苦参散
- 卷之三 疗举体痛痒
- 卷之三 苦参丸
- 卷之三 卷柏散
- 卷之三 秦艽丸
- 卷之三 鬼箭汤
- 卷之三 苍耳散
- 卷之三 清肌散
- 卷之三 五参散
- 卷之三 硫黄酒
- 卷之三 治诸破伤风,肿及头面者宜服。
- 卷之三 急风一字散
- 卷之三 太白散
- 卷之三 治破伤风将欲死者
- 卷之三 守宫丸
- 卷之三 又方治破伤风
- 卷之三 治破伤风欲死者
- 卷之三 白僵蚕散
- 卷之三 羌活防风汤
- 卷之三 白术防风汤
- 卷之三 蜈蚣散
-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门(附论)
-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 卷之五 暑门(附论) 暑门(附论)
- 卷之五 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 卷之六 湿门(附论) 湿门(附论)
- 卷之六 湿门(附论) 湿证通治方
-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门(附论)
-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门(附论)
-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证通治方
- 卷之九 伤寒门(附论) 伤寒门(附论)
- 卷之九 伤寒门(附论) 伤寒通治方
- 卷之十 夺命独参汤
- 卷之十 附子回阳散
- 卷之十 回生神膏
- 卷之十 葱饼熨法
- 卷之十 霹雳散
- 卷之十 大羌活汤
- 卷之十 神效沃雪汤
- 卷之十 桔梗枳壳汤
- 卷之十 治伤寒阳证结胸,死无可药者
- 卷之十 茵陈蒿大黄汤
- 卷之十 茅根汤
- 卷之十 茵陈五苓散
- 卷之十 百合知母汤
- 卷之十 百合散
- 卷之十 治伤寒百合病,腹中满痛,宜服此方
- 卷之十 雄黄丸
- 卷之十 诃黎勒丸
- 卷之十 黄连丸
- 卷之十 阿黎勒饮
- 卷之十 燥肠丸
- 卷之十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体虚元脏积冷,气刺腰痛,转动艰难。
- 卷之十 杜仲酒
- 卷之十 二沥汤
- 卷之十 人参汤
- 卷之十 牡蛎散
- 卷之十 羚羊角丸
- 卷之十 葳蕤汤
- 卷之十 柴胡石膏汤
- 卷之十 茯神散
- 卷之十 龙齿丸
- 卷之十 柴胡汤
- 卷之十 鳖甲散
- 卷之十 治伤寒后虚羸,日夜汗出不止,心燥口干,咽喉不利。
- 卷之十 大病瘥后多虚汗。
- 卷之十 紫菀散
- 卷之十 补肺散
- 卷之十 韭根散
- 卷之十 二灰散
- 卷之十 六君子汤
- 卷之十 养脾汤
- 卷之十 补脾汤
- 卷之十 健脾散
- 卷之十 助胃丸
- 卷之十 神仙百解散
- 卷之十 加减五苓散
- 卷之十一 普济消毒饮子
- 卷之十一 治热病五六日,壮热狂语欲走
- 卷之十一 羚羊角散
- 卷之十一 铁粉丸
- 卷之十一 含化犀角丸
- 卷之十一 生地黄煎
- 卷之十一 刺蓟饮子
- 卷之十一 治热病衄血,日夜无度,身面如金黄色
- 卷之十一 龙胆煎
- 卷之十一 青葙子丸
- 卷之十一 解毒犀角丸
- 卷之十一 白藓皮散
- 卷之十一 蓝叶散
- 卷之十一 茵陈散
- 卷之十一 承气丸
- 卷之十一 木通散
- 卷之十一 石苇散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疟门(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疟疾通治方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厥阴肝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手太阴肺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太阴脾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手少阴心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少阴肾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少阳胆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太阳膀胱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阳明胃疟(附论)
-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门(附论)
-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 卷之十三 泄泻门(附论) 泄泻门(附论)
