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总论 脉症总论
- 卷首·总论 六经主症
- 卷首·总论 阴阳
- 卷首·总论 表里
- 卷首·总论 传变
- 卷首·总论 愈解
- 卷一·太阳经症 太阳经脉
- 卷一·太阳经症 风伤卫 寒伤营
- 卷一·太阳经症 发热
- 卷二 恶热
- 卷二 恶寒
- 卷二 恶风
- 卷二 振战栗
- 卷二 身热恶寒 身寒恶热
- 卷二 热多寒少
- 卷二 下之热不退
- 卷二 头痛项强
- 卷二 头眩郁冒
- 卷二 摇头直视
- 卷二 目中不了了
- 卷三 身摇
- 卷三 身痒
- 卷三 身疼
- 卷三 百节疼痛
- 卷三 筋惕肉瞤
- 卷三 胁痛
- 卷三 结胸
- 卷三 脏结
- 卷三 痞
- 卷三 胸胁腹胀满痛
- 卷三 腹中雷鸣
- 卷三 动气
- 卷四 少腹硬满
- 卷四 奔豚
- 卷四 烦躁
- 卷四 咳嗽
- 卷四 喘
- 卷四 呕吐
- 卷四 可吐
- 卷四 不可吐
- 卷四 渴
- 卷四 惊
- 卷四 悸
- 卷五 痉
- 卷五 螈
- 卷五 不仁
- 卷五 发黄
- 卷五 如疟
- 卷五 鼻衄
- 卷五 鼻鼾 鼻鸣
- 卷五 吐血
- 卷五 蓄血
- 卷五 下血 便脓血
- 卷六 嗜卧 不卧
- 卷六 无汗
- 卷六 自汗
- 卷六 盗汗
- 卷六 可汗
- 卷六 不可汗
- 卷六 自利
- 卷六 协热利
- 卷六 小便自利 小便数
- 卷六 小便不利 小便难
- 卷六 遗溺
- 卷七 过经不解
- 卷七 合病
- 卷七 并病
- 卷七 两感伤寒
- 卷七 伤寒坏病
- 卷七 温病
- 卷七 温毒
- 卷七 风温
- 卷七 温疟
- 卷七 温疫
- 卷七 暑
- 卷七 湿痹
- 卷七 风湿
- 卷七 头中寒湿
- 卷七 湿热
- 卷七 湿温
- 卷七 风寒湿杂合病
- 卷八·阳明经症 阳明经脉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谵狂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
- 卷八·阳明经症 热入血室
- 卷八·阳明经症 谵语 郑声
- 卷八·阳明经症 头痛 头眩
- 卷八·阳明经症 郁冒
- 卷九 直视
- 卷九 呕
- 卷九 吐
- 卷九 哕
- 卷九 干呕
- 卷九 欲吐
- 卷九 咳逆
- 卷九 喘
- 卷九 渴
- 卷九 漱水不欲咽
- 卷九 鼻燥 口舌燥 咽燥
- 卷九 舌苔
- 卷九 心下逆满硬痛
- 卷九 懊憹
- 卷九 烦躁
- 卷九 虚烦
- 卷九 短气
- 卷九 不得卧
- 卷九 身痒
- 卷九 身重
- 卷十 循衣摸床
- 卷十 自汗
- 卷十 盗汗
- 卷十 头汗
- 卷十 额汗
- 卷十 手足汗
- 卷十 蓄血
- 卷十 发狂
- 卷十 发黄
- 卷十 便脓血
- 卷十 大便先硬后溏
- 卷十 不大便
- 卷十 可下
- 卷十 不可下
- 卷十 小便自利
- 卷十 小便数
- 卷十 小便不利
- 卷十 小便难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少阳经脉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寒热往来
- 卷十一·少阳经症 面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头痛
- 卷十一·少阳经症 耳聋 目眩 口苦 咽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结胸
- 卷十二 痞满
- 卷十二 胁满 腹痛
- 卷十二 呕
- 卷十二 发斑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太阴经脉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寒实结胸
- 卷十三·太阴经症 腹满 腹痛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吐利
- 卷十三·太阴经症 汗后寒热不解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发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少阴经脉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表热里寒 表寒里热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面色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头痛眩冒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鼻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咳 悸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渴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漱水不咽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咽痛 咽干 口燥
- 卷十四·少阴经症 烦躁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腹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身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蜷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但欲寐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不得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急温症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呕吐 下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下利清谷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不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厥阴经脉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吐蛔
- 卷十五·厥阴经症 除中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气上撞心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胸胁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腹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少腹满急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囊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五·厥阴经症 热利下重
