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风门(附论)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风证通治方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五脏正治方、肝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心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脾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肺脏中风
- 卷之一 风门(附论) 肾脏中风
- 卷之二 顺风匀气散
- 卷之二 独活酒
- 卷之二 侧子散
- 卷之二 牵正散
- 卷之二 治口眼歪斜奇方
- 卷之二 正舌散
- 卷之二 活命金丹
- 卷之二 脑麝祛风丸
- 卷之二 四白丹
- 卷之二 大神效活络丹
- 卷之二 追魂汤
- 卷之二 黄酒
- 卷之二 虎骨散(一名乳香定疼散)
- 卷之二 透骨膏
- 卷之二 薏苡仁汤
- 卷之二 如神救苦散
- 卷之二 十味锉散
- 卷之二 鳖甲汤
- 卷之二 神照散
- 卷之二 桂附续命汤
- 卷之二 通关散
- 卷之二 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
- 卷之二 治感风不能语。
- 卷之二 三圣散
- 卷之二 甘竹沥汤
- 卷之二 白矾散
- 卷之二 治中风牙关紧急方
- 卷之二 白神散
- 卷之二 金箔丸
- 卷之二 消风丸
- 卷之二 不换金丹
- 卷之二 搜风顺气丸
- 卷之二 一字散
- 卷之二 蒜涂法
- 卷之二 萆膏
- 卷之二 松叶酒
- 卷之二 蜘蛛摩方
- 卷之二 白鱼膏
- 卷之二 皂角膏
- 卷之二 三蚣散
- 卷之二 清凉丹
- 卷之二 治中风口歪
- 卷之二 换骨丹
- 卷之二 天麻浸酒方
- 卷之二 金虎丸
- 卷之二 舒筋保安散
- 卷之二 轻脚丸
- 卷之二 追魂散
- 卷之二 换骨酒
- 卷之二 至圣一醉膏
- 卷之二 经进骨碎补丸
- 卷之二 乳香宽筋丸
- 卷之二 保命龙虎丸
- 卷之二 酒浸药仙方
- 卷之二 夜合枝酝酒
- 卷之二 铁骨丹
- 卷之二 八风九州汤
- 卷之二 金凤丹
- 卷之二 雄豆散
- 卷之二 仙灵脾散
- 卷之二 海桐皮浸酒方
- 卷之二 桑枝煎方
- 卷之二 治风软脚
- 卷之二 白花蛇丸
- 卷之二 五参散
- 卷之二 赤箭丸
- 卷之二 附子汤
- 卷之二 羚羊角丸
- 卷之二 犀角搜风丸
- 卷之二 七宝丸
- 卷之二 红龙散
- 卷之二 十二味正气散
- 卷之二 二香三建汤
- 卷之二 杨氏神柏散
- 卷之二 苏青丸
- 卷之二 定神琥珀丸
- 卷之二 牛黄定志丸
- 卷之二 开关散
- 卷之二 牛黄丸
- 卷之二 麻黄汤
- 卷之二 天麻汤
- 卷之二 续命汤
- 卷之二 治中风痉,口噤面青,手足急强,妇人产后,亦宜服之。
- 卷之二 大豆紫汤
- 卷之二 归荆汤
- 卷之二 犀角散
- 卷之二 龙脑丸
- 卷之二 枸杞浸酒
- 卷之二 薏苡仁散
- 卷之二 急风散
- 卷之二 牛黄散
- 卷之二 蝉蜕丸
- 卷之二 追风散
- 卷之二 透关丸
- 卷之二 分涎散
- 卷之二 茵芋散
- 卷之二 枳壳人参丸
- 卷之二 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
- 卷之二 牛膝浸酒
- 卷之二 天麻丸
- 卷之二 五加皮散
- 卷之二 仙茅散
- 卷之二 虎骨散
- 卷之二 杜仲浸酒方
- 卷之二 五加皮浸酒方
- 卷之二 独活散
- 卷之二 治风走注,疼痛不定,随痛处熨之。
- 卷之二 治风走注疼痛
- 卷之二 赤芍药散
- 卷之二 搜风丸
- 卷之二 羌活散
- 卷之二 一品丸
- 卷之二 治脾气虚弱
- 卷之二 清神散
- 卷之二 治热风
- 卷之二 去风热
- 卷之二 防风饮
- 卷之二 石膏汤
- 卷之二 防风散
- 卷之二 前胡散
- 卷之二 天竺黄丸
- 卷之二 黄连白术汤
- 卷之二 温中汤
- 卷之二 雄黄散
- 卷之二 金箔牛黄丸
- 卷之二 菊花酒
- 卷之二 羊肉汤
- 卷之二 菊花散
- 卷之二 人参羌活散
- 卷之二 半夏饮
- 卷之二 上清白附子丸
- 卷之三 五胆丸
- 卷之三 抱胆丸
- 卷之三 夺命散
- 卷之三 牛黄丸
- 卷之三 治癫痫
- 卷之三 郁金丸
- 卷之三 治诸癫风
- 卷之三 瓜蒂散
- 卷之三 治邪癫
- 卷之三 守宫膏
- 卷之三 来苏膏
- 卷之三 治痫疾
- 卷之三 大定心汤
- 卷之三 小定心汤
- 卷之三 秦艽竹沥汤
- 卷之三 防己汤
- 卷之三 金箔十珍丸
- 卷之三 茯神丸
- 卷之三 茯神散
- 卷之三 石菖蒲丸
- 卷之三 虎骨散
- 卷之三 没药散
- 卷之三 海桐皮散
- 卷之三 摄风酒
- 卷之三 治白虎历节风
- 卷之三 乌蛇浸酒方
- 卷之三 四神散
- 卷之三 硫黄方
- 卷之三 一方去附子
- 卷之三 一方治紫癜风
- 卷之三 治白癜风
- 卷之三 鳗鲡鱼涂方
- 卷之三 鹤膝风(又名鼓槌风)
- 卷之三 耳散
- 卷之三 治风何首乌丸
- 卷之三 疗风
- 卷之三 鲁王酒
- 卷之三 治风疾
- 卷之三 搜风大九宝饮
- 卷之三 二香散
- 卷之三 黄羌活饮
- 卷之三 人参汤
- 卷之三 茯神汤
- 卷之三 附子散
- 卷之三 六神散
- 卷之三 伏龙肝汤
- 卷之三 羚羊角散
- 卷之三 四生散
- 卷之三 羌活饮子
- 卷之三 麻仁丸
- 卷之三 搜风散
- 卷之三 导秘丸(一名大圣丸)
- 卷之三 枳壳饮
- 卷之三 通秘散
- 卷之三 汉防己散
- 卷之三 仓公酒
- 卷之三 白花蛇煎
- 卷之三 乳香犀角丸
- 卷之三 天麻散
- 卷之三 肝丸
- 卷之三 牡蛎白术散
- 卷之三 葳蕤饮
