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总论 伤寒热病总论
- 总论 验舌色论
- 总论 验口唇论
- 总论 验二便论
- 总论 辨脉论
- 总论 南北方宜发表不同论
- 总论 南北方宜清里相同论
- 总论 三阴经热病论
- 总论 三阴经寒病论
- 总论 阴症似阳论
- 总论 阳症似阴论
- 总论 宜发表论
- 总论 忌发表论
- 总论 宜清里论
- 总论 忌清里论
- 总论 宜和解论
- 总论 忌和解论
- 总论 宜吐法论
- 总论 忌吐法论
- 总论 宜温经论
- 总论 忌温经论
- 总论 宜攻下论
- 总论 忌攻下论
- 总论 宜消导论
- 总论 忌消导论
- 总论 宜补虚论
- 总论 忌补虚论
- 总论 误下不宜再下论
- 卷一 恶寒
- 卷一 发热
- 卷一 寒热
- 卷一 身痛
- 卷一 头痛
- 卷一 项强
- 卷一 咽痛
- 卷二 似疟
- 卷二 潮热
- 卷二 烦躁
- 卷二 谵语
- 卷二 发狂
- 卷二 呕吐
- 卷二 喘逆
- 卷二 身重
- 卷二 身痒
- 卷二 头眩
- 卷二 口渴
- 卷二 口燥
- 卷二 唇焦
- 卷二 衄血
- 卷二 蓄血
- 卷二 下血
- 卷三 无汗
- 卷三 自汗
- 卷三 头汗
- 卷三 盗汗
- 卷三 懊
- 卷三 不得卧
- 卷三 发黄
- 卷三 面赤色
- 卷三 胸满
- 卷三 胁满
- 卷三 心下满
- 卷三 结胸
- 卷三 痞满
- 卷三 咳逆
- 卷三 呃逆
- 卷三 腹痛
- 卷四 下利
- 卷四 小便不利
- 卷四 大便秘结
- 卷四 合病
- 卷四 并病
- 卷四 坏症
- 卷四 昏冒
- 卷四 热入血室
- 卷四 不语
- 卷四 发
- 卷四 温病
- 卷四 疫病
- 卷四 夹食
- 卷四 痉病
- 卷四 阴厥阳厥
- 卷四 足冷
『伤寒大白』卷二 蓄血
- 本章共 1.7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方书皆以唇干口燥,漱水在口不得下咽以定上焦蓄血;小腹硬满,小水自利,以定下焦蓄血。至身黄,如狂,发狂喜忘,乃是蓄血症中之症。故伤寒叙蓄血症与狂乱症中,互相发明。看伤寒以手按其心下及两胁,渐至大小腹,但有硬处,当询其小便利否。若小便不利者,或者气结溺涩,非蓄血症。若小便自利,兼有身黄目黄,如狂喜忘,漱水不得下咽等症,即是蓄血,急以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之。若小腹绕脐硬痛,口渴消水,大便不通,时有失气,此非蓄血,乃是燥屎硬满。按蓄血治法,有上中下三条。伤寒失汗,淤其血于上焦,用犀角地黄汤;如狂喜忘,心下满,淤其血于中焦,桃仁承气汤;小腹硬痛,小便自利,淤其血于下焦,抵当汤主之。然桃仁承气汤,虽治中焦,并治下焦。抵当汤虽主下焦,兼治中焦。按仲景原文,其用抵当汤五条,用桃仁承气者一,言有淤血当下者三,至犀角地黄汤,乃后人补入者。余谓衄血、吐血,未曾淤蓄内结者可用。若蓄聚淤结,犀角地黄凝滞,当用桃仁承气抵当汤,散结逐淤为当矣。若蓄结既行,再以犀角地黄汤、当归红花汤调血养血,亦为至当。陶氏云:上焦衄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此因同散阳明血热之药耳。家秘治中焦血热血结,恐犀角凝滞,易以升麻清胃汤,加桃仁、红花。此又难用犀角,以升麻代之也。
太阳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此条不以小便利不利以定血,惟以其如狂,断其蓄血下焦,当攻其血。然表邪未解,当先解外邪。表解,小腹胀急,乃可攻之。
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当散表。今脉微而沉,且不结胸,而发狂者,必血结下焦。
而小腹硬满,小便自利,攻下其血乃愈。抵当汤主之。所以宜用此汤者,以淤热在太阳下焦之里故也。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谛,抵当汤主之。
太阳身黄,脉沉结,小腹硬,有两条。若小腹硬而不狂,小便不利,此热结膀胱之水,当用五苓散;若小腹硬,小便自利如狂者,此热结下焦之血,故用抵当汤。二条并详发黄。
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用余药。宜抵当丸。
此条重申小腹满,小便利者,的是有血。较上章多有热二字,则易抵当为丸,以示留恋浓重去热方尽。
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当汤下之。
此二章申明用抵当汤真诀,血淤于内则喜忘,且大便硬,反润滑易出,验其色又黑,确是蓄血,故用抵当汤。
病者胸满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自言吾满,为有淤血。
胸满痿黄,似脾胃湿热。但舌青色,口燥漱水,不欲下咽。无寒热,脉又微大来迟,他人不见腹满,自言胀满,则外不胀,而内胀急,故断其淤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伏阴,是淤血,也下之。
病如热状,且见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不数大,乃是阳邪伏于阴分,故知其为淤血,宜下之。前条以脉大来迟,而断其血;此条以脉反无热,而断其血也。
少阴病,脉沉细,手足冷,或时发燥作渴,亦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汤温之。
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渴,欲漱口,不欲咽,宜通白四逆汤、加猪胆、人尿同服。厥阴蛔厥,口燥舌燥,时时欲凉水浸舌反唇,一刻不可离,又不欲咽下,宜理中汤加乌梅主之。
以上三条,言阴极发躁,亦有漱水在口,不欲咽下者,故用四逆理中等汤温之。
【红花桃仁汤】
红花桃仁赤芍药当归身
此方行血而无推荡,活血而无凝滞。家秘加山楂、香附,以散凝结;加山栀,以散热结;
加韭汁,以散寒结。
【犀角地黄汤】见衄血。
此方本治衄血吐血,今因火伤上焦,故可用之。
【桃仁承气汤】
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
此汤加桃仁佐大黄,行下焦蓄血;加桂枝散下焦凝结之血。家秘加枳朴,以血随气行;加当归、芍药,去旧中即为生新地步。
【抵当汤】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血蓄下焦,沉结牢实,直至小腹硬痛,不得不用此方。
【当归红花汤】二味。
此活血之方,非行血者。血虚人有停淤,以此方加山楂、桃仁,为轻行之法。
【当归桃仁汤】二味。
此亦轻剂,但以桃仁易红花,则稍重前方。此等方法,示后人婉转,而戒卤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