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之一 天道部 天地阴阳大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其气三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六节五制生五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正六气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为运为气五六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五运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司天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地上三阴三阳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天道或问五则
- 卷之一 天道部 天道六气中见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地理六节位下六承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气化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人道大阴阳疏
- 卷之一 人道部 心肾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君相二火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卫气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五脏五主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五脏苦欲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六腑说
- 卷之一 人道部 太冲三焦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奇经八脉原
- 卷之一 人道部 二十七气疏
- 卷之一 人道部 十二经不并拈说
- 卷之二 脉法部 脉原
- 卷之二 脉法部 脉诊总论
- 卷之二 脉法部 胃脉论
- 卷之二 脉法部 诊法论
- 卷之二 脉法部 附论一
- 卷之二 脉法部 附论二
- 卷之二 脉法部 附论三
- 卷之二 针刺部 十二原脏井木腑井金释
- 卷之二 针刺部 十干纳脏腑之谬辨
- 卷之二 病能部 手太阴肺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手少阴心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阳明胃腑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太阴脾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少阴肾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厥阴肝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阳经络及膀胱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气交外感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厥阴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少阴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阴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少阳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阳明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阳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奇恒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冲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任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二维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带病论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厥逆痹病第五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疟痿咳病第六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胀卒痛肠如疟积消瘅病第七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疝伏梁狂癫痫黄胆血枯病第八
- 附录 张子和九气感疾论
- 附录 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
『内经博议』卷之一 天道部 天道六气中见论
- 本章共 1.1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帝曰。愿闻天道六气之节盛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六微旨大论)
天以五行降行于地。因用地之三阴三阳。推移治节。而为六位。于是天之五行。亦分之六气。六气者、寒暑燥湿风火。为天之六元也。南面而阅地之六位。则六元为本。六位为标。其标本之从。有正对之化。有根源之治。故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所谓不同者。如少阴君火在午。太阴湿土在未。厥阴风水在亥。少阳相火在寅。阳明燥金在酉。太阳寒水在戌。此为旺气。其冲为对化。而三阴三阳。又随而上奉之。故本标不同。予于司天。已推言之矣。此章明天地本然之六位。于三阳之定位。则始少阳。中阳明。终太阳。三阳合为初终而不离。于三阴之定位。则始厥阴。中少阴。终太阴。三阴亦合为初终而不离。此阴阳之定气也。原其根本。则三阴在北。亥子丑为正位。三阳在东。寅卯辰为正位。然以此气奉天。而历其生长收藏。则其气之承天者。三阴亦在南之阳。故临乎巳午未。三阳亦在西之阴。故加乎申酉戌。凡地之三阴三阳。其气有本有从天之六元。其化有正有对。于以历十二宫而合之。此所以标本不同。气应异象也。今曰中见者。则于其本气标气之间。合而有之。故曰中见。所以节宣本气。而参和标气也。然此气为天地本来之元气。自有之而本不相离。故条理有自。而不妄参合。何以言之。三阳皆起于三阴。三阴固为三阳之根也。而各有义焉。厥阴阴尽而生一阳。于阳为少。而成风水之气。是少阳生于厥阴。而合为一体也。太阴以湿土孕金。而为阳明。虽为二阳而成燥金之用。是阳明生于太阴。而合为一体也。太阳由于少阴。本以秋金而生寒水。是太阳生于少阴。而合为一体也。盖阴阳之相随。必以其气之相次。故相贯而不离也。然其正对不同之间。更有参和之妙。又不可不察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相火烈矣。而见厥阴纯阴。此上下相济也。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燥亦亢矣。而中见太阴湿土。既能生金。亦能治燥也。太阳之上。寒气治之。而中见少阴金水和调。不使太阳亢也。而三阴又异焉者。厥阴之上。风气治之。而中见少阳天和。不使厥阴蔽也。少阴之上。热气治之。此少阴乃奉天之君火也。中见太阳君火。为太阳之主。不得有杂也。然其间有寒水。亦既济之理也。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前以湿治燥。兹以燥胜湿也。其参和节宣如此。是则所谓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