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总论 脉症总论
- 卷首·总论 六经主症
- 卷首·总论 阴阳
- 卷首·总论 表里
- 卷首·总论 传变
- 卷首·总论 愈解
- 卷一·太阳经症 太阳经脉
- 卷一·太阳经症 风伤卫 寒伤营
- 卷一·太阳经症 发热
- 卷二 恶热
- 卷二 恶寒
- 卷二 恶风
- 卷二 振战栗
- 卷二 身热恶寒 身寒恶热
- 卷二 热多寒少
- 卷二 下之热不退
- 卷二 头痛项强
- 卷二 头眩郁冒
- 卷二 摇头直视
- 卷二 目中不了了
- 卷三 身摇
- 卷三 身痒
- 卷三 身疼
- 卷三 百节疼痛
- 卷三 筋惕肉瞤
- 卷三 胁痛
- 卷三 结胸
- 卷三 脏结
- 卷三 痞
- 卷三 胸胁腹胀满痛
- 卷三 腹中雷鸣
- 卷三 动气
- 卷四 少腹硬满
- 卷四 奔豚
- 卷四 烦躁
- 卷四 咳嗽
- 卷四 喘
- 卷四 呕吐
- 卷四 可吐
- 卷四 不可吐
- 卷四 渴
- 卷四 惊
- 卷四 悸
- 卷五 痉
- 卷五 螈
- 卷五 不仁
- 卷五 发黄
- 卷五 如疟
- 卷五 鼻衄
- 卷五 鼻鼾 鼻鸣
- 卷五 吐血
- 卷五 蓄血
- 卷五 下血 便脓血
- 卷六 嗜卧 不卧
- 卷六 无汗
- 卷六 自汗
- 卷六 盗汗
- 卷六 可汗
- 卷六 不可汗
- 卷六 自利
- 卷六 协热利
- 卷六 小便自利 小便数
- 卷六 小便不利 小便难
- 卷六 遗溺
- 卷七 过经不解
- 卷七 合病
- 卷七 并病
- 卷七 两感伤寒
- 卷七 伤寒坏病
- 卷七 温病
- 卷七 温毒
- 卷七 风温
- 卷七 温疟
- 卷七 温疫
- 卷七 暑
- 卷七 湿痹
- 卷七 风湿
- 卷七 头中寒湿
- 卷七 湿热
- 卷七 湿温
- 卷七 风寒湿杂合病
- 卷八·阳明经症 阳明经脉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谵狂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
- 卷八·阳明经症 热入血室
- 卷八·阳明经症 谵语 郑声
- 卷八·阳明经症 头痛 头眩
- 卷八·阳明经症 郁冒
- 卷九 直视
- 卷九 呕
- 卷九 吐
- 卷九 哕
- 卷九 干呕
- 卷九 欲吐
- 卷九 咳逆
- 卷九 喘
- 卷九 渴
- 卷九 漱水不欲咽
- 卷九 鼻燥 口舌燥 咽燥
- 卷九 舌苔
- 卷九 心下逆满硬痛
- 卷九 懊憹
- 卷九 烦躁
- 卷九 虚烦
- 卷九 短气
- 卷九 不得卧
- 卷九 身痒
- 卷九 身重
- 卷十 循衣摸床
- 卷十 自汗
- 卷十 盗汗
- 卷十 头汗
- 卷十 额汗
- 卷十 手足汗
- 卷十 蓄血
- 卷十 发狂
- 卷十 发黄
- 卷十 便脓血
- 卷十 大便先硬后溏
- 卷十 不大便
- 卷十 可下
- 卷十 不可下
- 卷十 小便自利
- 卷十 小便数
- 卷十 小便不利
- 卷十 小便难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少阳经脉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寒热往来
- 卷十一·少阳经症 面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头痛
- 卷十一·少阳经症 耳聋 目眩 口苦 咽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结胸
- 卷十二 痞满
- 卷十二 胁满 腹痛
- 卷十二 呕
- 卷十二 发斑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太阴经脉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寒实结胸
- 卷十三·太阴经症 腹满 腹痛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吐利
- 卷十三·太阴经症 汗后寒热不解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发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少阴经脉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表热里寒 表寒里热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面色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头痛眩冒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鼻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咳 悸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渴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漱水不咽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咽痛 咽干 口燥
- 卷十四·少阴经症 烦躁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腹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身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蜷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但欲寐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不得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急温症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呕吐 下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下利清谷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不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厥阴经脉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吐蛔
- 卷十五·厥阴经症 除中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气上撞心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胸胁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腹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少腹满急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囊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五·厥阴经症 热利下重
