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总论 伤寒热病总论
- 总论 验舌色论
- 总论 验口唇论
- 总论 验二便论
- 总论 辨脉论
- 总论 南北方宜发表不同论
- 总论 南北方宜清里相同论
- 总论 三阴经热病论
- 总论 三阴经寒病论
- 总论 阴症似阳论
- 总论 阳症似阴论
- 总论 宜发表论
- 总论 忌发表论
- 总论 宜清里论
- 总论 忌清里论
- 总论 宜和解论
- 总论 忌和解论
- 总论 宜吐法论
- 总论 忌吐法论
- 总论 宜温经论
- 总论 忌温经论
- 总论 宜攻下论
- 总论 忌攻下论
- 总论 宜消导论
- 总论 忌消导论
- 总论 宜补虚论
- 总论 忌补虚论
- 总论 误下不宜再下论
- 卷一 恶寒
- 卷一 发热
- 卷一 寒热
- 卷一 身痛
- 卷一 头痛
- 卷一 项强
- 卷一 咽痛
- 卷二 似疟
- 卷二 潮热
- 卷二 烦躁
- 卷二 谵语
- 卷二 发狂
- 卷二 呕吐
- 卷二 喘逆
- 卷二 身重
- 卷二 身痒
- 卷二 头眩
- 卷二 口渴
- 卷二 口燥
- 卷二 唇焦
- 卷二 衄血
- 卷二 蓄血
- 卷二 下血
- 卷三 无汗
- 卷三 自汗
- 卷三 头汗
- 卷三 盗汗
- 卷三 懊
- 卷三 不得卧
- 卷三 发黄
- 卷三 面赤色
- 卷三 胸满
- 卷三 胁满
- 卷三 心下满
- 卷三 结胸
- 卷三 痞满
- 卷三 咳逆
- 卷三 呃逆
- 卷三 腹痛
- 卷四 下利
- 卷四 小便不利
- 卷四 大便秘结
- 卷四 合病
- 卷四 并病
- 卷四 坏症
- 卷四 昏冒
- 卷四 热入血室
- 卷四 不语
- 卷四 发
- 卷四 温病
- 卷四 疫病
- 卷四 夹食
- 卷四 痉病
- 卷四 阴厥阳厥
- 卷四 足冷
『伤寒大白』卷二 唇焦
- 本章共 928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夫唇口焦裂,人身大病也。在杂症中,有脾肺心及肠胃五条;在外感门,惟手足阳明所主。
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下唇挟口,属足阳明胃。伤寒热在太阳,则唇口不焦;热传在阳明,则唇口焦裂。故曰阳明燥热,唇口焦裂。然又有分别唇焦而消水者,为燥热;唇焦不消水者,为湿热。又曰热在气分,则焦而口渴;热在血分,则焦而不渴。又曰唇口焦,渴而消水,胸前宽适者,为热而无滞,宜清热。渴不消水,胸前饱闷者,为热而有食滞,宜消滞。
此言足阳明胃上部热也。唇口焦,不渴不饮水,腹中烦满者,为热在大肠,有燥粪。此言手阳明大肠下部热也。故唇焦之症,有用保和散,消导上部胃家食滞而愈者;有用承气汤,去下部大肠燥粪而愈者。不独凉膈清热一法可尽之,例如热邪谵语,唇焦口燥,渴而消水,用凉膈散、导赤各半汤,清上焦燥热者。食滞谵语,唇焦口燥,渴不消水,用枳实豆豉汤、保和散冲竹沥、芦卜汁,润燥消中焦滞者。燥结大肠,谵语唇焦,用承气汤,行下焦燥屎者。另有热病与发,误食荤腥油腻,与热邪毒,结纽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疳,渴不消水,烦热昏沉,若以保和散等,消谷食治之,病必不减。若以干葛、石膏、知母、三黄清热治之,其热愈甚。若误认大肠燥屎唇焦,用承气汤下行逆治,其死更速。医家至此,束手待毙。余以晚年之悟,思得邪热毒伏于肠胃,蒸酿发出者也。初起必用升麻干葛汤,宣发阳明伏毒。若膏粱积热,非升麻清胃汤不能宣扬肠胃积热,故清热化,必用余化此汤,加山楂、槟榔;若食肉多,再加三棱、阿魏。治夹食症,常有得生者。夫热在气分,唇焦发渴,用干葛石膏知母汤,人人知之者。热在血分,用升麻生地川连清胃汤主治,人多忽之。不知干葛清胃汤,治阳明气分渴水之唇焦口渴;升麻清胃汤,治阳明血分不消水之唇焦口渴。余以升麻清胃汤化,此化法也。又以此汤清阳明血分发渴不消水,是法外之法也。今又以此汤,治膏粱积热,荤腥发热之唇焦,此化外化出者也。再详仲景治太阳渴欲饮水,微热消渴者,脉数烦渴者,汗出而渴,渴而口烦躁者,不用清解上焦肺胃积热,皆用五苓散主治。良以太阳汗多口渴,表热不减,表里皆病,热结膀胱下焦,非同表热里热,单以发表退热,单以清里止渴者,故以五苓散双解太阳也。夫口渴消水,用清里,人人知之;口渴消水,有表邪,用不得清里,人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