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风门(附论)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风证通治方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五脏正治方、肝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心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脾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肺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肾脏中风
- 卷之二 顺风匀气散
- 卷之二 独活酒
- 卷之二 侧子散
- 卷之二 牵正散
- 卷之二 治口眼歪斜奇方
- 卷之二 正舌散
- 卷之二 活命金丹
- 卷之二 脑麝祛风丸
- 卷之二 四白丹
- 卷之二 大神效活络丹
- 卷之二 追魂汤
- 卷之二 黄酒
- 卷之二 虎骨散(一名乳香定疼散)
- 卷之二 透骨膏
- 卷之二 薏苡仁汤
- 卷之二 如神救苦散
- 卷之二 十味锉散
- 卷之二 鳖甲汤
- 卷之二 神照散
- 卷之二 桂附续命汤
- 卷之二 通关散
- 卷之二 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
- 卷之二 治感风不能语。
- 卷之二 三圣散
- 卷之二 甘竹沥汤
- 卷之二 白矾散
- 卷之二 治中风牙关紧急方
- 卷之二 白神散
- 卷之二 金箔丸
- 卷之二 消风丸
- 卷之二 不换金丹
- 卷之二 搜风顺气丸
- 卷之二 一字散
- 卷之二 蒜涂法
- 卷之二 萆膏
- 卷之二 松叶酒
- 卷之二 蜘蛛摩方
- 卷之二 白鱼膏
- 卷之二 皂角膏
- 卷之二 三蚣散
- 卷之二 清凉丹
- 卷之二 治中风口歪
- 卷之二 换骨丹
- 卷之二 天麻浸酒方
- 卷之二 金虎丸
- 卷之二 舒筋保安散
- 卷之二 轻脚丸
- 卷之二 追魂散
- 卷之二 换骨酒
- 卷之二 至圣一醉膏
- 卷之二 经进骨碎补丸
- 卷之二 乳香宽筋丸
- 卷之二 保命龙虎丸
- 卷之二 酒浸药仙方
- 卷之二 夜合枝酝酒
- 卷之二 铁骨丹
- 卷之二 八风九州汤
- 卷之二 金凤丹
- 卷之二 雄豆散
- 卷之二 仙灵脾散
- 卷之二 海桐皮浸酒方
- 卷之二 桑枝煎方
- 卷之二 治风软脚
- 卷之二 白花蛇丸
- 卷之二 五参散
- 卷之二 赤箭丸
- 卷之二 附子汤
- 卷之二 羚羊角丸
- 卷之二 犀角搜风丸
- 卷之二 七宝丸
- 卷之二 红龙散
- 卷之二 十二味正气散
- 卷之二 二香三建汤
- 卷之二 杨氏神柏散
- 卷之二 苏青丸
- 卷之二 定神琥珀丸
- 卷之二 牛黄定志丸
- 卷之二 开关散
- 卷之二 牛黄丸
- 卷之二 麻黄汤
- 卷之二 天麻汤
- 卷之二 续命汤
- 卷之二 治中风痉,口噤面青,手足急强,妇人产后,亦宜服之。
- 卷之二 大豆紫汤
- 卷之二 归荆汤
- 卷之二 犀角散
- 卷之二 龙脑丸
- 卷之二 枸杞浸酒
- 卷之二 薏苡仁散
- 卷之二 急风散
- 卷之二 牛黄散
- 卷之二 蝉蜕丸
- 卷之二 追风散
- 卷之二 透关丸
- 卷之二 分涎散
- 卷之二 茵芋散
- 卷之二 枳壳人参丸
- 卷之二 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
- 卷之二 牛膝浸酒
- 卷之二 天麻丸
- 卷之二 五加皮散
- 卷之二 仙茅散
- 卷之二 虎骨散
- 卷之二 杜仲浸酒方
- 卷之二 五加皮浸酒方
- 卷之二 独活散
- 卷之二 治风走注,疼痛不定,随痛处熨之。
- 卷之二 治风走注疼痛
- 卷之二 赤芍药散
- 卷之二 搜风丸
- 卷之二 羌活散
- 卷之二 一品丸
- 卷之二 治脾气虚弱
- 卷之二 清神散
- 卷之二 治热风
- 卷之二 去风热
- 卷之二 防风饮
- 卷之二 石膏汤
- 卷之二 防风散
- 卷之二 前胡散
- 卷之二 天竺黄丸
- 卷之二 黄连白术汤
- 卷之二 温中汤
- 卷之二 雄黄散
- 卷之二 金箔牛黄丸
- 卷之二 菊花酒
- 卷之二 羊肉汤
- 卷之二 菊花散
- 卷之二 人参羌活散
- 卷之二 半夏饮
- 卷之二 上清白附子丸
- 卷之三 五胆丸
- 卷之三 抱胆丸
- 卷之三 夺命散
- 卷之三 牛黄丸
- 卷之三 治癫痫
- 卷之三 郁金丸
- 卷之三 治诸癫风
- 卷之三 瓜蒂散
- 卷之三 治邪癫
- 卷之三 守宫膏
- 卷之三 来苏膏
- 卷之三 治痫疾
- 卷之三 大定心汤
- 卷之三 小定心汤
- 卷之三 秦艽竹沥汤
- 卷之三 防己汤
- 卷之三 金箔十珍丸
- 卷之三 茯神丸
- 卷之三 茯神散
- 卷之三 石菖蒲丸
- 卷之三 虎骨散
- 卷之三 没药散
- 卷之三 海桐皮散
- 卷之三 摄风酒
- 卷之三 治白虎历节风
- 卷之三 乌蛇浸酒方
- 卷之三 四神散
- 卷之三 硫黄方
- 卷之三 一方去附子
- 卷之三 一方治紫癜风
- 卷之三 治白癜风
- 卷之三 鳗鲡鱼涂方
- 卷之三 鹤膝风(又名鼓槌风)
- 卷之三 耳散
- 卷之三 治风何首乌丸
- 卷之三 疗风
- 卷之三 鲁王酒
- 卷之三 治风疾
- 卷之三 搜风大九宝饮
- 卷之三 二香散
- 卷之三 黄羌活饮
- 卷之三 人参汤
- 卷之三 茯神汤
- 卷之三 附子散
- 卷之三 六神散
- 卷之三 伏龙肝汤
- 卷之三 羚羊角散
- 卷之三 四生散
- 卷之三 羌活饮子
- 卷之三 麻仁丸
- 卷之三 搜风散
- 卷之三 导秘丸(一名大圣丸)
- 卷之三 枳壳饮
- 卷之三 通秘散
- 卷之三 汉防己散
- 卷之三 仓公酒
- 卷之三 白花蛇煎
- 卷之三 乳香犀角丸
- 卷之三 天麻散
- 卷之三 肝丸
- 卷之三 牡蛎白术散
- 卷之三 葳蕤饮
- 卷之三 附子汤
- 卷之三 牛黄天南星丸
- 卷之三 炊帚散
- 卷之三 治风热毒
- 卷之三 垂柳汤浴方
- 卷之三 苦参散