- 卷之三 附子汤
- 卷之三 牛黄天南星丸
- 卷之三 炊帚散
- 卷之三 治风热毒
- 卷之三 垂柳汤浴方
- 卷之三 苦参散
- 卷之三 疗举体痛痒
- 卷之三 苦参丸
- 卷之三 卷柏散
- 卷之三 秦艽丸
- 卷之三 鬼箭汤
- 卷之三 苍耳散
- 卷之三 清肌散
- 卷之三 五参散
- 卷之三 硫黄酒
- 卷之三 治诸破伤风,肿及头面者宜服。
- 卷之三 急风一字散
- 卷之三 太白散
- 卷之三 治破伤风将欲死者
- 卷之三 守宫丸
- 卷之三 又方治破伤风
- 卷之三 治破伤风欲死者
- 卷之三 白僵蚕散
- 卷之三 羌活防风汤
- 卷之三 白术防风汤
- 卷之三 蜈蚣散
-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门(附论)
-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 卷之五 暑门(附论) 暑门(附论)
- 卷之五 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 卷之六 湿门(附论) 湿门(附论)
- 卷之六 湿门(附论) 湿证通治方
-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门(附论)
-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门(附论)
-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证通治方
- 卷之九 伤寒门(附论) 伤寒门(附论)
- 卷之九 伤寒门(附论) 伤寒通治方
- 卷之十 夺命独参汤
- 卷之十 附子回阳散
- 卷之十 回生神膏
- 卷之十 葱饼熨法
- 卷之十 霹雳散
- 卷之十 大羌活汤
- 卷之十 神效沃雪汤
- 卷之十 桔梗枳壳汤
- 卷之十 治伤寒阳证结胸,死无可药者
- 卷之十 茵陈蒿大黄汤
- 卷之十 茅根汤
- 卷之十 茵陈五苓散
- 卷之十 百合知母汤
- 卷之十 百合散
- 卷之十 治伤寒百合病,腹中满痛,宜服此方
- 卷之十 雄黄丸
- 卷之十 诃黎勒丸
- 卷之十 黄连丸
- 卷之十 阿黎勒饮
- 卷之十 燥肠丸
- 卷之十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体虚元脏积冷,气刺腰痛,转动艰难。
- 卷之十 杜仲酒
- 卷之十 二沥汤
- 卷之十 人参汤
- 卷之十 牡蛎散
- 卷之十 羚羊角丸
- 卷之十 葳蕤汤
- 卷之十 柴胡石膏汤
- 卷之十 茯神散
- 卷之十 龙齿丸
- 卷之十 柴胡汤
- 卷之十 鳖甲散
- 卷之十 治伤寒后虚羸,日夜汗出不止,心燥口干,咽喉不利。
- 卷之十 大病瘥后多虚汗。
- 卷之十 紫菀散
- 卷之十 补肺散
- 卷之十 韭根散
- 卷之十 二灰散
- 卷之十 六君子汤
- 卷之十 养脾汤
- 卷之十 补脾汤
- 卷之十 健脾散
- 卷之十 助胃丸
- 卷之十 神仙百解散
- 卷之十 加减五苓散
- 卷之十一 普济消毒饮子
- 卷之十一 治热病五六日,壮热狂语欲走
- 卷之十一 羚羊角散
- 卷之十一 铁粉丸
- 卷之十一 含化犀角丸
- 卷之十一 生地黄煎
- 卷之十一 刺蓟饮子
- 卷之十一 治热病衄血,日夜无度,身面如金黄色
- 卷之十一 龙胆煎
- 卷之十一 青葙子丸
- 卷之十一 解毒犀角丸
- 卷之十一 白藓皮散
- 卷之十一 蓝叶散
- 卷之十一 茵陈散
- 卷之十一 承气丸
- 卷之十一 木通散
- 卷之十一 石苇散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疟门(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疟疾通治方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厥阴肝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手太阴肺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太阴脾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手少阴心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少阴肾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少阳胆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太阳膀胱疟(附论)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足阳明胃疟(附论)
-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门(附论)
-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 卷之十三 泄泻门(附论) 泄泻门(附论)
- 卷之十三 泄泻门(附论) 泄泻通治方
-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门(附论)
-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门(附论)
-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门(附论)
-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 卷之十八 翻胃门(附论) 翻胃门(附论)
- 卷之十八 翻胃门(附论) 翻胃通治方