- 卷之十三 泄泻门(附论) 泄泻通治方
-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门(附论)
-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门(附论)
-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门(附论)
-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 卷之十八 翻胃门(附论) 翻胃门(附论)
- 卷之十八 翻胃门(附论) 翻胃通治方
- 卷之十九 呕吐哕门(附论) 呕吐哕门(附论)
- 卷之十九 呕吐哕门(附论) 呕吐哕通治方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霍乱门(附论)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霍乱通治方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干霍乱(附论)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中恶霍乱(附论)
- 卷之二十一 诸虚门(附论) 诸虚门(附论)
- 卷之二十一 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痨瘵门(附论)
-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痨瘵通治方
-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 卷之二十三 咳逆门(附论) 咳逆门(附论)
- 卷之二十三 咳逆门(附论) 咳逆通治方
- 卷之二十四 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 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
- 卷之二十四 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 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 卷之二十五 眩晕门(附论) 眩晕门(附论)
- 卷之二十五 眩晕门(附论) 眩晕通治方
- 卷之二十六 心痛门(附论) 心痛门(附论)
- 卷之二十六 心痛门(附论) 心痛通治方
- 卷之二十七 腰痛门(附论) 腰痛门(附论)
- 卷之二十七 腰痛门(附论) 腰痛通治方
- 卷之二十八 胁痛门(附论) 胁痛门(附论)
- 卷之二十八 胁痛门(附论) 胁痛通治方
- 卷之二十九 秘结门(附论) 秘结门(附论)
- 卷之二十九 秘结门(附论) 秘结通治方
- 卷之三十 咳嗽门(附论) 咳嗽门(附论)
- 卷之三十 咳嗽门(附论) 咳嗽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门(附论)
-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 卷之三十二 喘门(附论) 喘门(附论)
- 卷之三十二 喘门(附论) 喘急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门(附论)
-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醍醐膏
-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 卷之三十四 遗精白浊门(附论) 遗精白浊门(附论)
- 卷之三十四 遗精白浊门(附论) 遗精白浊通治方
- 卷之三十五 诸淋门(附论) 诸淋门(附论)
- 卷之三十五 诸淋门(附论) 诸淋通治方
- 卷之三十六 遗溺失禁门(附论) 遗溺失禁门(附论)
- 卷之三十六 遗溺失禁门(附论) 遗溺失禁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七 五疸门 五疸门
- 卷之三十七 五疸门 五疸通治方
- 卷之三十八 五痹门(附论) 五痹门(附论)
- 卷之三十八 五痹门(附论) 五痹通治方
- 卷之三十九 脚气门(附论) 脚气门(附论)
- 卷之三十九 脚气门(附论) 脚气通治方
- 卷之三十九 脚气门(附论) 脚气止痛方
- 卷之四十 水肿门(附论) 水肿门(附论)
- 卷之四十 水肿门(附论) 水肿通治方
- 卷之四十一 胀满门(附论) 胀满门(附论)
- 卷之四十一 胀满门(附论) 胀满通治方
- 卷之四十二 积聚门(附论) 积聚门(附论)
- 卷之四十二 积聚门(附论) 积聚通治方
- 卷之四十三 宿食内伤门(附论) 宿食内伤门(附论)