- 卷之三 疗举体痛痒
- 卷之三 苦参丸
- 卷之三 卷柏散
- 卷之三 秦艽丸
- 卷之三 鬼箭汤
- 卷之三 苍耳散
- 卷之三 清肌散
- 卷之三 五参散
- 卷之三 硫黄酒
- 卷之三 治诸破伤风,肿及头面者宜服。
- 卷之三 急风一字散
- 卷之三 太白散
- 卷之三 治破伤风将欲死者
- 卷之三 守宫丸
- 卷之三 又方治破伤风
- 卷之三 治破伤风欲死者
- 卷之三 白僵蚕散
- 卷之三 羌活防风汤
- 卷之三 白术防风汤
- 卷之三 蜈蚣散
-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门(附论)
-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 卷之五 暑门(附论) 暑门(附论)
- 卷之五 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 卷之六 湿门(附论) 湿门(附论)
- 卷之六 湿门(附论) 湿证通治方
-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门(附论)
-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门(附论)
-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证通治方
- 卷之九 伤寒门(附论) 伤寒门(附论)
- 卷之九 伤寒门(附论) 伤寒通治方
- 卷之十 夺命独参汤
- 卷之十 附子回阳散
- 卷之十 回生神膏
- 卷之十 葱饼熨法
- 卷之十 霹雳散
- 卷之十 大羌活汤
- 卷之十 神效沃雪汤
- 卷之十 桔梗枳壳汤
- 卷之十 治伤寒阳证结胸,死无可药者
- 卷之十 茵陈蒿大黄汤
- 卷之十 茅根汤
- 卷之十 茵陈五苓散
- 卷之十 百合知母汤
- 卷之十 百合散
- 卷之十 治伤寒百合病,腹中满痛,宜服此方
- 卷之十 雄黄丸
- 卷之十 诃黎勒丸
- 卷之十 黄连丸
- 卷之十 阿黎勒饮
- 卷之十 燥肠丸
- 卷之十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体虚元脏积冷,气刺腰痛,转动艰难。
- 卷之十 杜仲酒
- 卷之十 二沥汤
- 卷之十 人参汤
- 卷之十 牡蛎散
- 卷之十 羚羊角丸
- 卷之十 葳蕤汤
- 卷之十 柴胡石膏汤
- 卷之十 茯神散
- 卷之十 龙齿丸
- 卷之十 柴胡汤
- 卷之十 鳖甲散
- 卷之十 治伤寒后虚羸,日夜汗出不止,心燥口干,咽喉不利。
- 卷之十 大病瘥后多虚汗。
- 卷之十 紫菀散
- 卷之十 补肺散
- 卷之十 韭根散
- 卷之十 二灰散
- 卷之十 六君子汤
- 卷之十 养脾汤
- 卷之十 补脾汤
- 卷之十 健脾散
- 卷之十 助胃丸
- 卷之十 神仙百解散
- 卷之十 加减五苓散
- 卷之十一 普济消毒饮子
- 卷之十一 治热病五六日,壮热狂语欲走
- 卷之十一 羚羊角散
- 卷之十一 铁粉丸
- 卷之十一 含化犀角丸
- 卷之十一 生地黄煎
- 卷之十一 刺蓟饮子
- 卷之十一 治热病衄血,日夜无度,身面如金黄色
- 卷之十一 龙胆煎
- 卷之十一 青葙子丸
- 卷之十一 解毒犀角丸
- 卷之十一 白藓皮散
- 卷之十一 蓝叶散
- 卷之十一 茵陈散
- 卷之十一 承气丸
- 卷之十一 木通散
- 卷之十一 石苇散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疟门(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疟疾通治方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厥阴肝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手太阴肺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太阴脾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手少阴心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少阴肾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少阳胆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太阳膀胱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阳明胃疟(附论)
-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门(附论)
-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 卷之十三 泄泻门(附论) 泄泻门(附论)
- 卷之十三 泄泻门(附论) 泄泻通治方
-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门(附论)
-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门(附论)
-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门(附论)
-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 卷之十八 翻胃门(附论) 翻胃门(附论)
- 卷之十八 翻胃门(附论) 翻胃通治方
- 卷之十九 呕吐哕门(附论) 呕吐哕门(附论)
- 卷之十九 呕吐哕门(附论) 呕吐哕通治方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霍乱门(附论)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霍乱通治方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干霍乱(附论)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中恶霍乱(附论)