- 卷之十九 呕吐哕门(附论) 呕吐哕门(附论)
- 卷之十九 呕吐哕门(附论) 呕吐哕通治方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霍乱门(附论)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霍乱通治方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干霍乱(附论)
- 卷之二十 霍乱门(附论) 中恶霍乱(附论)
- 卷之二十一 诸虚门(附论) 诸虚门(附论)
- 卷之二十一 诸虚门(附论) 诸虚通治方
-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痨瘵门(附论)
-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痨瘵通治方
-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 卷之二十三 咳逆门(附论) 咳逆门(附论)
- 卷之二十三 咳逆门(附论) 咳逆通治方
- 卷之二十四 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 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
- 卷之二十四 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 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 卷之二十五 眩晕门(附论) 眩晕门(附论)
- 卷之二十五 眩晕门(附论) 眩晕通治方
- 卷之二十六 心痛门(附论) 心痛门(附论)
- 卷之二十六 心痛门(附论) 心痛通治方
- 卷之二十七 腰痛门(附论) 腰痛门(附论)
- 卷之二十七 腰痛门(附论) 腰痛通治方
- 卷之二十八 胁痛门(附论) 胁痛门(附论)
- 卷之二十八 胁痛门(附论) 胁痛通治方
- 卷之二十九 秘结门(附论) 秘结门(附论)
- 卷之二十九 秘结门(附论) 秘结通治方
- 卷之三十 咳嗽门(附论) 咳嗽门(附论)
- 卷之三十 咳嗽门(附论) 咳嗽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门(附论)
-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 卷之三十二 喘门(附论) 喘门(附论)
- 卷之三十二 喘门(附论) 喘急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门(附论)
-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醍醐膏
-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 卷之三十四 遗精白浊门(附论) 遗精白浊门(附论)
- 卷之三十四 遗精白浊门(附论) 遗精白浊通治方
- 卷之三十五 诸淋门(附论) 诸淋门(附论)
- 卷之三十五 诸淋门(附论) 诸淋通治方
- 卷之三十六 遗溺失禁门(附论) 遗溺失禁门(附论)
- 卷之三十六 遗溺失禁门(附论) 遗溺失禁通治方
- 卷之三十七 五疸门 五疸门
- 卷之三十七 五疸门 五疸通治方
- 卷之三十八 五痹门(附论) 五痹门(附论)
- 卷之三十八 五痹门(附论) 五痹通治方
- 卷之三十九 脚气门(附论) 脚气门(附论)
- 卷之三十九 脚气门(附论) 脚气通治方
- 卷之三十九 脚气门(附论) 脚气止痛方
- 卷之四十 水肿门(附论) 水肿门(附论)
- 卷之四十 水肿门(附论) 水肿通治方
- 卷之四十一 胀满门(附论) 胀满门(附论)
- 卷之四十一 胀满门(附论) 胀满通治方
- 卷之四十二 积聚门(附论) 积聚门(附论)
- 卷之四十二 积聚门(附论) 积聚通治方
- 卷之四十三 宿食内伤门(附论) 宿食内伤门(附论)
- 卷之四十三 宿食内伤门(附论) 宿食内伤通治方
- 卷之四十四 自汗盗汗门附论 自汗盗汗门附论
- 卷之四十四 自汗盗汗门附论 自汗盗汗通治方
- 卷之四十五 痿门(附论) 痿门(附论)
- 卷之四十五 痿门(附论) 痿通治方
- 卷之四十六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 卷之四十六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怔忡健忘动悸通治方
- 卷之四十七 疝门(附论) 疝门(附论)
- 卷之四十七 疝门(附论) 疝气通治方
- 卷之四十八 积热门(附论) 积热门(附论)
- 卷之四十八 积热门(附论) 积热通治方
- 卷之四十九 痼冷门(附论) 痼冷门(附论)
- 卷之四十九 痼冷门(附论) 痼冷通治方
- 卷之五十 诸血门(附论) 诸血门(附论)
- 卷之五十 诸血门(附论) 诸血通治方
- 卷之五十一 肠痔漏门(附论) 肠痔漏门(附论)
- 卷之五十一 肠痔漏门(附论) 肠痔漏通治方
- 卷之五十二 脱肛门(附论) 脱肛门(附论)
- 卷之五十二 脱肛门(附论) 脱肛通治方
- 卷之五十三 疠风门(附论) 疠风门(附论)
- 卷之五十三 疠风门(附论) 疠风通治方
-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疡门(附论)
-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疡当分脏腑