- 卷之四十三 宿食内伤门(附论) 宿食内伤通治方
- 卷之四十四 自汗盗汗门附论 自汗盗汗门附论
- 卷之四十四 自汗盗汗门附论 自汗盗汗通治方
- 卷之四十五 痿门(附论) 痿门(附论)
- 卷之四十五 痿门(附论) 痿通治方
- 卷之四十六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 卷之四十六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怔忡健忘动悸通治方
- 卷之四十七 疝门(附论) 疝门(附论)
- 卷之四十七 疝门(附论) 疝气通治方
- 卷之四十八 积热门(附论) 积热门(附论)
- 卷之四十八 积热门(附论) 积热通治方
- 卷之四十九 痼冷门(附论) 痼冷门(附论)
- 卷之四十九 痼冷门(附论) 痼冷通治方
- 卷之五十 诸血门(附论) 诸血门(附论)
- 卷之五十 诸血门(附论) 诸血通治方
- 卷之五十一 肠痔漏门(附论) 肠痔漏门(附论)
- 卷之五十一 肠痔漏门(附论) 肠痔漏通治方
- 卷之五十二 脱肛门(附论) 脱肛门(附论)
- 卷之五十二 脱肛门(附论) 脱肛通治方
- 卷之五十三 疠风门(附论) 疠风门(附论)
- 卷之五十三 疠风门(附论) 疠风通治方
-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疡门(附论)
-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疡当分脏腑
-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灸门(附论)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指法一十四条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行针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三才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赤凤摇头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苍龙摆尾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龙虎交战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龙虎升腾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子午捣臼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阳中隐阴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阴中隐阳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烧山火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透天凉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留气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进气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提针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解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盘针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尻神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人身血忌不宜针灸出血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灸瘟KT神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午时补泻歌曰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午时前后歌曰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补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泻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禁针穴