- 卷之二十一 诸虚门(附论) 诸虚门(附论)
- 卷之二十一 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痨瘵门(附论)
-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痨瘵通治方
-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 卷之二十三 咳逆门(附论) 咳逆门(附论)
- 卷之二十三 咳逆门(附论) 咳逆通治方
- 卷之二十四 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 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
- 卷之二十四 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 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 卷之二十五 眩晕门(附论) 眩晕门(附论)
- 卷之二十五 眩晕门(附论) 眩晕通治方
- 卷之二十六 心痛门(附论) 心痛门(附论)
- 卷之二十六 心痛门(附论) 心痛通治方
- 卷之二十七 腰痛门(附论) 腰痛门(附论)
- 卷之二十七 腰痛门(附论) 腰痛通治方
- 卷之二十八 胁痛门(附论) 胁痛门(附论)
- 卷之二十八 胁痛门(附论) 胁痛通治方
- 卷之二十九 秘结门(附论) 秘结门(附论)
- 卷之二十九 秘结门(附论) 秘结通治方
- 卷之三十 咳嗽门(附论) 咳嗽门(附论)
- 卷之三十 咳嗽门(附论) 咳嗽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门(附论)
-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 卷之三十二 喘门(附论) 喘门(附论)
- 卷之三十二 喘门(附论) 喘急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门(附论)
-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醍醐膏
-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 卷之三十四 遗精白浊门(附论) 遗精白浊门(附论)
- 卷之三十四 遗精白浊门(附论) 遗精白浊通治方
- 卷之三十五 诸淋门(附论) 诸淋门(附论)
- 卷之三十五 诸淋门(附论) 诸淋通治方
- 卷之三十六 遗溺失禁门(附论) 遗溺失禁门(附论)
- 卷之三十六 遗溺失禁门(附论) 遗溺失禁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七 五疸门 五疸门
- 卷之三十七 五疸门 五疸通治方
- 卷之三十八 五痹门(附论) 五痹门(附论)
- 卷之三十八 五痹门(附论) 五痹通治方
- 卷之三十九 脚气门(附论) 脚气门(附论)
- 卷之三十九 脚气门(附论) 脚气通治方
- 卷之三十九 脚气门(附论) 脚气止痛方
- 卷之四十 水肿门(附论) 水肿门(附论)
- 卷之四十 水肿门(附论) 水肿通治方
- 卷之四十一 胀满门(附论) 胀满门(附论)
- 卷之四十一 胀满门(附论) 胀满通治方
- 卷之四十二 积聚门(附论) 积聚门(附论)
- 卷之四十二 积聚门(附论) 积聚通治方
- 卷之四十三 宿食内伤门(附论) 宿食内伤门(附论)
- 卷之四十三 宿食内伤门(附论) 宿食内伤通治方
- 卷之四十四 自汗盗汗门附论 自汗盗汗门附论
- 卷之四十四 自汗盗汗门附论 自汗盗汗通治方
- 卷之四十五 痿门(附论) 痿门(附论)
- 卷之四十五 痿门(附论) 痿通治方
- 卷之四十六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 卷之四十六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怔忡健忘动悸通治方
- 卷之四十七 疝门(附论) 疝门(附论)
- 卷之四十七 疝门(附论) 疝气通治方
- 卷之四十八 积热门(附论) 积热门(附论)
- 卷之四十八 积热门(附论) 积热通治方
- 卷之四十九 痼冷门(附论) 痼冷门(附论)
- 卷之四十九 痼冷门(附论) 痼冷通治方
- 卷之五十 诸血门(附论) 诸血门(附论)
- 卷之五十 诸血门(附论) 诸血通治方
- 卷之五十一 肠痔漏门(附论) 肠痔漏门(附论)
- 卷之五十一 肠痔漏门(附论) 肠痔漏通治方
- 卷之五十二 脱肛门(附论) 脱肛门(附论)
- 卷之五十二 脱肛门(附论) 脱肛通治方
- 卷之五十三 疠风门(附论) 疠风门(附论)
- 卷之五十三 疠风门(附论) 疠风通治方
-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疡门(附论)
-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疡当分脏腑