-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灸门(附论)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指法一十四条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行针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三才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赤凤摇头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苍龙摆尾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龙虎交战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龙虎升腾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子午捣臼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阳中隐阴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阴中隐阳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烧山火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透天凉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留气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进气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提针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解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盘针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尻神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人身血忌不宜针灸出血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灸瘟KT神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午时补泻歌曰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午时前后歌曰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补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泻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禁针穴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禁灸穴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荣备回避八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八证勿刺针之无功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医与病者作用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停针待气病患作用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毕病患禁忌八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定尺寸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定灸多少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点灸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发灸疮法
-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奇穴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十不治证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肠肚伤治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药加减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麻药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掺药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伤破肚皮用药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打及树木压遍身痛者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去恶血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药汤使法
-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通治方
- 卷之五十七 眼目门(附论) 眼目门(附论)
- 卷之五十七 眼目门(附论) 眼目通用方
- 卷之五十八 耳鸣耳聋门(附论) 耳鸣耳聋门(附论)
- 卷之五十八 耳鸣耳聋门(附论) 耳鸣耳聋通治方
-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门(附论)
-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通治方
- 卷之六十 口舌门(附论) 口舌门(附论)
- 卷之六十 口舌门(附论) 口舌通治方
-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门(附论)
-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 卷之六十二 牙齿门(附论) 牙齿门(附论)
- 卷之六十二 牙齿门(附论) 牙齿通治方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妇人门(附论)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论形质受胎之始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调经通治方
- 卷之六十三 妇人门(附论) 胎前通治方
-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小儿证通治方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疮诊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痘疹已出证第二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疮痘已出后复生他疾第三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预截热毒第一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病疑似间解利第二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热甚生风者第三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感冒风寒与疮疹相杂者第四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调平疮疹用之第五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防备熏沐用之第六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微表而欲散第七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微下而自消第八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疮疹出太盛解毒第九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毒瓦斯壅瘀倒靥黑色第十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毒瓦斯满盛而下第十一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疮疹病中表里感寒或吐或利者第十二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疮子因吐利内虚自陷者第十三
-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解毒利余毒第十四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十香丸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五香丸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气臭于狐狸者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体气方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气方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气神妙不可尽述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阴汗鸦臭两腋下臭不可与人同行
- 卷之六十六 腋臭门 治腋臭神效
- 卷之六十七 诸虫门(附论) 诸虫门(附论)
- 卷之六十七 诸虫门(附论) 诸虫通治方
- 卷之六十八 中恶门(附论) 中恶门(附论)
- 卷之六十八 中恶门(附论) 中恶通治方
- 卷之六十九 诸毒门(附论) 诸毒门(附论)
- 卷之六十九 诸毒门(附论) 诸毒通治方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 诸血门(附论) 诸血通治方
- 本章共 5.8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治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黄瘁,五心烦热,咳嗽唾血,及妇人怀娠,恶阻呕吐,亦宜服之。