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禁灸穴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荣备回避八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八证勿刺针之无功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医与病者作用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停针待气病患作用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毕病患禁忌八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定尺寸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定灸多少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点灸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发灸疮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奇穴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十不治证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肠肚伤治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药加减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麻药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掺药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伤破肚皮用药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打及树木压遍身痛者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去恶血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药汤使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通治方
- 卷之五十七 眼目门(附论) 眼目门(附论)
- 卷之五十七 眼目门(附论) 眼目通用方
- 卷之五十八 耳鸣耳聋门(附论) 耳鸣耳聋门(附论)
- 卷之五十八 耳鸣耳聋门(附论) 耳鸣耳聋通治方
-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门(附论)
-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通治方
- 卷之六十 口舌门(附论) 口舌门(附论)
- 卷之六十 口舌门(附论) 口舌通治方
-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门(附论)
-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 卷之六十二 牙齿门(附论) 牙齿门(附论)
- 卷之六十二 牙齿门(附论) 牙齿通治方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妇人门(附论)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论形质受胎之始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调经通治方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胎前通治方
-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疮诊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痘疹已出证第二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疮痘已出后复生他疾第三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预截热毒第一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病疑似间解利第二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热甚生风者第三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感冒风寒与疮疹相杂者第四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调平疮疹用之第五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防备熏沐用之第六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微表而欲散第七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微下而自消第八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疮疹出太盛解毒第九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毒瓦斯壅瘀倒靥黑色第十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毒瓦斯满盛而下第十一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疮疹病中表里感寒或吐或利者第十二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疮子因吐利内虚自陷者第十三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解毒利余毒第十四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十香丸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五香丸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气臭于狐狸者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体气方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气方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气神妙不可尽述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阴汗鸦臭两腋下臭不可与人同行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臭神效
- 卷之六十七 诸虫门(附论) 诸虫门(附论)
- 卷之六十七 诸虫门(附论) 诸虫通治方
- 卷之六十八 中恶门(附论) 中恶门(附论)
- 卷之六十八 中恶门(附论) 中恶通治方
- 卷之六十九 诸毒门(附论) 诸毒门(附论)
- 卷之六十九 诸毒门(附论) 诸毒通治方
『奇效良方』卷之六十九 诸毒门(附论) 诸毒通治方
- 本章共 6.3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治一切药毒,菰子毒鼠莽毒,恶菌瘴,金石毒,瘟疫,死牛马肉毒,河豚毒,时行瘟疫,山岚瘴疟,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赤眼,疮疖冲冒,寒暑热毒上攻,或自缢溺水,打扑伤损,痈疽发背未破,鱼脐疮肿,汤火所伤,百虫犬鼠蛇伤,男子妇人或中颠邪狂走,鬼胎鬼气,并宜服之。凡人居家或出入,不可无此药,真济世卫家之书。如毒药岭南最多。若远宦岭表,才觉意思不快,便服之即安。二广山谷间,有草曰胡蔓,又名断肠草,若以人急水吞之急死,缓水吞之缓死。又取毒蛇杀之,以草覆上,以水洒之,数曰菌生其上,取为末,酒调以毒,始亦无患,再饮酒即毒发立死。其俗淫妇人,多自配合,北人与人情分相好,多不肯逐北人回,阴以药置食中,北人还即戒之曰∶子某年来。若从其言,即复以药解之,若过期不往必死矣,名曰定年药。北人届彼亦宜志之。若觉中毒,四大不调,即便服之,或于鸡豚鱼羊鹅鸭等肉,下药复食,此物即触发其毒。若服此药一粒,或吐或利,随手便瘥。昔有一女子,久患劳瘵,病为尸虫所噬,磨一粒服之,一时久吐,下小虫千余条,一大者正为两段,后只腹苏合香丸半月,遂无如常,至牛马六畜中毒,亦以此救之,无不效。
文蛤(五两,取有黄色者,捣碎洗净,本草云∶五倍子一名文蛤)山茨菇(二斤)续随子(去苗研细以纸里压去油,研,一两)红叶大戟(一两半,净洗)麝香(三钱,研)
