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总论 脉症总论
- 卷首·总论 六经主症
- 卷首·总论 阴阳
- 卷首·总论 表里
- 卷首·总论 传变
- 卷首·总论 愈解
- 卷一·太阳经症 太阳经脉
- 卷一·太阳经症 风伤卫 寒伤营
- 卷一·太阳经症 发热
- 卷二 恶热
- 卷二 恶寒
- 卷二 恶风
- 卷二 振战栗
- 卷二 身热恶寒 身寒恶热
- 卷二 热多寒少
- 卷二 下之热不退
- 卷二 头痛项强
- 卷二 头眩郁冒
- 卷二 摇头直视
- 卷二 目中不了了
- 卷三 身摇
- 卷三 身痒
- 卷三 身疼
- 卷三 百节疼痛
- 卷三 筋惕肉瞤
- 卷三 胁痛
- 卷三 结胸
- 卷三 脏结
- 卷三 痞
- 卷三 胸胁腹胀满痛
- 卷三 腹中雷鸣
- 卷三 动气
- 卷四 少腹硬满
- 卷四 奔豚
- 卷四 烦躁
- 卷四 咳嗽
- 卷四 喘
- 卷四 呕吐
- 卷四 可吐
- 卷四 不可吐
- 卷四 渴
- 卷四 惊
- 卷四 悸
- 卷五 痉
- 卷五 螈
- 卷五 不仁
- 卷五 发黄
- 卷五 如疟
- 卷五 鼻衄
- 卷五 鼻鼾 鼻鸣
- 卷五 吐血
- 卷五 蓄血
- 卷五 下血 便脓血
- 卷六 嗜卧 不卧
- 卷六 无汗
- 卷六 自汗
- 卷六 盗汗
- 卷六 可汗
- 卷六 不可汗
- 卷六 自利
- 卷六 协热利
- 卷六 小便自利 小便数
- 卷六 小便不利 小便难
- 卷六 遗溺
- 卷七 过经不解
- 卷七 合病
- 卷七 并病
- 卷七 两感伤寒
- 卷七 伤寒坏病
- 卷七 温病
- 卷七 温毒
- 卷七 风温
- 卷七 温疟
- 卷七 温疫
- 卷七 暑
- 卷七 湿痹
- 卷七 风湿
- 卷七 头中寒湿
- 卷七 湿热
- 卷七 湿温
- 卷七 风寒湿杂合病
- 卷八·阳明经症 阳明经脉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谵狂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
- 卷八·阳明经症 热入血室
- 卷八·阳明经症 谵语 郑声
- 卷八·阳明经症 头痛 头眩
- 卷八·阳明经症 郁冒
- 卷九 直视
- 卷九 呕
- 卷九 吐
- 卷九 哕
- 卷九 干呕
- 卷九 欲吐
- 卷九 咳逆
- 卷九 喘
- 卷九 渴
- 卷九 漱水不欲咽
- 卷九 鼻燥 口舌燥 咽燥
- 卷九 舌苔
- 卷九 心下逆满硬痛
- 卷九 懊憹
- 卷九 烦躁
- 卷九 虚烦
- 卷九 短气
- 卷九 不得卧
- 卷九 身痒
- 卷九 身重
- 卷十 循衣摸床
- 卷十 自汗
- 卷十 盗汗
- 卷十 头汗
- 卷十 额汗
- 卷十 手足汗
- 卷十 蓄血
- 卷十 发狂
- 卷十 发黄
- 卷十 便脓血
- 卷十 大便先硬后溏
- 卷十 不大便
- 卷十 可下
- 卷十 不可下
- 卷十 小便自利
- 卷十 小便数
- 卷十 小便不利
- 卷十 小便难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少阳经脉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寒热往来
- 卷十一·少阳经症 面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头痛
- 卷十一·少阳经症 耳聋 目眩 口苦 咽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结胸
- 卷十二 痞满
- 卷十二 胁满 腹痛
- 卷十二 呕
- 卷十二 发斑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太阴经脉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寒实结胸
- 卷十三·太阴经症 腹满 腹痛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吐利
- 卷十三·太阴经症 汗后寒热不解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发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少阴经脉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表热里寒 表寒里热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面色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头痛眩冒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鼻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咳 悸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渴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漱水不咽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咽痛 咽干 口燥
- 卷十四·少阴经症 烦躁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腹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身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蜷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但欲寐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不得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急温症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呕吐 下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下利清谷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不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厥阴经脉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吐蛔