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前胡(去芦)半夏陈皮枳壳(去穣)紫苏白芍药桔梗干葛当归熟地黄川芎甘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治男子妇人血妄流溢,或吐或咳,衄血,并皆治之。
小苏(并根用)人参(去芦)蒲黄(炒)熟地黄当归(去芦)乌梅(去核)川芎(各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鼻衄不止。
茜根黄芩侧柏叶阿胶(蛤粉炒)生地黄(各二钱)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思虑伤心,吐血衄血。
天门冬(去心)远志(去心,甘草煮)黄(去芦)白芍药麦门冬(去心)藕节阿胶(蛤粉炒)生地黄当归(去芦)人参没药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食啖辛物,伤于肺经,呕吐出血,名曰肺疸。
大蓟根(洗)犀角(镑)升麻桑白皮(去皮,炙)蒲黄(炒)杏仁(去皮尖)
甘草(炙,各一钱)桔梗(炒,各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劳伤肺经,唾内有血,咽喉不利。
鸡苏叶黄(去芦)阿胶(蛤粉炒)生地黄(洗)白茅根贝母桔梗麦门冬(去心)蒲黄(炒)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主脉浮,客脉芤,浮芤相合,血积胸中,热之甚,血在上焦,此药主之。
犀角大黄(各一钱)黄芩黄连(各二钱)生地黄(四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服。
治衄血吐血,久不愈。
麦门冬(去心)五味子(三十个)当归身人参(各一钱半)黄(去芦,三钱)
生地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以三棱针于气冲,出血立愈。
治脾胃虚弱,气促气虚,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参(去芦,三钱)五味子(二十个)黄(去芦)麦门冬(去心)白芍药当归身(各一钱半)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治积热,吐血咳血,若因饮酒过度,负重伤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忌湿面煎爆之物。
白术(三钱)白茯苓黄(蜜浸,炒)人参(去芦,各一钱半)百合(去心)柴胡山药前胡(去芦,各一钱)甘草(炙,七分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治膈热咳嗽,或吐血衄血。
方见积热门
治衄血多哕,面黄,眼涩多眵,手麻木。
黄(三钱)芍药(一钱半)升麻羌活葛根(各一钱)甘草(炙,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治咳吐血。
人参黄当归尾熟地黄(以上各二钱)苍术升麻白芍药柴胡(以上各一钱)苏木陈皮甘草(各半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治肠癖,下血作,其血唧出有力,而射四散,腹大作痛,乃阳明气冲热毒作也,当去湿。
白芍药(二钱)生地黄牡丹皮生甘草橘皮(各一钱)炙甘草黄(各一钱半)当归身熟地黄苍术秦艽肉桂升麻(各半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治伤寒汗下不解,郁于经络,随气涌泄为衄血。或清道闭塞,流入胃脘,吐血如鼻衄,吐血不尽,余血停留,致面色痿黄,大便黑者,更宜服之。
犀角(镑)生地黄白芍药牡丹皮(去木,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如潮热发狂,加黄芩大黄。
治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癖,水谷与血,作一唧出。
熟地黄青皮槐花(炒)当归(各一钱)黄柏(去皮,炒)知母(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治虚热,昏冒倦怠,下虚上壅,嗽血衄血。
鸡苏叶(八两)黄防风(去芦)荆芥(各一两)菊花(四钱)片脑(半钱)
川芎生地黄桔梗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麦门冬去心煎汤下,不拘时服。又治肺损吐血,日渐乏力,行步不得,喘嗽痰涎,饮食不美,或发寒热,小便赤涩,加车前子三钱,用桑枝锉炒香,煎汤嚼下。
治吐血咳嗽,服凉药不得者。
人参黄飞罗面(各一两)百合(五钱)
上为细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用茅根汤下,食远服。
治漱血衄血,大小便血,或妇人经候不调,月水过喘嗽。
当归川芎芍药黄药子白术槐花(各一钱)茯苓(去皮)生地黄黄芩白龙骨甘草(各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服。
治上热衄血。
生地黄(四钱)阿胶(炒,二钱)川芎桔梗蒲黄(炒)甘草(炒,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入生姜汁二匙,煎至一盅,食后服。
治鼻血。
麦门冬(去心)生地黄(各二钱)白芍药蒲黄(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治吐血衄血不止。
生藕汁生地黄汁大蓟汁(各三合)生蜜(半匙)
上件药汁调和令匀,每服一小盏,细细冷呷之,不拘时服。
治吐血,酒客温疫,中热毒,干呕心烦者。
犀角蒲黄栝蒌根甘草(各二两)葛根桑寄生(各三两)
上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拘时。