上各研为细末和匀,以糯米粥为剂,每料分作四十粒,于端午重阳七夕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于木臼中,杵数百下,不得令妇人孝子不具足人鸡犬之类见之,切宜秘惜,不可广传,轻之无效。如痈疽发背未破之时,用冷水磨涂痛处,并磨服良久,觉痒立消。阴阳二毒,伤寒心闷,狂言乱语,胸膈壅滞,邪毒未发,及瘟疫山岚瘴气,缠喉风,冷水入薄荷一叶,同研下。急中颠邪,喝叫乱走,鬼胎鬼气,并用暖无灰酒下。自缢落水死,心头暖者,及惊死鬼迷,死,未隔宿者,并冷水磨灌下。蛇犬蜈蚣伤,并用冷水磨涂伤处。诸般疟疾不问新久,病发时煎桃柳枝汤磨下。小儿急慢惊风,五疳八痢,蜜水薄荷一叶同磨下。牙关紧急,磨涂一丸,分作三服,量大小与之。牙痛,酒磨涂,及含药少许吞下。汤火伤,东流水磨涂伤处。打扑伤损,炒松节无灰酒下。年深日近头疼,太阳疼,用酒入薄荷叶磨涂于两太阳穴上。诸般痫疾,口眼歪斜,眼目掣眨,夜多唾涎,言语謇涩,卒中风,口噤牙关紧急,筋脾紧急,骨节风邪,手脚痛疼,行步艰辛,四肢风麻作痛,并用酒磨下,有孕妇入不可服。
凡始觉中毒,意思不快,胸腹脏闷,即服此药,毒瓦斯不聚。
好青黛雄黄(各等分)
上研细令匀,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
干道五年,襄阳有劫盗将死,而特旨贷命,数曰前,州牧虑其出为人害,既受以刑,以生漆涂其两眼,同行到狱门,已目不见物,寄禁长林差役以符传送,适有老叟以事在狱中,怵而语之曰∶汝明日去时,倩送者在近右急寻蟹捣碎,滤汁滴眼内,漆当随汁流散,疮亦愈矣。如其言访得一小蟹用之,留三日而行,目睛好,略无损,予外婿朱唏硕,时以当阳尉揖邑令亲见之。
陈斋郎,湖州安吉人,因涉春渴,掬涧水两口咽,数日觉心脏腹痛,日久疼甚,服药皆诊之云∶心脾饮毒,今心脉损甚。斋答云∶去年涉春渴,饮涧水得此病。医云∶吃却蛇在涧边遗下不净,在涧水内,蛇已成形,在腹中食其心而痛也。遂以水调雄黄服之,果下赤蛇数条,皆能走。
解世间不测一切毒。
山豆根山茨菇绿豆粉(各三两)板蓝根土马棕黄柏子紫河车续随子仁木通盆硝蔻仁五味子薄荷贯众寒水石白僵蚕干葛雄黄百药煎(各二两)
茜草根大黄朱砂(各一钱)麝香(半两)甘草(四两)
上为细末,蒸饼和丸,如弹子大,以螺青三两和匀,留一半为衣,每服半丸,用生姜蜜水化下。
上以知母连根叶捣作末服之。亦可服水捣取汁饮二升,夏月出行,多取此屑自随,欲入水,先取少许投水上流便无畏,兼辟射工。亦可和水作汤浴之,甚佳。
上用生苍耳七个,白矾两皂子许,嚼涂咬处,须男子嚼之,余药敷肿处。
解砒毒等。
上用白扁豆,不以多少为细末,入青黛等分,细研,再入甘草末少许,巴豆一枚,去壳不去油,别研为细末,取一半入药内,以砂糖一大块,水化开,添成一大盏饮之,毒随利去后,却服五苓散之类。
解药毒蓝根(锉,一握)芦根(锉,一握)绿豆(研,一分)淀脚(研,二合)
上先将二根以水一碗,煎至七分去滓,次入后二味和匀,分三服,或一二服利下恶物,不用再服。
凡中药毒,即令食生黑豆数粒,食之闻腥者即非虫毒也。若是吐逆躁烦,服药须极冷,即解也。
甘草(一两,生用)白面(半两,生用)延胡索(一两)
上锉细,每服半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放冷,细细呷之。
上为生姜汁或干姜汁服之良。唐崔魏公季夜暴亡,有梁新闻之,乃诊之云∶中食毒。
仆曰∶常好食竹鸡,竹鸡多食半夏苗,必是半夏毒,命生姜捩汁而灌之活。浙人王夫人,忽日面上生黑斑数点,曰久满脸俱黑,遍求医治,不效。忽遇一草泽医人云∶夫人中食毒,治之一月平复。后求其方,止用生姜汁服之。问其故,云∶食斑鸠,盖此物常食半夏苗,中毒以姜解之。
上用猪膏大豆汁戎盐蓝汁服之。一方用盐汤煮猪膏巴豆饮之。一方用大小豆汁服之,并瘥。
治食莨菪闷乱,如卒中风,或似热盛狂病,服药即剧上以甘草汁或蓝青汁饮之,即愈。
上用甘草汁同蓝汁饮之,即愈。
解钩吻毒方治钩吻毒,困欲死,面青口噤,逆冷身痹。《肘后方》云∶钩吻茱萸食芥相似,而所生之旁无他草。又茎有毛,误食之杀人。
上用荠八两,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如人体冷,服五合,日二夜三,浓服为妙。一方煮桂汁饮之。一方饮葱汁佳。
上以豆豉浓煎汤饮之。亦治服药过剂,心中烦闷。
其证口干,两脸赤,五心热,利不止,药不效。
上用芭蕉根叶,研取自然汁服,利止而安。
上用枯莲房壳,带梗阴干,咀,煎水二三碗灌之,如无,用荷叶中心蒂,或用藕节煎汤一碗,温冷灌之,毒即散。
其证烦躁如狂,心腹搅痛,头旋欲吐不吐,面色青黑,四肢逆冷,命在须臾不救。
上用绿豆半升,捣去滓,以汲水调,通口服。或用真靛花二钱,分二服,以井花水浓调服之。又方治闷绝心头温者,新汲水调水粉服之,如神。
上用防风浓煎汤服之,立瘥。
上用白扁豆,生晒干,为细末,新汲水调下二三钱,已痊,医者高照一子无赖,父笞之,遂服砒霜自毒,大泻利,腹脏欲裂,予教以水调服,随所欲与之,不数碗即安。
王仲礼嗜酒,壮岁时疮渣发于鼻,延于头心,甚恶之,服药勿效。僧法满使服何首乌丸,当用二斤,适坟仆识草药,乃掘得之,其法忌铁器,但于砂钵中藉黑豆蒸熟,既成香味可人,念所蒸水必能去风证,以KT面,初觉极热,渐加不仁,至晚大肿,眉目耳鼻浑然无别,望之者莫不惊畏。主之母高氏曰∶凡人感风邪,非一日积,吾儿遇毒,何至于是,吾闻山豆根赤小豆黑蛤粉生姜汁上急命仆捣捩姜汁,以上三味为末调敷之,中夜肿消,到晓如初,盖先服何首乌,择焉不精,为野狼其毒杂其中,以致此挠也。
