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总论 伤寒热病总论
 - 总论 验舌色论
 - 总论 验口唇论
 - 总论 验二便论
 - 总论 辨脉论
 - 总论 南北方宜发表不同论
 - 总论 南北方宜清里相同论
 - 总论 三阴经热病论
 - 总论 三阴经寒病论
 - 总论 阴症似阳论
 - 总论 阳症似阴论
 - 总论 宜发表论
 - 总论 忌发表论
 - 总论 宜清里论
 - 总论 忌清里论
 - 总论 宜和解论
 - 总论 忌和解论
 - 总论 宜吐法论
 - 总论 忌吐法论
 - 总论 宜温经论
 - 总论 忌温经论
 - 总论 宜攻下论
 - 总论 忌攻下论
 - 总论 宜消导论
 - 总论 忌消导论
 - 总论 宜补虚论
 - 总论 忌补虚论
 - 总论 误下不宜再下论
 - 卷一 恶寒
 - 卷一 发热
 - 卷一 寒热
 - 卷一 身痛
 - 卷一 头痛
 - 卷一 项强
 - 卷一 咽痛
 - 卷二 似疟
 - 卷二 潮热
 - 卷二 烦躁
 - 卷二 谵语
 - 卷二 发狂
 - 卷二 呕吐
 - 卷二 喘逆
 - 卷二 身重
 - 卷二 身痒
 - 卷二 头眩
 - 卷二 口渴
 - 卷二 口燥
 - 卷二 唇焦
 - 卷二 衄血
 - 卷二 蓄血
 - 卷二 下血
 - 卷三 无汗
 - 卷三 自汗
 - 卷三 头汗
 - 卷三 盗汗
 - 卷三 懊
 - 卷三 不得卧
 - 卷三 发黄
 - 卷三 面赤色
 - 卷三 胸满
 - 卷三 胁满
 - 卷三 心下满
 - 卷三 结胸
 - 卷三 痞满
 - 卷三 咳逆
 - 卷三 呃逆
 - 卷三 腹痛
 - 卷四 下利
 - 卷四 小便不利
 - 卷四 大便秘结
 - 卷四 合病
 - 卷四 并病
 - 卷四 坏症
 - 卷四 昏冒
 - 卷四 热入血室
 - 卷四 不语
 - 卷四 发
 - 卷四 温病
 - 卷四 疫病
 - 卷四 夹食
 - 卷四 痉病
 - 卷四 阴厥阳厥
 - 卷四 足冷
 
『伤寒大白』卷四 足冷
- 本章共 967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伤寒论》有先发热后发厥之阳厥,又有初起不发热即见逆冷之阴厥,此人人知之也。至发热之症,表邪内伏,上身热而两足独冷。痧内伏,上身热而呕吐足冷,即身热多汗,脉见沉数,口舌生苔而两足独冷,此前书未有。不知寒邪初伤,未曾发热,乃有足冷。若上身发热,则一人之身,岂有两足独冷之理。且冬寒之时,无病患常有足冷。若伤寒已经发热,即冬月手足亦应温热。若两足尚冷,即为表邪未伸,热邪未得发越。况热令之时,人之手足皆暖,岂有上身发热,两足反见独冷乎!家秘用羌独败毒散解表,以足冷之表邪,惟独活可解耳。若失用独活,虽用发表,下部之邪终不散,重则变症,轻则缠绵,即令愈后,恐防痿痹绝足。故凡汗出而身热不解者,非里热即表邪。若里有结热而发热不凉,必是遍身时时有汗。若身大热而烦躁足冷,断非里热,必是表邪未散,或痧未出。若是热深厥深之里热症,必然遍身皆冷。今身热而足独冷,必是表症未解。故凡烦闷喘呕,身热足冷,便是发之候。余治热令之热病,无论有汗无汗,脉浮脉沉,一见身热足冷,乃改常之重症,故从症不从脉者,如是治法,或有汗出而愈者。或先有寒凉抑遏,一汗不能全解,连作三四次汗而愈者。惟毒久遏,凶多吉少。然色鲜明,亦有不死。惟荤腥食重,抑遏痧表汗者,多不能生。常见夏秋热症之人,内有积热,外冒表邪,又被饮食寒凉抑遏胃阳,阳明邪热不得发越,但头汗遍身无汗。又有痧疫毒,抑遏胃阳,亦不能宣扬外发。余常以枳壳、浓朴、广皮三味松发胃气,又以柴胡、葛根、防风三味宣散表邪,有表邪者汗必出,有毒者亦现。因此悟得但头有汗,遍身无汗之症,方书以水饮、蓄血、中焦不得宣通主治。例如湿邪凝结,用苍术、浓朴、葛根、防风。寒邪凝结,用生姜、羌活。热邪凝结,用黄连、枳壳。
食积凝结,用麦芽、豆蔻。痰饮凝结,用半夏、石菖蒲。要知枳壳、豆蔻、香附、砂仁,为胸前之总司,葛根、升麻,乃宣扬胃气,手足温暖,遍身热越,汗出表解,故宣扬胃气,乃发汗之妙法也。按足冷与面赤皆系表邪,然面赤色在上部,人人知之。足冷在下部,人多忽之,故余特补着。然治足冷,互参发、夹食治法,故升麻解表汤,家秘通用者。
【独活汤】
独活防风柴胡葛根广皮甘草
身痛,加羌活;胸满,加枳壳;呕恶,加半夏、浓朴、白豆蔻、川黄连。
【和胃透肌汤】
浓朴枳壳广皮柴胡葛根防风
足冷皆系表邪,但未明表汗痧,故立一举两得之方。
【升麻解表汤】见夹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