治吐血咯血,大能润肺止嗽。
天门冬(一两)贝母杏仁(炒,各七钱半)白茯苓阿胶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
治吐血。
柏叶百合人参阿胶(炙令燥,各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糯米饮调下。
治吐血。
云雪(即寒食面)蒲黄(各一两)
上俱生研匀,每服二钱,冷水调下。
治吐血,忧恚绝伤,胸膈疼痛,及虚劳唾血。
上用生地黄五斤,绞取汁,于银锅内微火煎一二沸,投白蜜一升,再煎至三升,每服半升,日三服。主胸痛百病,久服佳。一方治吐血不止,用生蜜和调服之。一方用生地黄汁一升,生姜汁一合,相和温服,日四五服。一方治虚劳吐血,生地黄五升捣,酒一升煮,去滓服。
治吐血。
真蒲黄黄药子(各等分)
上为细末,用生芝麻油于手心内调,以舌舐之。
治吐血咯血。
上用人参一两,为细末,五更时用鸡子清调如稀糊,匙抄服。若服人参末尽甚效,或服半两亦可,服讫却卧。一方用乌鸡子清,以手磨成水,须磨千百次,自然化成水,然后以人参末二钱调匀,约五更服。服药时不得语,仰啜自下,自然觉心肺俱凉,满口津液。
治伤力吐血方上用猪肝煮熟,蘸白蜜末服之。
治吐血。
生地黄柏叶艾叶荷叶(各等分)
上四味俱生,烂捣团成鸡子大,每服一丸,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服。
治卒吐血,皆因心经暴热,毒入胃致吐不止。
生地黄阿胶(炒,令黄)甘草(各二两)黄芩犀角屑柏叶刺蓟(各一两)
上锉碎,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青竹茹如鸡子大,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卒吐血。
藕节(七个)荷叶顶(七个)
上以蜜少许擂细,用水二盅,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或为细末调服亦可。
治吐血久不止。
松花(一两半)生地黄鹿角胶(炒黄)薯蓣(以上各一两)艾叶(一分)茜草根白茯苓紫菀(去苗)人参百合刺蓟甘草(炙赤,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米饮调下。
治吐血不止,咳嗽,补肺。
生地黄汁藕汁(各一升)黄牛乳(一升半)胡桃仁(十枚,研如糊)生姜汁(半升)干柿(五枚,细锉,研如糊)大枣(二十一枚,浸去核,细研如糊)清酒(一升,将以上七味一处,同酒入银锅中煎沸,方下后药)黄明胶(炙燥,为末)秦艽(各半两,为末)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如糊,三两,同入煎中)
上相次下煎,减一半,却入好蜜四两,徐徐着火养成,煎后入瓷盒中盛,每日三度,每服一匙,糯米饮调下,酒亦可。
又方治丈夫妇人吐血,连日不止,粥食汤药不能下者。
上用五灵脂,不夹土石,拣好精者,不拘多少,研为末,以狗胆汁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煎生姜酒,磨令极细,更以少生姜酒化以汤烫药,令极热。须是先做下粥,温热得所,左手与患人药吃,不得漱口,右手急将粥与患人吃,不可太多。
治心胸烦热,吐血不止,口舌干燥,头疼。
石膏麦门冬(各二两)黄芩生地黄升麻青竹茹葛根栝蒌根(以上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心肺客热吐血,唇口干燥。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赤茯苓黄连栀子仁黄芩大黄(炒,各一两)桂心(半两)栝蒌根(三分)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饮酒伤胃,遂成吐血。
人参干姜(炮)白术(以上各一两)干葛甘草(各半两)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去干葛加川芎,治鼻衄,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
治伤胃吐血。
白术(十两)干姜黄伏龙肝人参(各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用米饮送下。
治吐血衄血。
鸡子白(三钱)好香墨(二两,为末)
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不拘时生地黄汁送下。
治吐血衄血。
上用茅花煎汤服之。
治诸血热,吐血衄血。
上用生萝卜,取汁半盏,入白盐少许,用服之立效。如无生萝卜子一分,微炒,紫苏叶茎半分,锉碎,用煎亦效。一方用萝卜汁滴入鼻中。
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麦门冬当归身人参(以上各五分)紫菀(一钱半,一方不用)芍药甘草黄(以上各一钱)五味子(五个)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滓,食后稍热服。
治衄血不止。
乱发灰(一钱)人中白(半钱)麝香(一字)
上为细末,鼻内嗅少许,立止。一方不用麝香,发灰垂困者,焙干为末,汤调服血止。
治鼻衄,及呕血咯血,肺损或食饱负重者,服之愈。
上用白芨为细末,用冷水调纸花,贴鼻穴中效。一方用雪水调,如无以新汲水调,自两眉际,传至鼻上,以编子紧系,折纸极令紧,时蘸冷水挹药上,饭顷即止,去药。
治鼻衄吐血。
上用柏叶石榴花为细末,每用少许吹鼻中,亦用花瓣塞鼻内,立止。
治鼻衄出血,经日不止。
刺蓟苦参黄连栀子仁生地黄侧柏叶大黄(炒,各一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青竹茹半鸡子大,煎至三分,去滓,不拘时服。