服附子过多,而觉头重如斗,唇裂血流,急求黑豆绿豆各数合嚼之,及浓煎黑豆绿豆汤并饮。服风药多,闷乱不省,醋醯浓煎甘草,同生姜自然汁顿饮之。又方以螺青细研,新汲水调下。
治药中有巴豆,下利不止干姜黄连(微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调下。如人行五里再服。
又方治同前上煮绿豆汤冷服之瘥。
疗石毒卒发者,栗栗如寒,或欲食,或不欲食。若服紫石英发毒者,亦热闷昏昏喜卧,起止无力,或寒,皆是脏腑气不和,以此治之。
荠(四两)茯苓黄芩芍药(各二两)蔓菁子(一升)蓝子人参甘草(炙,各一两)
上咀,以水一斗,先煮蔓菁子,取八升,去滓,内余药,煎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虚弱人加人参一两。若上气加茯苓荠各一两,甚良。
黄连(去毛)甘草(生锉,各一两)
上锉碎,以水三盏,煎取二盏,去滓,时时饮之。
上用盐半两,以冷水搅匀,令澄,旋旋服之。
上用紫石英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温水调下,连三服。
治中金石药毒。
上用黑铅一斤,以甘锅溶作汁,投酒一升,如此十数回,候酒至半升,去铅顿服之,效。一方以井水磨下,解砒毒。
上以地浆服之,甚效。
上并用石蟹,以熟水磨服。
上用荠汁生服,良。
上以蚌肉食之,良。
上以萝菔啖之。昔有婆罗门僧东来,见食麦面者云∶此大热,何以食之?又见食中有萝菔,云∶赖有此以解性。自此相传,食面必啖萝菔。
荠甘草(生用,各二两)
上细锉,以水五盏,同煎取二盏,停冷去滓,分三服。一方解一切药毒,加蜜少许,同煎服之。
上用紫苏浓煎汁,加杏仁泥服之,即散。
上用生萝卜煎汤,如非时无萝卜,用子煎汤亦可。有人好食豆腐,因中其毒,医治不效,偶更医,医至中途,适见做豆腐之家夫妇相争,因问云∶今早做豆腐,妻误将萝卜汤置腐锅中,今豆腐不成。盖豆腐畏萝卜也。医得其说,至病家,凡用汤使,俱以萝卜煎汤,或调或咽,病者遂愈。
上用曲末,加少木香末,盐汤调服,口有酒香,食积去矣,大治酒积甚妙。
治因食中毒。
上将灶底当釜直下,掘取赤土为细末,以冷水调,随多少服之。或以犀角水磨取汁饮,亦治食六畜肉中毒,大效。
昔有人夜间饮水,误吞水蛭入腹,缢停日久,必生下小蛭,即食人肝血,腹痛不可忍,面目黄瘦,全不进食,若不早治,即令人死。
上用田中干泥一块,以小死鱼三四个,同猪膏溶油搅匀,用巴豆十粒,去皮膜,拌入泥内,研烂和丸,如绿豆大,用田中冷水吞下十丸,小儿服三丸至五丸,须臾大小水蛭一时皆泻出,却以《局方》四物汤加黄煎服,生血补理。
治食鱼脍不消生瘕,常欲食脍者。
獭骨肝肺大黄(各八分)芦根鹤骨(各七分)桔梗(五分)干姜桂心(各四分)斑蝥(二十一枚,炙)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酒服十丸至十五丸,日再瘥。
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脏,口干大渴,心急发热,狂言妄语,或洞下方上用杏仁一升去皮研,以沸汤三升和绞汁,三服,狗肉原片,皆出净,良验。
凡物肝腑,不可轻啖,自死者弥勿食之。
上用豆豉,以水浸,绞取汁,旋服之。
五倍子白矾上等分为细末,水调服之。
上取故头巾垢一钱匕,热汤中烊服之,亦治卒心痛,以煮汤取汁饮之,头巾即缚发帛也。又方饮豉汁数升良。
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脏口干,或发热不语上以芦根煮汁饮之。
上以入乳汁合豉浓汁服之,神效。
昔有村店妇人,因用火筒吹火,不知筒内有蜈蚣藏焉,因以吹火,其蜈蚣惊逆窜人喉中,不觉下胸腹,救人无措手。适有人云∶取讨小猪儿一个,断喉取血食之,灌以清油,取吐即愈。
疗食蕈并菌中毒致杀人者,及疗枫菌食之,令人笑不止者,此皆治之。盖菌种类不一,往往蛇虺毒瓦斯所熏蒸而成耳。
上掘地作坑,以新汲水投坑中搅之,乘混浊取出,以绢滤过,用瓷器盛,每服时调转,饮一盏至三盏,当效。
上有芫花生者为末,每服一钱,新汲水下,以利为好。
崇宁间,苏州太平山白云∶寺,五僧行山间,得蕈一丛甚大,摘而煮食之,至夜发吐,三人急采鸳鸯草生啖,遂愈。二人不甚肯啖,吐至死。此草藤蔓而生,对开黄白花,傍水根据山处皆有之,治痈疽肿毒尤妙。或服或敷,今人谓之金银花,又曰老翁须,本草名忍冬草。
治蛊毒,宋嘉中,范吏部道为福州守曰,揭一方于石云∶凡中蛊毒,无论年代近远,但煮一鸭卵插银针于内,并噙之,约一食顷,取视钗卵俱黑,即中毒也,其方用五倍子(二两)硫黄(末一钱)丁香木香麝香轻粉(各少许)糯米(二十枚)甘草(三寸,半生半炙)
上用水十分,于瓶内煎七分,候药面生皱皮,为熟绢滤去滓,通口服,病患平正仰卧,令头高,觉腹中有物冲心者,三次后得大吐,出一盆桶盛之,如鱼之类,乃是恶物,吐后饮茶一盏,泻亦无妨,旋煮白粥补,忌生冷油腻酱十日,后服解毒丸三五丸,经旬平复。
治蛊毒败鼓皮蚕蜕纸(各烧存性)刺猥皮五倍子续随子朱砂(研)雄黄(研,各等分)
