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严序
- ├ 序
- ├ 张机
- ├ 王叔和
- ├ 成无己
- ├ 伤寒卒病论集
- └ 凡例
- 卷一
- ├ 辨脉法第一
- └ 平脉法第二
- 卷二
- ├ 伤寒例第三
- ├ 辨湿脉证第四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八
-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九
- ├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十
-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十一
-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二
- ├ 甘草干姜汤方第十三
- ├ 芍药甘草汤方第十四
- ├ 调胃承气汤方第十五
- └ 四逆汤方第十六
- 卷三
- ├ 桂枝汤方第一
- ├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二
-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第三
- ├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四
- ├ 术附汤方第五
- ├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六
-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七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葛根汤方第十七
- ├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十八
-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十九
- ├ 麻黄汤方第二十
- ├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一
- ├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二
- ├ 干姜附子汤方第二十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四
- ├ 桂枝甘草汤方第二十五
-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二十六
-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第二十七
-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二十八
-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二十九
- ├ 茯苓四逆汤方第三十
- ├ 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 ├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二
- ├ 栀子豉汤方第三十三
- ├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三十四
- ├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三十五
- ├ 栀子厚朴汤方第三十六
- ├ 栀子干姜汤方第三十七
- ├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八
- ├ 小建中汤方第三十九
- ├ 大柴胡汤方第四十
- ├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四十一
- ├ 桃核承气汤方第四十二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三
-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四十四
- ├ 桂枝加桂汤方第四十五
-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六
- ├ 抵当汤方第四十七
- └ 抵当丸方第四十八
- 卷四
- ├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 ├ 大陷胸丸方第四十九
- ├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
- ├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一
- ├ 文蛤散方第五十二
- ├ 白散方第五十三
- ├ 柴胡桂枝汤方第五十四
-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五十五
- ├ 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六
- ├ 十枣汤方第五十七
- ├ 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五十八
- ├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 ├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
- ├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二
- ├ 旋复代赭石汤方第六十三
- ├ 桂枝人参汤方第六十四
- ├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 ├ 黄芩汤方第六十六
-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六十七
- ├ 黄连汤方第六十八
- ├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九
- ├ 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 ├ 白虎汤方第七十一
- └ 炙甘草汤方第七十二
- 卷五
- ├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 ├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三
- ├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四
- ├ 猪苓汤方第七十五
- ├ 蜜煎导方第七十六
- ├ 猪胆汁方第七十七
- ├ 茵陈蒿汤方第七十八
- ├ 吴茱萸汤方第七十九
- ├ 麻仁丸方第八十
- ├ 栀子柏皮汤方第八十一
-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第八十二
-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卷六
-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 ├ 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八十三
- ├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八十四
-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八十五
-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八十六
- ├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七
- ├ 附子汤方第八十八
- ├ 桃花汤方第八十九
- ├ 猪肤汤方第九十
- ├ 甘草汤方第九十一
- ├ 桔梗汤方第九十二
- ├ 苦酒汤方第九十三
- ├ 半夏散及汤方第九十四
- ├ 白通汤方第九十五
- ├ 白通加猪胆汁方第九十六
- ├ 真武汤方第九十七
- ├ 通脉四逆汤方第九十八
- ├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卷七
-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 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
- ├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零七
- ├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 ├ 烧散方第一百零八
- ├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零九
- ├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
- ├ 竹叶石膏汤方第一百一十一
-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辨可发汗证并治第十六
-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 辨不可吐第十八
- ├ 辨可吐第十九
-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张卿子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三
- 本章共 1.6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腹满谵语者。脾胃疾也。浮而紧者。肝脉也。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经曰。水行乘火。木行乘土。名曰纵。此其类矣。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肝经盛气。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大渴欲饮水。肝气胜也。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是知肝气胜也。伤寒欲饮水者愈。若不愈而腹满者。此肝行乘肺。水不得行也。
经曰。木行乘金。名横。刺期门。以泻肝之盛气。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
王宇泰云。按伤寒发热恶寒。表病也。至于自汗出。则表已解矣。大渴腹满。里病也。至于小便利。则里自和矣。故曰其病欲解。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二日反躁。此阴气虚不当汗也。两故字照应。故字以下。正申言上文。不当发汗而熨其背。则虽汗而腰以下不得汗。故不解而烦躁。以阴气不行于下故也。所以大便硬。
上呕逆而下恶风。至十余日。阴气复生。阳气行自下利而解者。以谷气下行故也。
太阳病。二日。则邪在表。不当发躁。而反躁者。热气行于里也。反熨其背而发汗。
大汗出。则胃中干燥。火热入胃。胃中燥热。躁烦而谵语。至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
火邪势微。阴气复生。津液得复也。故为欲解。火邪去。大汗出则愈。若从腰以下不得汗。则津液不得下通。故欲小便不得。热气上逆而反呕也。欲失溲。足下恶风者。气不得通于下而虚也。津液偏渗。令大便硬者。小盒饭数。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也。
此以火热内燥。津液不得下通。故小便不数。及不多也。若火热消。津液和。则结硬之便。得润。因自大便也。便已。头卓然而痛者。先大便硬。则阳气不得下通。既得大便。则阳气降下。头中阳虚。故卓然而痛。谷气者。阳气也。先阳气不通于下之时。足下恶风。今阳气得下。故足心热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火劫发汗。则热盛火炽。以至阴阳俱竭。变症百出。慎之慎之。
风为阳邪。因火热之气。则邪风愈甚。迫于血气。使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风与火气谓之两阳。两阳相熏灼。热发于外。必发身黄。若热搏于经络。为阳盛外热。迫血上行。
必衄。热搏于内者。为阴虚内热。必小便难。若热消血气。血气少。为阴阳俱虚。血气虚少。不能荣于身体。为之枯燥。三阳经络至颈。三阴至胸中而还。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热气炎上。搏阳而不搏于阴也。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满微喘者。热气内郁也。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者。则大便不硬。若热气下入胃。消耗津液。则大便硬。故云或不大便。久则胃中躁热。必发谵语。内经曰。病深者。其声哕。火气大甚。正气逆乱。则哕。内经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火热大甚。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扰乱也。小便利者。为火未剧。津液未竭。而犹可治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责邪在表。医以火劫发汗。汗大出者。亡其阳。汗者心之液。亡阳则心气虚。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越。故惊狂。起卧不安。与桂枝汤。解未尽表邪。去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阳气亡脱。加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