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总论 脉症总论
- 卷首·总论 六经主症
- 卷首·总论 阴阳
- 卷首·总论 表里
- 卷首·总论 传变
- 卷首·总论 愈解
- 卷一·太阳经症 太阳经脉
- 卷一·太阳经症 风伤卫 寒伤营
- 卷一·太阳经症 发热
- 卷二 恶热
- 卷二 恶寒
- 卷二 恶风
- 卷二 振战栗
- 卷二 身热恶寒 身寒恶热
- 卷二 热多寒少
- 卷二 下之热不退
- 卷二 头痛项强
- 卷二 头眩郁冒
- 卷二 摇头直视
- 卷二 目中不了了
- 卷三 身摇
- 卷三 身痒
- 卷三 身疼
- 卷三 百节疼痛
- 卷三 筋惕肉瞤
- 卷三 胁痛
- 卷三 结胸
- 卷三 脏结
- 卷三 痞
- 卷三 胸胁腹胀满痛
- 卷三 腹中雷鸣
- 卷三 动气
- 卷四 少腹硬满
- 卷四 奔豚
- 卷四 烦躁
- 卷四 咳嗽
- 卷四 喘
- 卷四 呕吐
- 卷四 可吐
- 卷四 不可吐
- 卷四 渴
- 卷四 惊
- 卷四 悸
- 卷五 痉
- 卷五 螈
- 卷五 不仁
- 卷五 发黄
- 卷五 如疟
- 卷五 鼻衄
- 卷五 鼻鼾 鼻鸣
- 卷五 吐血
- 卷五 蓄血
- 卷五 下血 便脓血
- 卷六 嗜卧 不卧
- 卷六 无汗
- 卷六 自汗
- 卷六 盗汗
- 卷六 可汗
- 卷六 不可汗
- 卷六 自利
- 卷六 协热利
- 卷六 小便自利 小便数
- 卷六 小便不利 小便难
- 卷六 遗溺
- 卷七 过经不解
- 卷七 合病
- 卷七 并病
- 卷七 两感伤寒
- 卷七 伤寒坏病
- 卷七 温病
- 卷七 温毒
- 卷七 风温
- 卷七 温疟
- 卷七 温疫
- 卷七 暑
- 卷七 湿痹
- 卷七 风湿
- 卷七 头中寒湿
- 卷七 湿热
- 卷七 湿温
- 卷七 风寒湿杂合病
- 卷八·阳明经症 阳明经脉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谵狂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
- 卷八·阳明经症 热入血室
- 卷八·阳明经症 谵语 郑声
- 卷八·阳明经症 头痛 头眩
- 卷八·阳明经症 郁冒
- 卷九 直视
- 卷九 呕
- 卷九 吐
- 卷九 哕
- 卷九 干呕
- 卷九 欲吐
- 卷九 咳逆
- 卷九 喘
- 卷九 渴
- 卷九 漱水不欲咽
- 卷九 鼻燥 口舌燥 咽燥
- 卷九 舌苔
- 卷九 心下逆满硬痛
- 卷九 懊憹
- 卷九 烦躁
- 卷九 虚烦
- 卷九 短气
- 卷九 不得卧
- 卷九 身痒
- 卷九 身重
- 卷十 循衣摸床
- 卷十 自汗
- 卷十 盗汗
- 卷十 头汗
- 卷十 额汗
- 卷十 手足汗
- 卷十 蓄血
- 卷十 发狂
- 卷十 发黄
- 卷十 便脓血
- 卷十 大便先硬后溏
- 卷十 不大便
- 卷十 可下
- 卷十 不可下
- 卷十 小便自利
- 卷十 小便数
- 卷十 小便不利
- 卷十 小便难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少阳经脉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寒热往来
- 卷十一·少阳经症 面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头痛
- 卷十一·少阳经症 耳聋 目眩 口苦 咽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结胸
- 卷十二 痞满
- 卷十二 胁满 腹痛
- 卷十二 呕
- 卷十二 发斑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太阴经脉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寒实结胸
- 卷十三·太阴经症 腹满 腹痛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吐利
- 卷十三·太阴经症 汗后寒热不解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发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少阴经脉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表热里寒 表寒里热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面色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头痛眩冒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鼻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咳 悸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渴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漱水不咽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咽痛 咽干 口燥
- 卷十四·少阴经症 烦躁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腹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身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蜷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但欲寐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不得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急温症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呕吐 下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下利清谷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不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厥阴经脉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吐蛔
- 卷十五·厥阴经症 除中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气上撞心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胸胁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腹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少腹满急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囊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五·厥阴经症 热利下重
- 卷十五·厥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阴阳易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劳复食复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诸寒热症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诸病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妇人伤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百合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狐惑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阴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阳毒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辨脉篇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平脉篇
『伤寒论纲目』卷十五·厥阴经症 气上撞心
- 本章共 96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纲】仲景曰。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目】成无己曰。气上撞者。腹中气时时上撞也。此汗吐下后之疾。虽经下之。邪犹在表故也。
痞病气上撞咽候。亦由误汗吐下而生。
魏荔彤曰。此言厥阴病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症以验之。示误下之禁也。伤寒之邪。传入少阴。
为里中之里。及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阴尽处受邪。亦无所复传。却由同表里之少阳为升降之出路。故在阳明有下法。在少阴亦有下法。今阴尽之极。则少阳固无下法。厥阴更无下法。下之为误可知矣。然邪在少阴。原分寒热。邪在厥阴。亦必分寒热。邪由传经入少阴者为热。
及递传厥阴。不问而知为热矣。惟是厥阴病中。若直中寒邪。亦自少阴起。而入厥阴。是寒热皆由少阴而来。大足相混也。试先言传经自太阴而来为热邪者。能辨乎此。则由少阴直中而起之寒邪。
自可徐考而识之。厥阴病。得于传经为热邪者。先验其症。首曰消渴。凡热必渴。然寒湿隔阻正气亦有渴。渴欲饮水。必不能多。未有渴而饮。饮而仍渴。随饮随消随渴者。故随饮随消随渴。则为传经之热邪。传入厥阴无疑也。少阴居下。厥阴居中。热渐传上。则上焦必受熏灼之害。为消渴。为气上撞心。为心中疼热。皆少阴之邪热。缘木而升者。竟入肝为病。木火交炽。而诸症见矣。然又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之症者。何也。盖邪从少阴传来。本自三阳传入。病久胃虚。邪热乘之。蛔因胃气虚。则不能安伏于胃底之下。又热乘之。反浮游于胃口之上。于是胃虚而热。则多饥。蛔在胃口。故不欲食。食入而食在蛔上则相安。食入而蛔反在食上则必吐蛔。此又厥阴病中旁及之胃病也。
医家或见热症。谓宜下。再见胃病。又谓宜下。漫为下之。大误矣。少阴之传厥阴。其势日上矣。治之如法。则邪可从少阳而散。亦如阳明传少阳。为邪出之门户也。反逆其势而下之。阴性本降。再经误下。利何能止乎。
仲师于厥阴中。首揭不可下之禁。见厥阴病无论为寒为热。俱不可下也。
【纲】仲景曰。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目】寇宗曰。此盖未经汗吐下作膈实。故宜吐也。
王肯堂曰。气撞心疼者。厥阴本病也。如气上撞。不吐蛔者。为阳症。若撞咽不得息者。瓜蒂散吐之。往来寒热者。奔豚。阴拘挛者。阴阳易。卒口噤者。刚痉与汗吐下之后。各有症治方法。
学人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