- 卷十五·厥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阴阳易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劳复食复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诸寒热症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诸病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妇人伤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百合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狐惑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阴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阳毒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辨脉篇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平脉篇
『伤寒论纲目』卷五 痉
- 本章共 2.2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脉沉而细。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
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目】徐彬曰。痉病。概为风寒湿所中。然原其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荣。邪得以袭之。故仲景原痉病之由。而曰太阳病果寒多。本宜发汗。太多则血伤。不能荣筋而成痉也。古人以强直为痉。外症与伤寒相类。
但其脉沉迟弦细。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为异耳。仲景既以无汗有汗。分辨刚柔。此则以脉沉细为辨。谓太阳病发热。是表中风矣。复加以湿。缠绵经中。
内挟寒气。今筋脉抽急而项背强直。脉反沉细。沉细者寒湿用事。邪欲侵阴之象也。于是项背强直。故名痉。痉脉本伏。弦细则元气惫。即难治。中风症。多角弓反张类痉者。但中风强直。其先必无太阳形症。脉亦必浮大而非沉细弦迟。故内经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但阳主动。阴主静。是当以强直而安静主湿。强直而搐搦主风。此治中风辨法也。千金谓湿病热入肾中亦为痉。小儿痫症热盛亦为痉。亦中风类也。前人云。伤寒痉症有五。皆属太阳。若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搐。阳明痉也。若一目或左或右。并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阳痉也。太阳固属风寒。阳明少阳亦风火热之内作。中风类也。皆当兼养阴清热为治。
若此所论痉。虽外感风寒湿不同。然由亡阳筋燥则一矣。如无汗反恶寒为刚痉。有汗不恶寒为柔痉。此辨症之法。非痉家本症也。此乃举痉症之最备者。
以详病时之形状。且言治之不得过汗。而脉有常体也。身热。太阳表邪本盛。乃因血液衰少。寒邪复挟湿抟结。卫中阳气不下。而寒湿随太阳经下项。稍侵阳明而颈项强急。真阳不达于表而恶寒。于是太阳经无非寒热。而格热于上。为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太阳主开。寒湿抟之。开阖不利。不能发声。而卒口噤。液衰邪盛。筋失所养。
失养而背反张。此痉病本然之形症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目】李曰。太阳病。纯伤风。纯伤寒。则不发痉。惟先伤风而又感寒。先伤风而又感湿。
过汗俱能发痉。重发太阳汗。大发湿家汗。皆能发痉。外症寒热类伤寒。但脉沉迟弦细。摇头露眼口噤。手足搐搦。项强背反张。如发痫。终日不醒为异。风性劲为刚痉。因重感寒或冷。故无汗。
宜葛根汤加羌独活、防风。湿性缓为柔痉。因先伤风。故有汗。宜桂枝汤加花粉、葛根。其或痰塞气盛。则茯苓、星、夏以消痰。枳实、陈皮、紫苏以顺气。痰消气盛。然后分刚柔治之。通用小续命汤。有热去附子。自汗去麻黄。刚痉二三日。仰面壮热。胸满如结胸状。便闭。脚蜷。卧不着席者。大承气汤下之。轻者败毒散、小柴胡汤。柔痉二三日不瘥。汗多厥冷。筋脉拘急者。附子防风汤。时发时止。危者附术散。又有刚柔不分之痉。身热谵语似刚。微厥便滑似柔。宜小续命汤加生附子。有汗下后。乍静乍躁。偏左眼左手足牵搦者。少阳痉也。小柴胡加防风。又虚血之人。及产后伤风过汗。破伤风症发痉。俱不可纯作风治。四物汤加防风。或八物汤去茯苓。加羌、防、黄救之。凡痉脉如雨溅出指外者。立死。又戴眼反折。螈。汗出如珠。或反张离席一掌许。小儿离席二指许者。无不死。
徐彬曰。此二条即辨寒伤营风伤卫法也。取以为痉病刚柔之别。盖痉即。强直之谓也。痉病必有背项强直等的症。但治痉病。刚柔之辨。最为吃紧。故特首拈无汗反恶寒为刚。有汗不恶寒为柔。以示辨症之要领。谓发热无汗恶寒。本伤寒家症。若痉而项强背直者见之。乃卫阳与肾中真阳。
气本相通。今太阳经寒湿相抟。而气侵少阴。真阳不达。故反恶寒也。寒性劲切。故曰刚。有汗不恶寒。本伤风而并阳明症。若痉而项强背直者见之。是太阳阳明伤湿而兼风。非寒邪内侵之比也。风性温和。故曰柔。非止项强。而身体则软。为柔痉也。栝蒌桂枝汤。
乃治柔痉主方也。
李中梓曰。此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致也。仰面开目为阳。合面闭目为阴。燥渴为阳。口中和为阴。脉浮紧数为阳。沉细涩为阴。阳痉易治。阴痉难治。通用小续命汤。阳痉去附子。阴痉去麻黄。
柯琴曰。此以表气虚实分刚柔。原其本而名之也。亦可以知其人初病之轻重。禀气之强弱而施治矣。金匮用葛根汤。则谬。
【纲】仲景曰。疮家身虽疼。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目】徐彬曰。疮家血本虚燥。以疼痛为风而发其汗。则液亡筋燥而不能和调。乃亦为痉。虽汗下后。或有邪乘。然总以阴虚液脱为主。故特详其致痉之因如此。
鳌按。疮家病。与风寒不同。风寒外症。必头项痛。身腰痛。骨节痛。非痛偏一处。风寒内症。
必呕逆。或干呕。不得饮食。故发热恶寒。虽亦相同。而辨其内外症。则可知彼此之异。不得误认痈脓为风寒而错治矣。
此仲景借疮家以明治伤寒之法当发汗。非论伤寒而杂及疮家也。其旨当明。
【纲】仲景曰。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目】徐彬曰。刚痉之背项强直。而无汗发热。又反恶寒。原属寒湿居中。阴阳两伤之象。有如发热而太阳病矣。无汗乃寒伤营本症也。此时邪尚在表。不在里。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明是太阳随经之邪。自腑侵脏。动其冲气。且口噤不语。是太阳主开而反阖。声不得发。则阴阳两伤。
势必强直恶寒。所不待言。故曰欲作。药用桂枝全方加葛根、麻黄。风寒兼治也。然足阳明脉起于鼻交中。旁纳太阳之脉。故自太阳而侵及阳明。势将头项强不已。而渐胸满。特以葛根主之。以杜兼并之势。为无汗刚痉主方。且桂枝原能治冲气也。
李中梓曰。阴痉厥逆筋脉拘急汗多。宜桂心白术散。闭目合眼。附子防风散。胸满口噤。卧不着席。切牙挛急。大承气汤。头项强。小腹满。小便不利。五苓散。风盛血燥。防风当归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