上为细末,糯米稀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服,熟水送下。
治蛊毒及虫蛇畜兽毒。
雄黄明白矾(生用,各等分)
上于端午日合研细,熔黄蜡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念药王菩萨药上菩萨七遍,白汤送下。
治中蛊毒,令人腹内坚痛,面目青黄,病变无常。
蜜(一碗)猪骨髓(五两,研)
上同煎令熟,分作十服,日三服,即瘥。
治蛊毒及金蚕蛊毒方凡中毒者,先以白矾末令尝,不觉涩而味甘,次食黑豆不腥,乃中毒也,即浓煎石榴根皮汁饮之,不下即吐出虫皆活,无不愈者。李晦之云∶凡中毒以白矾茶芽捣为末,冷水饮之。
治五种蛊毒,及草蛊术,在西凉处及岭南人,若行此毒,入人咽刺痛欲死者。
上用马兜铃根一两,细锉,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顿服,当时吐出蛊,未吐再服,以快为度。一方以苗为末,温水调服。一方用根捣末,水服方寸匕。
上用鳗鲡鱼干末,空心服之,三五度瘥。一方烧炙令香,食之尤佳,其鱼有五色纹者良。
治食中有蛊毒,腹内坚痛,面目青黄瘦瘁,淋露骨立,病变无常。
铁精(乃铁炉中,如尘紫色,轻者为佳,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以生鸡肝捣和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五丸至七丸,温酒下。
上用山豆根,不以多少,密遣人和水研已,禁声服少许,不止再服。
治蛊毒下血,如烂肉片,心腹痛,如有物啮。若不即治,蚀人五脏乃死。
槲木(北阴白皮)桃根白皮(各四两,并细锉)猥皮灰乳发灰(各一两)火麻子汁(五升)
上先以水五盏,煮槲皮桃根皮取浓汁二盏,和麻子汁,每服暖汁一盏,调猥皮灰发灰二钱匕,令患人少食旦服,须臾用水一盆,以鸽翎引吐于水中,如牛涎,诸蛊并出。
蓖麻(一粒,去皮)朴硝(一钱)
上细研,作一服,新汲水调下,连作二三服效。
治蛊毒下血,或腹痛,或不痛,百治不效,烦渴不止。
臭椿根(东引佳,白皮,蜜炙焙干)地榆(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米饮调下。
治蛊毒吐血,或下血如烂肝。
上用苦瓠一枚,切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去滓,空心分温二服,吐下蛊即愈。《范汪方》云∶苦瓠毒当临时量用之。《肘后方》云∶用苦酒一升,煮令消饮之,神验。一名苦葫芦。
昼夜出血石余,四脏皆损,惟心未毁,或鼻破待死者。
上以桔梗捣屑,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即下药者,以物拗口开灌之,心中当烦,须臾自定,服七日止,当猪肝脏以补之,神良。
治中蛊毒吐血雄黄(一分,研)伏龙肝(研,半两)斑蝥(去足翅,糯米炒,十四枚,去糯米)獭肝(各枣大,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匕,空心以酪浆调下,或吐蛤蟆及蛇虫等出,是效。
治中蛊吐血。
上用小麦面二合,分为三服,以冷水调下,半日服尽,当下蛊即瘥。
南方有蛊毒之乡,于他家饮食,即以犀角搅之,白沫竦起,即为有毒,无沫者即无毒也。
广南卫生方桃生烟蔓草并叶如茶,其花黄而小,凡一叶入口,百窍溃血,人无复生。
广西愚民私怒,茹以自毙,家人觉之,即取抱卵不生鸡儿,细研,和以麻油,扶口灌之,乃尽吐出恶物而苏,少时不可救矣。如人误服此药者,止以前法解之。
雷州民康材妻为蛮巫林公荣用鸡肉桃生,值商人杨一者善医疗,与药服之,才食顷,吐积肉一块,剖开,筋膜中有生肉存,已成为鸡,头尾嘴翅悉稍似。康诉于州,州捕林至狱,而呼杨生令具疾证用药,其略云∶凡吃鱼肉瓜果汤茶,皆可桃生,初即觉胃腹稍痛,明日渐加刺满,十日则物生即动,上则胃痛,沉下则腹痛,积以瘦瘁,此是候也。昔陈可大知广庆府,胁下忽肿起,如生痈疖状,顷刻间其大如碗,识者云此中桃生毒也。候五更以绿豆细嚼试,若香甜则是,已而果然,乃用此方。
上用升麻为末,用冷水调二钱服之,遂洞下泻出,肿即消,续煎平胃散调补。若在上膈则取之,其法用热茶一瓯,投胆矾半钱于中,候矾化尽,通呷,服良久,以鸡翎探喉中,即吐出毒物,在下膈则泻之,以米饮调郁金末三钱,毒则泻下,乃碾人参白术末各半两,同无灰酒半升,入瓶内慢火熬半日,待酒熟取出,温服之,日一杯,五日乃止,然后饮食如故。
治中水毒溪毒,如伤寒状。
葱白(一握,切)豉(半升)葛根(二两)升麻(三分)
上锉如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温服,移时再服。
治中水毒溪毒,如伤寒状。
上用五加皮研为细末,每服一钱匕,酒一盏调下,日二夜一,粥饮调亦得。一方以五加根烧研为末,水调服。
治中水毒溪毒,下部虫蚀生疮。
上用牡丹皮为细末,每服二钱匕,酒一盏调下,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