- 卷十五·厥阴经症 除中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气上撞心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胸胁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腹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少腹满急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囊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五·厥阴经症 热利下重
- 卷十五·厥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阴阳易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劳复食复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诸寒热症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诸病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妇人伤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百合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狐惑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阴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阳毒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辨脉篇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平脉篇
『伤寒论纲目』卷三 痞
- 本章共 1.8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纲】仲景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目】张介宾曰。按结胸一症。观伤寒论所载。凡太阳表邪未解而误下者成结胸。少阳亦然。
太阳少阳并病者亦然。此不当下而误下之。以致脏气空虚。外邪乘虚内陷。结于胸膈之间。是皆因下而结者也。其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此不因下而邪实渐深结聚于胸者也。然则结胸一症。有因误下者。有不因下而由于本病者。近世伤寒书云。未经下者非结胸。夫岂不谬哉。又结胸症。观仲景所言。惟太阳少阳误下者有之。而阳明一经。独无言及者。
何也。盖凡病入阳明。胃腑已实。故可下之而无害也。然又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此岂非阳明在经表症。邪未入腑者。亦为不可下乎。不惟三阳为然。三阴之症。其有发热恶寒。表邪未解者。切不可下也。又心下痞。是误下后里症。内外俱病。由汗下倒施。仍当用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之法。
鳌按。心下之痞。比清谷犹轻。
【纲】仲景曰。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者。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风邪初感在表。不治。郁而为热。故传经之热为热邪。今云数下之。其日久可知。此因透表之风邪。变而为陷入之热邪。又屡为苦寒之剂所镇坠。由是病之热邪下于下焦。而药之寒邪又留于心下。热入下焦。斯为协热之利不止。寒留心下。斯为协寒之痞硬。非用理中。则协热之阳不能升。协寒之阴不能散也。
鳌按。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故魏氏有非用理中云云也。
【纲】仲景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病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
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龚信曰。痞气。通用桔梗枳壳汤。
陶华曰。痞者。因太阳症当服麻黄汤。而误用承气下之。而成痞满。此因虚邪留滞。若欲下之。
必待表症罢而后可。宜小柴胡加枳桔汤。
鳌按。此二条之痞。皆由心下水气泛溢。
【纲】仲景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目】成无己曰。结胸与痞。俱是热症。作痞不言热入者。热原发于里也。
柯琴曰。热入是结胸之因。痞不言热入。见痞与结胸所以异也。
【纲】仲景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目】苏颂曰。胃寒。先宜理中丸。后用旋覆代赭汤。咳逆气虚。四逆汤。汗吐下后。噎气痞硬。旋覆代赭汤。发热不解。呕吐不利。心下痞硬。大柴胡汤。下利不止。则治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又不止。只利小便。五苓散。
柯琴曰。阳邪居胃之上口。故痞硬干呕食臭。水邪居胃之下口。故腹鸣下利。故病虽在胃而不属阳明。仍属太阳寒水之变。上条。是汗解后水气下攻症。下条。是误下后客气上逆症。总是胃虚而稍有分别。上条腹鸣下利。胃中犹寒热相半。故云不和。下条腹鸣而完谷不化。利日数十行。则痞为虚痞。硬为虚硬。满为虚满明矣。上条因水气下趋。故不烦不满。下条是虚邪上逆。故心烦而满。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目】许叔微曰。误下之变。结胸则其偏于半表者也。心下痞则其偏于半里者也。
【纲】仲景曰。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太阳病。医发汗。仍发热恶寒。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
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留。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
易愈。
【目】柯琴曰。上条。因吐下后复汗。以致虚烦而痞。下条。因汗下后加烧针。以致虚烦而痞。
【纲】仲景曰。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目】柯琴曰。服汤药而利不止。是病在胃。复以他药下而利不止。是病在大肠矣。故用石脂、余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