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严序
- ├ 序
- ├ 张机
- ├ 王叔和
- ├ 成无己
- ├ 伤寒卒病论集
- └ 凡例
- 卷一
- ├ 辨脉法第一
- └ 平脉法第二
- 卷二
- ├ 伤寒例第三
- ├ 辨湿脉证第四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八
-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九
- ├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十
-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十一
-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二
- ├ 甘草干姜汤方第十三
- ├ 芍药甘草汤方第十四
- ├ 调胃承气汤方第十五
- └ 四逆汤方第十六
- 卷三
- ├ 桂枝汤方第一
- ├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二
-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第三
- ├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四
- ├ 术附汤方第五
- ├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六
-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七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葛根汤方第十七
- ├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十八
-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十九
- ├ 麻黄汤方第二十
- ├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一
- ├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二
- ├ 干姜附子汤方第二十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四
- ├ 桂枝甘草汤方第二十五
-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二十六
-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第二十七
-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二十八
-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二十九
- ├ 茯苓四逆汤方第三十
- ├ 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 ├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二
- ├ 栀子豉汤方第三十三
- ├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三十四
- ├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三十五
- ├ 栀子厚朴汤方第三十六
- ├ 栀子干姜汤方第三十七
- ├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八
- ├ 小建中汤方第三十九
- ├ 大柴胡汤方第四十
- ├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四十一
- ├ 桃核承气汤方第四十二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三
-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四十四
- ├ 桂枝加桂汤方第四十五
-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六
- ├ 抵当汤方第四十七
- └ 抵当丸方第四十八
- 卷四
- ├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 ├ 大陷胸丸方第四十九
- ├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
- ├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一
- ├ 文蛤散方第五十二
- ├ 白散方第五十三
- ├ 柴胡桂枝汤方第五十四
-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五十五
- ├ 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六
- ├ 十枣汤方第五十七
- ├ 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五十八
- ├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 ├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
- ├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二
- ├ 旋复代赭石汤方第六十三
- ├ 桂枝人参汤方第六十四
- ├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 ├ 黄芩汤方第六十六
-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六十七
- ├ 黄连汤方第六十八
- ├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九
- ├ 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 ├ 白虎汤方第七十一
- └ 炙甘草汤方第七十二
- 卷五
- ├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 ├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三
- ├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四
- ├ 猪苓汤方第七十五
- ├ 蜜煎导方第七十六
- ├ 猪胆汁方第七十七
- ├ 茵陈蒿汤方第七十八
- ├ 吴茱萸汤方第七十九
- ├ 麻仁丸方第八十
- ├ 栀子柏皮汤方第八十一
-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第八十二
-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卷六
-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 ├ 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八十三
- ├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八十四
-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八十五
-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八十六
- ├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七
- ├ 附子汤方第八十八
- ├ 桃花汤方第八十九
- ├ 猪肤汤方第九十
- ├ 甘草汤方第九十一
- ├ 桔梗汤方第九十二
- ├ 苦酒汤方第九十三
- ├ 半夏散及汤方第九十四
- ├ 白通汤方第九十五
- ├ 白通加猪胆汁方第九十六
- ├ 真武汤方第九十七
- ├ 通脉四逆汤方第九十八
- ├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卷七
-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 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
- ├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零七
- ├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 ├ 烧散方第一百零八
- ├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零九
- ├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
- ├ 竹叶石膏汤方第一百一十一
-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辨可发汗证并治第十六
-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 辨不可吐第十八
- ├ 辨可吐第十九
-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张卿子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 本章共 1.4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大法。秋宜下。
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汤之为言荡也。涤荡肠胃。溉灌脏腑。推陈燥结。却热下寒。破散邪疫。理导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血气。水能净万物。故胜丸散。中病即止者。如承气汤证云。若一服利而止后服。又曰。若一般谵语止。更莫复服。是不必尽剂。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下利三部脉平者。已为实而又按之。
心下硬者。则邪甚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经曰。脉迟者。食干物得之。金匮要略曰。滑则谷气实。下利脉迟而滑者。胃有宿食也。脾胃伤食。不消水谷。是致下利者。为内实。若但以温中浓肠之药。利必不止。可与大承气汤。下去宿食利自止矣。
王宇泰云。脉迟而有力。方可用此法。若无力而外证无所据者。恐虚寒。不宜妄投大承气也。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以候外。尺以候内。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寸口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者。胃有宿食。里气不和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王三阳云。尺涩。亦有血虚者。须审外证恶食气痞。及胸膈饱闷痞。方是。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与大承气汤。
伤食则恶食。故不欲食。如伤风恶风。伤寒恶寒之类也。
王三阳云。亦有热在胃口。不能食者。不宜下。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秋。则肺先受之。假令春时受病。气必伤肝。治之难愈。邪有不尽者。至春时元受月日。内外相感。邪必复动而痛也。下利为肠胃疾。宿积不尽。故当下去之。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脉经曰。脉滑者。为病食也。下利脉滑。则内有宿食。故云当有所去。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可下之。腹中满痛者。里气壅实也。故可下之。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伤寒后为表已解。脉沉为里未和。与大柴胡汤。以下内实。经曰。伤寒瘥以后。更发热。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脉双弦者。寒也。经曰。迟为在脏。脉双弦而迟者。阴中伏阳也。必心下硬大则为阳。紧则为寒。脉大而紧者。阳中伏阴也。与大承气汤。以分阴阳。
活人云。伤寒里证。须看热气浅深。故仲景有直下之者。如大小承气、十枣大柴胡汤是也。有微和其胃气者。如调胃承气汤、脾约丸。少与小承气微和之之类是也。
李东垣云。下药用大承气汤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又次之。大柴胡汤又次之。
王宇泰云。屠氏四时治要。谓仲景活人书。下证俱备。当行大承气。必先以小承气试之。合用大柴胡。必先以小柴胡试之。按汤剂丸散。生灵之司命也。死生寿夭。伤寒之瞬息也。岂以试为言哉。昔鸡峰张锐。宋之神医也。疗一伤寒。诊脉察色皆为热极。煮承气汤欲饮。复疑。至于再三。如有掣其肘者。姑持药以待。病者忽发战悸。覆绵衾四五重。稍定。有汗如洗。明日脱然。使其药入口。则人已毙矣。
由是观之。则屠氏之探试。虽非仲景本旨。得非粗工之龟鉴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