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之一 天道部 天地阴阳大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其气三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六节五制生五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正六气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为运为气五六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五运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司天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地上三阴三阳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天道或问五则
 - 卷之一 天道部 天道六气中见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地理六节位下六承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气化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人道大阴阳疏
 - 卷之一 人道部 心肾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君相二火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卫气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五脏五主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五脏苦欲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六腑说
 - 卷之一 人道部 太冲三焦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奇经八脉原
 - 卷之一 人道部 二十七气疏
 - 卷之一 人道部 十二经不并拈说
 - 卷之二 脉法部 脉原
 - 卷之二 脉法部 脉诊总论
 - 卷之二 脉法部 胃脉论
 - 卷之二 脉法部 诊法论
 - 卷之二 脉法部 附论一
 - 卷之二 脉法部 附论二
 - 卷之二 脉法部 附论三
 - 卷之二 针刺部 十二原脏井木腑井金释
 - 卷之二 针刺部 十干纳脏腑之谬辨
 - 卷之二 病能部 手太阴肺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手少阴心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阳明胃腑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太阴脾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少阴肾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厥阴肝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阳经络及膀胱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气交外感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厥阴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少阴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阴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少阳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阳明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阳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奇恒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冲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任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二维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带病论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厥逆痹病第五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疟痿咳病第六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胀卒痛肠如疟积消瘅病第七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疝伏梁狂癫痫黄胆血枯病第八
 - 附录 张子和九气感疾论
 - 附录 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
 
『内经博议』卷之一 人道部 心肾论
- 本章共 74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夫神精之用。为人身之大主。精以养神。神藏于精。而以气行乎其间。惟其有以居之。有以藏之。而人道以立。此心肾所以为人之大主也。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广明者。心也。居心必于开广之地。清明之座。所以建极也。前之者。神君坐照向明接物也。然其用为火。火之体亢而不下。若以昭明为事。而无真精真气以养之济之。则必有自焚之患。此太冲之由。未有不能不为之后焉者也。太冲者、生气之所由来。起升之而不息者也。太冲之地。即为少阴。少阴肾之宅也。肾为先天之根。藏精之腑。天根之处。乃生气之原。其精内蕴。则其气上腾。故圣人首揭之。以此为养心存神之物。而特云后者。唯此可奉于前也。然则以精养神。真道自主于肾。而凡储精之处。以为养神者。抑又无所不备。不特太冲之下。脏为精海以汇之。而又于六阳华盖之上。以太冲之精。结为泥丸髓海。而为玄珠以覆之。又于任处地道之道。复有关元黄庭。孕结金水之气以蕴之。此正所谓君火之下。阴精承之者也。顾人之心为神之主。前后上下。既能积精以养神。而归于太冲所起之肾矣。又谓肾为蛰藏之本。惟甚吝啬。此何以言之。盖人之阴精。藏气于肾。而其精泉难充。最后成女子必二七。男子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者。非精非血。天乙之真气也。故其至也必久。养之而精血充。充则男子始泻。女子始月。至其盈数。女子不过七七。男子不过八八。故精难成而易亏。此肾所为蛰藏之官而吝啬也。若使肾家无主。不蛰不藏。命门水火两亡。则精衰而神耗。精已而神去矣。不特此也。肾之所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必五脏盛乃能泻。是肾主人身一盘五行之全局。而合之以为精者也。故五脏若有一衰。则肾精即已不茂。盖肾精所以养神而藏气。实以化精。故曰精食气。气归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