-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灸门(附论)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指法一十四条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行针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三才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赤凤摇头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苍龙摆尾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龙虎交战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龙虎升腾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子午捣臼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阳中隐阴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阴中隐阳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烧山火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透天凉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留气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进气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提针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解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盘针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尻神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人身血忌不宜针灸出血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灸瘟KT神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午时补泻歌曰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午时前后歌曰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补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泻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禁针穴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禁灸穴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荣备回避八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八证勿刺针之无功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医与病者作用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停针待气病患作用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毕病患禁忌八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定尺寸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定灸多少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点灸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发灸疮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奇穴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十不治证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肠肚伤治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药加减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麻药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掺药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伤破肚皮用药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打及树木压遍身痛者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去恶血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药汤使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通治方
- 卷之五十七 眼目门(附论) 眼目门(附论)
- 卷之五十七 眼目门(附论) 眼目通用方
- 卷之五十八 耳鸣耳聋门(附论) 耳鸣耳聋门(附论)
- 卷之五十八 耳鸣耳聋门(附论) 耳鸣耳聋通治方
-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门(附论)
-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通治方
- 卷之六十 口舌门(附论) 口舌门(附论)
- 卷之六十 口舌门(附论) 口舌通治方
-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门(附论)
-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 卷之六十二 牙齿门(附论) 牙齿门(附论)
- 卷之六十二 牙齿门(附论) 牙齿通治方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妇人门(附论)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论形质受胎之始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调经通治方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胎前通治方
-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疮诊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痘疹已出证第二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疮痘已出后复生他疾第三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预截热毒第一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病疑似间解利第二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热甚生风者第三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感冒风寒与疮疹相杂者第四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调平疮疹用之第五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防备熏沐用之第六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微表而欲散第七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微下而自消第八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疮疹出太盛解毒第九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毒瓦斯壅瘀倒靥黑色第十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毒瓦斯满盛而下第十一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疮疹病中表里感寒或吐或利者第十二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疮子因吐利内虚自陷者第十三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解毒利余毒第十四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十香丸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五香丸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气臭于狐狸者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体气方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气方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气神妙不可尽述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阴汗鸦臭两腋下臭不可与人同行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臭神效
- 卷之六十七 诸虫门(附论) 诸虫门(附论)
- 卷之六十七 诸虫门(附论) 诸虫通治方
- 卷之六十八 中恶门(附论) 中恶门(附论)
- 卷之六十八 中恶门(附论) 中恶通治方
- 卷之六十九 诸毒门(附论) 诸毒门(附论)
- 卷之六十九 诸毒门(附论) 诸毒通治方
『奇效良方』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 本章共 4.1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人参(去芦)黄(蜜炙)石斛(去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服。
治膈消,胸满心烦,津液短少,多为消渴病。
麦门冬(去心,二钱)五味子栝蒌实生地黄人参(去芦)茯神(去木)干葛知上作一服,水二钟,竹叶十四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治消渴,生津液。
乌梅五味子百药煎巴戟(去心,酒浸)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治消中,消谷善饥。
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白术(以上各二钱)枳壳(去穣,麸炒)柴胡藿香干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人参(去芦,三钱)石膏(四钱)知母(二钱)甘草黄芩杏仁(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粳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三消渴疾。
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去滑)泽泻(酒润,蒸,各八钱)五味子(微炒,一两半)山炒,各二两)