- 卷十五·厥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阴阳易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劳复食复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诸寒热症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诸病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妇人伤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百合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狐惑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阴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阳毒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辨脉篇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平脉篇
『伤寒论纲目』卷二 恶寒
- 本章共 2.1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纲】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目】朱肱曰。大抵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恶寒家慎不可过当覆衣被。及近火气。寒热相薄。
脉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当。但去衣被微火。兼与以和表之药。自然不恶寒矣。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寒气入腹。血室结聚。药不能治。
刘完素曰。恶寒者。不待风而寒。虽身大热而不欲去衣也。是由阴气上入阳中。或阳微或风虚相搏之所致。恶寒。一切属表。虽里症悉具。而微恶寒。亦是表未解也。治法当先解外。
王肯堂曰。恶寒者。风寒客于营卫。非寒热之寒。又非恶风也。不待见风而后怯寒也。甚则向火添被。亦不能遏其寒。经云。发热恶寒发于阳。可发汗。无热恶寒而蜷卧。脉沉细。发于阴。可温里。恶寒虽悉属表。亦有虚实之分。若汗出而恶寒。为表虚。无汗而恶寒。为表实。表虚解肌。
表实发汗。伤寒太阳病在表。故恶寒。少阳在半表里。亦微恶寒。阳明在里。本不恶寒。而或恶者。
与太阳合病也。
【纲】仲景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目】刘完素曰。恶寒者。必继之以发热。此发于阳也。恶寒而蜷卧。脉沉细而紧者。发于阴也。在阳可汗。在阴可温。其止称背恶寒者。背为阳。腹为阴。阳气不足。阴寒气盛。则背为之恶寒。若风寒在表而恶寒。则一身尽寒矣。
张元素曰。恶寒有发阳发阴二症。发于阳者脉必浮数。宜解表。属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汤、青龙汤症也。
【纲】仲景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目】杨士瀛曰。汗后反恶寒。表虽不解。急当救里。若反与桂枝攻表。此误也。故去桂、姜、枣、加附子以温经散寒。助芍药、甘草以和中。
脚挛急。与芍药甘草汤。本治阴虚。此治阴阳俱虚。故加附子。皆仲景治里不治表之义。
【纲】仲景曰。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
【目】朱曰。若其人热虽多。而脉甚微。无和缓之意。是阴弱而发。寒虽少。而恶之更甚。
是阳虚而恶寒。阴阳俱虚。当调其阴阳。勿妄治以虚其虚也。
【纲】仲景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目】朱肱曰。太阳阳明少阴。皆有恶寒。要之惟太阳病。不问已发热未发热。必恶寒也。
柯琴曰。心下痞。是误下后里症。恶寒。是汗后未解症。里实表虚。内外俱病。皆因汗下倒施也。表里交持。仍当遵先表后里先汗后下正法。盖恶寒之表。甚于身疼。心下之痞。轻于消谷。与救急之法不同。
【纲】仲景曰。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
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目】柯琴曰。心下痞下。当有便硬心烦不眠。故用此汤。但心下痞而恶寒。表未解也。当先解表。宜桂枝加附子。而反用大黄。误矣。但以医下之而心下痞。犹发热恶寒。故属太阳症。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目】朱肱曰。此阳明之表症也。同于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耳。要知桂枝麻黄二汤。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见麻黄症即用麻黄汤。见桂枝症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为太阳阳明也。若恶寒一罢。则二方必禁。
鳌按。仲景云。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一条。乃言阳明之表脉。其症亦同太阳。故用麻黄汤发表。当与本条同看。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
悉入在里矣。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目】王肯堂曰。三阴惟少阴有恶寒之症。然少阴恶寒。又有二症。发于少阴者。无热而恶寒。
宜温之。四逆汤、理中汤。少阴无热恶寒。似与太阳经未即热一条相似。所谓寒未即热者。为太阳症具而未热耳。少阴之无热恶寒。盖无太阳头痛等症。知为少阴也。若少阴恶寒而蜷卧。时时自烦。欲去衣被者。活人书用大柴胡下之。赵氏以为宜温散经邪。
导引真阳。汗而解可也。若下之。非惟不能解表。反虚其里。使恶寒之邪。乘虚内陷。纵使其脉沉滑而实。亦未可遽用大柴胡。必须先解表。使恶寒症罢。而后可用也。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有太阴自利不渴。厥阴下利厥逆。俱或恶寒。太阴。宜理中汤。厥阴。宜四逆汤。前既言二阴不恶寒。今又言或恶寒者。要知太阴厥阴。本不恶寒。此阳传阴者也。三阴皆能恶寒者。阴入阴者也。特在少阴为多耳。
陶华曰。恶寒者。寒邪入营卫。则洒淅恶寒。虽一切属表。尚在腑。阴阳所分。若发热恶寒。
兼之头疼脊强脉浮紧。寒邪在太阳表症也。宜汗之。照时令用药。若无热恶寒体蜷。脉沉迟无力者。
寒邪入少阴里症也。宜温之。四逆汤。
鳌按。此条但就脉言。曰沉曰细。俱是少阴。固不得与柴胡汤。惟推出头汗。则犹有少阳现症。
而非尽在里矣。虽脉已属少阴而仍与柴胡也。且三阴脉不至头。其脉止在身。三阳脉盛于头。阳结则汗在头。今阳微结。虽曰少阳而微恶寒。毕竟尚有太阳表症之意。所以此条仍列入太阳恶寒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