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总论 脉症总论
- 卷首·总论 六经主症
- 卷首·总论 阴阳
- 卷首·总论 表里
- 卷首·总论 传变
- 卷首·总论 愈解
- 卷一·太阳经症 太阳经脉
- 卷一·太阳经症 风伤卫 寒伤营
- 卷一·太阳经症 发热
- 卷二 恶热
- 卷二 恶寒
- 卷二 恶风
- 卷二 振战栗
- 卷二 身热恶寒 身寒恶热
- 卷二 热多寒少
- 卷二 下之热不退
- 卷二 头痛项强
- 卷二 头眩郁冒
- 卷二 摇头直视
- 卷二 目中不了了
- 卷三 身摇
- 卷三 身痒
- 卷三 身疼
- 卷三 百节疼痛
- 卷三 筋惕肉瞤
- 卷三 胁痛
- 卷三 结胸
- 卷三 脏结
- 卷三 痞
- 卷三 胸胁腹胀满痛
- 卷三 腹中雷鸣
- 卷三 动气
- 卷四 少腹硬满
- 卷四 奔豚
- 卷四 烦躁
- 卷四 咳嗽
- 卷四 喘
- 卷四 呕吐
- 卷四 可吐
- 卷四 不可吐
- 卷四 渴
- 卷四 惊
- 卷四 悸
- 卷五 痉
- 卷五 螈
- 卷五 不仁
- 卷五 发黄
- 卷五 如疟
- 卷五 鼻衄
- 卷五 鼻鼾 鼻鸣
- 卷五 吐血
- 卷五 蓄血
- 卷五 下血 便脓血
- 卷六 嗜卧 不卧
- 卷六 无汗
- 卷六 自汗
- 卷六 盗汗
- 卷六 可汗
- 卷六 不可汗
- 卷六 自利
- 卷六 协热利
- 卷六 小便自利 小便数
- 卷六 小便不利 小便难
- 卷六 遗溺
- 卷七 过经不解
- 卷七 合病
- 卷七 并病
- 卷七 两感伤寒
- 卷七 伤寒坏病
- 卷七 温病
- 卷七 温毒
- 卷七 风温
- 卷七 温疟
- 卷七 温疫
- 卷七 暑
- 卷七 湿痹
- 卷七 风湿
- 卷七 头中寒湿
- 卷七 湿热
- 卷七 湿温
- 卷七 风寒湿杂合病
- 卷八·阳明经症 阳明经脉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谵狂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
- 卷八·阳明经症 热入血室
- 卷八·阳明经症 谵语 郑声
- 卷八·阳明经症 头痛 头眩
- 卷八·阳明经症 郁冒
- 卷九 直视
- 卷九 呕
- 卷九 吐
- 卷九 哕
- 卷九 干呕
- 卷九 欲吐
- 卷九 咳逆
- 卷九 喘
- 卷九 渴
- 卷九 漱水不欲咽
- 卷九 鼻燥 口舌燥 咽燥
- 卷九 舌苔
- 卷九 心下逆满硬痛
- 卷九 懊憹
- 卷九 烦躁
- 卷九 虚烦
- 卷九 短气
- 卷九 不得卧
- 卷九 身痒
- 卷九 身重
- 卷十 循衣摸床
- 卷十 自汗
- 卷十 盗汗
- 卷十 头汗
- 卷十 额汗
- 卷十 手足汗
- 卷十 蓄血
- 卷十 发狂
- 卷十 发黄
- 卷十 便脓血
- 卷十 大便先硬后溏
- 卷十 不大便
- 卷十 可下
- 卷十 不可下
- 卷十 小便自利
- 卷十 小便数
- 卷十 小便不利
- 卷十 小便难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少阳经脉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寒热往来
- 卷十一·少阳经症 面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头痛
- 卷十一·少阳经症 耳聋 目眩 口苦 咽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结胸
- 卷十二 痞满
- 卷十二 胁满 腹痛
- 卷十二 呕
- 卷十二 发斑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太阴经脉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寒实结胸
- 卷十三·太阴经症 腹满 腹痛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吐利
- 卷十三·太阴经症 汗后寒热不解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发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少阴经脉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表热里寒 表寒里热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面色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头痛眩冒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鼻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咳 悸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渴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漱水不咽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咽痛 咽干 口燥
- 卷十四·少阴经症 烦躁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腹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身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蜷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但欲寐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不得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急温症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呕吐 下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下利清谷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不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厥阴经脉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吐蛔
- 卷十五·厥阴经症 除中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气上撞心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胸胁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腹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少腹满急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囊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五·厥阴经症 热利下重
- 卷十五·厥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阴阳易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劳复食复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诸寒热症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诸病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妇人伤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百合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狐惑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阴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阳毒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辨脉篇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平脉篇
『伤寒论纲目』卷三 筋惕肉瞤
- 本章共 922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太阳病。医发汗。仍发热恶寒。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
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目】朱肱曰。大凡发汗过多。即身动振摇。虚羸之人。微发汗。便有此症。宜服真武汤。
羸甚者。去芍药。或少用之。有热症。恶热药者。去附子。
杨士瀛曰。伤寒筋惕身。发汗太过所致也。古人以真武汤主之。然真武汤能止其汗。而不能定其。者。动也。盖汗多则伤血。血虚无以荣筋。筋愈急而四体百骸俱为之。宜以四物去地黄加人参、半夏、茯苓、甘草作剂。以五灵脂为佐。入生姜、乌梅煎服。自有神效。此专主生血。生血乃以收汗也。
陶华曰。筋惕肉者。非常常有之。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偏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跳。然动。非温经助阳不能愈。仲景特设真武汤救之。
或因发汗吐下后。表里俱虚而有此状者。此又逆之甚矣。
柯琴曰。此条用真武汤。全在降火利水。重在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因心下悸所致。脉微弱而自汗出。是无阳也。是桂枝症。不可与大青龙。以中有麻黄、石膏也。服之则血气不周于身。必筋惕肉。因汗下后加烧针。以致虚烦。多汗伤血。故经脉动惕。烧针伤肉。故面青肤。此亦半夏泻心汤症也。
【纲】仲景曰。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目】魏荔彤曰。脐左属肝。故肝虚风动为头眩。肝藏血之脏。风动扰阴。故汗出不止也。筋惕肉者。肝主筋。血主肉。俱因气虚而振振惕也。
陶华曰。此候最逆。先宜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十救一二。
【附录:筋骨四肢辨】
李杲曰。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若外伤风寒。
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