上各研末秤,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五更初温酒盐汤任下三五十丸,午前晚间空腹再服此药,不惟止渴,亦免生痈疽。久服永除渴疾,气血加壮。
治消中烦热,消谷,小便数。
茯神(去木)人参(去芦)枳壳(去穣)生地黄麦门冬(去心)牡蛎粉黄连(以上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用米饮送下。
加减肾气丸,治肾气不足,心火上炎,口舌干燥,多渴引饮,肢体消瘦,并皆治之。
山茱萸(去核)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去心)熟地黄(酒蒸)五味子山药(炒)鹿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盐汤任下,弱甚者加附子一两,兼常服黄六一汤。
治诸虚不足,胸中烦悸,时常消渴,或先渴而欲发疮,或病痈疽而后渴者黄(去芦,蜜炙,九钱)甘草(炙,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枣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栝蒌根黄干葛莲房甘草(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小便不利加茯苓。
治霍乱烦渴。
方见霍乱门。
治壮盛之时,不自谨惜,恣情纵欲,长年肾气虚弱,不能房事,多服丹石,真石气孤立,唇口干焦,精液自泄,小便赤黄,大便干实,小便日夜百十行,须当除天花粉宣黄连白扁豆白茯苓(去皮)寒水石甘草节人参(去芦)白术(去芦)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白汤调服。
治消肾善饮,而食后数小便溺者。
人参(去芦)砂仁白术山栀子桔梗(去芦)栝蒌连翘泽泻(以上各半钱)
葛上各上作一服,水二盅,入蜜少许,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肾水枯竭,不能上润,心火上炎,不能既济,心烦躁渴,小便频数,白食不多,肌肤渐渐如削,或腿肿,脚先瘦小,宜降心火,生肾水,其烦顿止。
治心火上炎,肾水不济,烦渴引饮,气血日消。
天花粉(二钱)人参(去芦)当归远志(去心,生姜汁拌,焙干)白茯苓(去皮)黄上作一服,水二盅,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治诸渴疾。
黄(蜜炙)茯苓(去木)栝蒌根麦门冬(去心)生地黄五味子甘草(炙,各一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治消渴。
天花粉生地黄麦门冬(去心)干葛(以上各二钱)五味子甘草(以上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粳米百粒,煎至一盅,食远服。
治消渴。
枇杷叶(去毛,炙)生姜(切片,焙)干葛(以上各二钱)大乌梅(二个)淡竹叶甘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小便无度。
鹿茸(去毛,酒浸,炙)熟地黄(洗蒸)黄(去芦,蜜炙)鸡(麸炒)肉苁蓉(芦,酒浸,以心,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汤送下。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干口燥,育养心气。
人参(去芦)丹参(洗)白茯苓(去皮)酸枣仁(洗)远志(去心)百部(洗)
石菖蒲(去毛)柏子仁桔梗(去芦)玄参天门冬(去心)五味子茯神(去木)当归熟地黄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以金箔为衣,灯心枣汤化下,食后临卧服,或作梧桐子大丸吞服亦可。
消肾虚水涸,燥渴劳倦。
鹿角胶(二两)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薏苡仁(炒)熟地黄(洗蒸)肉苁蓉(酒(去芦,酒浸焙半两)麝香(一钱,另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用枣汤送下。
治烦渴口干。
麦门冬(去心)人参(去芦)茯苓(去皮)黄(半生,半蜜炙)乌梅肉(焙)
甘草(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不拘时细嚼,用白汤送下。
治诸渴。
川黄连(五两,净)麦门冬(去心)天花粉(各半两)
上为细末,以生地黄汁并牛乳汁夹和,捣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粳米饮送下。
治消渴,饮水多,身体瘦弱。
天花粉人参(去芦,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麦门冬煎汤送下。
治消肾,久渴困乏,小便滑数。
枸杞子白茯苓(去皮)牛膝(酒浸,焙干)菟丝子(酒浸,研焙)麦门冬(去心)熟螵蛸栝蒌根(各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汤送下。
治消肾不渴,肌肉瘦削,小便涩数而沥,如欲渗之状。
菟丝子(酒浸,研焙)山茱萸(去核,酒浸)益智仁当归(以上各半两)川楝子(去浸,焙干)巴上为细末,用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枣汤或盐汤送下。
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浊。
白茯苓(五两)菟丝子(酒浸三宿,蒸研细作饼,焙干,一十两)
上为细末,用山药末六两,打糊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汤送下。
治消渴消中诸方,只止燥渴,殊不知足阳明胃主血所生病,手阳明大肠主方治口舌干,小便数,舌上赤脉,生津液,除干燥,长肌肉。