治鼻衄不止。
刺蓟木贼(各一分)白面(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研青蒿心七枚,新汲水调下,并二服。
治鼻衄不止。
酸石榴花(一分)黄蜀葵花(一钱)
上锉,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不拘时温服。
治鼻衄不止,昏闷欲死。
上把山栀子不拘多少,烧存性,为末,每用少许,吹入鼻中,立止。一方用竹刀破作两边,一边用湿纸裹煨令熟,一边生用,同研为末,酒调服。一方曾服烧炼药方致鼻血者,生用煎汤解之。蔡子涯云∶同官无锡盐酒赵无兄,衄血甚多,至危殆,血尚未止。一医人过其门,闻其家哭,询问其由,医人云∶曾服丹或烧炼药,予有药用之即活。囊间出药半钱匕,吹入鼻中,立止,良久得活。
治鼻衄不止。
上用线紧扎中指中节,如左鼻孔出血,扎左手中指中节,右鼻孔出血,扎右手中指中节,两鼻出血,左右俱扎之。
治鼻衄不止,诸药不验者。
上用大蒜一枚,去皮研细,摊作饼子,如钱大,浓一豆许。若左窍出血,贴于左脚心下,以帛系定,右窍出血,即贴右脚心下,两窍出血,俱贴之,血止,即以温水洗脚心,令去蒜气。一方以摩手心亦效。
治热气上行,衄血汗血。
刺蓟鸡苏叶(各二两)黄连生地黄犀角(镑,各一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三焦虚损,或上下发泄吐唾血,皆从三焦起,或因热损发,或因酒发,悉皆治之。
当归干姜(炮)黄柏熟地黄小蓟羚羊角(镑)阿胶(各三钱三字)白术芍药(各半两)黄芩甘草(炙,各一分)
上咀,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竹茹如指大,煎至八分,去滓,入伏龙肝、头发灰、蒲黄各半钱,再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一方无白术。
治呕血久不瘥,心神烦闷,脏腑劳伤。
竹茹(如鸡子大)白芍药生地黄当归(各半两)茜根(二两)羚羊角(镑)麦门冬(去心)鹿角胶(各一两半)甘草(炙,一两)
上咀,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呕血吐血,及鼻衄血。
麦门冬(生取汁)生地黄(生取汁)生藕(取汁)冷熟水(各一盏)白药(一两,为末)
上和令匀,每服二盏,略煎沸,不拘时温服。
治呕血方黄柏(以蜜涂,炙干)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麦门冬煎汤调下,瘥。
治咯血方赵君猷云屡用效。
上以薏苡仁,不拘多少为末,熟煮猪胰切片,蘸药食后,微空时,取食之。盖薏苡能补肺,以猪胰导入经络耳。陈敏捷云∶治肺痈唾脓血,薏苡仁为末,米饮调下。一方捣碎,用水煎服亦效。
治咯血。
青黛(一钱)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黄明蜡煎黄色,取出研细)
上同研匀,却以所煎蜡少许,熔开和之,捏作钱大饼子,每服用干柿一个,中破开入药,一饼合定,以湿纸裹,慢火煨熟,取出以糯米粥嚼下。
治诸窍出血。
莲蓬(隔年者)败棕榈头发(并烧存性,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南木香煎汤调下,或只用棕榈烧灰,用米汤调下,亦可。
治九窍出血方上用刺蓟一握,绞取汁,以酒半盏调和,顿服之。如无青汁,只捣干者为末,冷水调三钱服。
治血妄行,九窍皆出,服药不止者。
南天竺草(生瞿麦是,如拇指大一把,锉碎)生姜(一块,如拇指大)山栀子(三十枚,去皮)灯草(如小拇指一把)大枣(去核,五枚)甘草(炙,半两)
上锉入瓷器中,水一大碗,煎至半碗,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血汗,从肤腠出,及鼻衄五七日不止。
上用人中白,不以多少,刮在新瓦上,用火逼干,研令极细,每服二钱,入麝香少许,温酒调下。一方治鼻衄不止,不用麝香,每用少许吹入鼻中,立瘥。
治诸虚不定,下血咯血衄血,肠内痔,虚劳寒热,肌肉枯瘦。
生地黄(十斤,捣汁)生姜(半斤,捣汁)藕(四斤,捣汁)白沙蜜(四两)无灰酒(一升)
以上五味,用银器或砂锅内,熬至二碗许,渐成膏,一半瓷器收之,一半入干山药末三两,再熬一二十沸,次入后药∶当归(焙)熟地黄(焙)肉苁蓉(酒浸,焙)破故纸阿胶(麸炒)黄(蜜炙)石斛(去根,焙)覆盆子远志(去心)麦门冬(去心)白茯苓(去皮)枸杞子(以上各二两)
上为细末,以山药膏子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温酒调地黄膏子送下,空心食前,日进三服。
治劳心吐血。
莲心(五十粒)糯米(五十粒)
上研为末,用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治内损,吐血下血,或饮酒太过,劳伤于内,其血妄行,出如涌泉,口鼻皆流,须臾不救即死。
侧柏叶(一两半,蒸焙)荆芥穗(烧灰)人参(各一两)
上为细末,入飞罗面一钱,新汲水调如稀糊,不拘时啜服。
治诸吐血下血,溺血衄血。
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地骨皮天门冬黄芍药黄芩甘草(各等分)
上锉碎,每服一两,水二盏,煎七分,食后温服。如脉微身凉,恶风,加桂半钱,吐血者多有此证。
治吐呕血。
大蓟汁地黄汁生姜汁麦门冬汁刺蓟汁(各三合)
上用白蜜半匙相和匀,冷服。
治鼻衄不止。
麝香(半字,另研)明矾(枯,另研)龙骨(另研,各五钱)
上和匀,每用一字,先以冰水洗净鼻内血涕,然后吹入鼻中,或以湿纸蘸药塞鼻中亦可。
凡九窍出血皆可用方墙头苔藓可以塞,车前草汁可以滴;火烧莲房用水调,锅底墨煤可以吃;石榴花片可以塞,生萝卜汁可以滴;火龙骨可以吹,水煎茅花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