生地黄(酒浸)黄柏(酒浸)升麻(以上各二钱)杏仁(去皮尖,炒,十二个)
防己(一钱半)黄柴胡(六分)甘草(上咀,作二贴,每贴用水二盅,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治证同前。
黄连(一片,碾为末)牛乳汁上将汁熬膏,搓黄连末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汤下,日进十服。
治证同前。
生地黄(碗大一握)冬蜜(一碗)人参(半两)白茯苓(去皮,一两)
上先将地黄洗捣烂,以新水一大盏调开,同蜜煎至一半,次入参苓末拌和,以瓷器密收,用匙挑服。
大治消渴,有此证者,每日须进一二服。
滑石(六钱)石膏(四钱)知母人参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以上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上咀,分作二贴,每贴用水二盏,煎至一盏,食远温服。
治消渴骨蒸。
宣黄连(去须)
上为细末,捣冬瓜自然汁和末成饼,阴干,再研为末,用冬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时用冬瓜煎汤送下,或大麦煎汤亦可。
治心虚蕴热,或因饮酒过多,发为消渴。
辰砂(一两)宣黄连(三两)生地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灯心枣汤送下。
治消渴,及治服丹石毒,致成此疾。
黄芩(春四两,夏六两,秋六两,冬三两)
黄连(春四两,夏七两,秋三两,冬二两)
大黄(春三两,夏一两,秋二两,冬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白汤送下,服一月愈。
治消渴强中。
黄连粱米栝蒌根茯神(各四两)麦门冬(去心)知母(各二两)
上为细末,内猪肚中,缝定,置甑中蒸极烂,取出药,捣猪肚为膏丸。或再入蜜,杵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参汤送下,米饮亦得。一方加生地黄干葛。一方去知母粱米用小麦。
治热中,消渴止燥,补精血,益诸虚,解劳倦,去骨节间热,宁心强志,安神脏腑,进饮食,免生疮疡。
大猪肚(一个)黄连(三两)生姜(研)蜜(各二两)
上先将猪肚净洗,控干,复以葱椒醋面等同药,以水酒入银石器内煮半日,漉出黄连,洗去蜜酒令尽,锉研为细末,再用水调为膏,入猪肚内,以丝缝定,仍入银石器内水煮烂,研如泥,搜和下项药∶人参五味子山药杜仲(去皮,切,姜汁炒,去丝)石斛山茱萸(去核)车前子苓槐角子(菟丝子(酒浸,蒸研,五两)黄(四两)沉香(半两)麝香(一钱,别研入)
上为细末,用猪肚膏搜和得所,如膏少则添熟蜜,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温酒或糯米饮送下。一方有白术二两,阳起石一两。
治心虚烦闷,或外伤暑热,内积愁烦,酣饮过多,以致烦渴,口干舌燥,引饮便或利或不利。
铁胤粉(研)牡蛎()知母玄参(以上各一两一分)苦参(一两)朱砂(二两,别研)黄连(一两)麦门冬(去心)天花粉(各一两)金箔(二百片)银箔(二百片)
上为细末,烂蜜入生栝蒌根汁少许,丸如梧桐子大,以金银箔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先用栝蒌根汁送下一服,次用麦门冬熟水下,病退日二服。忌炙爆酒色。一方有芦荟二钱半,白扁豆二两炒。
治渴通用。
消渴消中消肾病,三焦五脏生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意中饮水无休歇;小便日夜不记行,骨冷皮焦心肺裂;本因饮酒炙爆多,四肢肌肤转枯竭;莫交便利白如泔,口苦咽干舌似血;若如此状病须危,遇此神仙真妙诀。
天花粉白茯苓(去皮)牡蛎粉知母铁胤粉苦参辰砂(以上各半两)白扁豆(二十片)
无茯苓。
治消渴,饮水至石斗,病极者可服之,即愈。
天花粉乌梅肉枇杷叶麦门冬五味子栝蒌实人参黄干葛(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水调,随意不时服之。
治三消渴病,或饮多利少,或不饮自利,肌肤瘦削,四肢怠堕,常服补三,消渴属心,内积烦愁,心火炎上,与暑热或饮食相挺而动;消中属脾,中者,有阴不胜阳成热中者,有狂阴兴盛,不交精泄成强中者;消肾属肾,肾衰,多服丹石,以致发动,唇干咽竭,精溢自泄,不饮而利,亦曰内消,童根桑白皮(去粗皮,日干不焙)人参麦门冬(去心)白茯苓干葛山药桂心(上锉碎,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消渴。
人参桔梗天花粉甘草(以上各一两)绵黄(盐汤浸,炙)白芍药(各二两)
白上锉碎,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日进四服,留滓合煎。一方有干葛木瓜乌梅。
治饮酒多,发积为酷热熏蒸,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肉消铄,专嗜鹿茸(一两,酒炙)菟丝子(酒浸)山药(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浓煎人参汤亦可。
一方用面糊为丸,盐酒盐汤任下。一名龙肝凤髓丸。
治消渴热胜,心神烦乱,及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
大冬瓜(一枚)黄连(去须,半斤)
上先捣黄连为末,将冬瓜三停中截去一停,取二停,去净瓤子,内黄连末于冬瓜中,却取截下一砂盖,搜白面孕裹冬瓜令遍,即更以黄土硬泥裹一重,候微干,坐冬瓜在灰火中,四面蔟炭火,烧令泥赤即止,候冷打去泥土,并剥去面,揭开冬瓜,里面有黄连汁,不限多少,滤过,每服一盏,渴即饮之立瘥。更作一服,冬瓜皮肉晒干,兼治骨蒸劳热,及酒黄多年者,为末,每于食后温水调下二钱,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