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严序
- ├ 序
- ├ 张机
- ├ 王叔和
- ├ 成无己
- ├ 伤寒卒病论集
- └ 凡例
- 卷一
- ├ 辨脉法第一
- └ 平脉法第二
- 卷二
- ├ 伤寒例第三
- ├ 辨湿脉证第四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八
-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九
- ├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十
-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十一
-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二
- ├ 甘草干姜汤方第十三
- ├ 芍药甘草汤方第十四
- ├ 调胃承气汤方第十五
- └ 四逆汤方第十六
- 卷三
- ├ 桂枝汤方第一
- ├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二
-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第三
- ├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四
- ├ 术附汤方第五
- ├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六
-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七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葛根汤方第十七
- ├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十八
-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十九
- ├ 麻黄汤方第二十
- ├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一
- ├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二
- ├ 干姜附子汤方第二十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四
- ├ 桂枝甘草汤方第二十五
-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二十六
-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第二十七
-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二十八
-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二十九
- ├ 茯苓四逆汤方第三十
- ├ 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 ├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二
- ├ 栀子豉汤方第三十三
- ├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三十四
- ├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三十五
- ├ 栀子厚朴汤方第三十六
- ├ 栀子干姜汤方第三十七
- ├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八
- ├ 小建中汤方第三十九
- ├ 大柴胡汤方第四十
- ├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四十一
- ├ 桃核承气汤方第四十二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三
-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四十四
- ├ 桂枝加桂汤方第四十五
-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六
- ├ 抵当汤方第四十七
- └ 抵当丸方第四十八
- 卷四
- ├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 ├ 大陷胸丸方第四十九
- ├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
- ├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一
- ├ 文蛤散方第五十二
- ├ 白散方第五十三
- ├ 柴胡桂枝汤方第五十四
-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五十五
- ├ 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六
- ├ 十枣汤方第五十七
- ├ 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五十八
- ├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 ├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
- ├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二
- ├ 旋复代赭石汤方第六十三
- ├ 桂枝人参汤方第六十四
- ├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 ├ 黄芩汤方第六十六
-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六十七
- ├ 黄连汤方第六十八
- ├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九
- ├ 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 ├ 白虎汤方第七十一
- └ 炙甘草汤方第七十二
- 卷五
- ├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 ├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三
- ├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四
- ├ 猪苓汤方第七十五
- ├ 蜜煎导方第七十六
- ├ 猪胆汁方第七十七
- ├ 茵陈蒿汤方第七十八
- ├ 吴茱萸汤方第七十九
- ├ 麻仁丸方第八十
- ├ 栀子柏皮汤方第八十一
-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第八十二
-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卷六
-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 ├ 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八十三
- ├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八十四
-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八十五
-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八十六
- ├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七
- ├ 附子汤方第八十八
- ├ 桃花汤方第八十九
- ├ 猪肤汤方第九十
- ├ 甘草汤方第九十一
- ├ 桔梗汤方第九十二
- ├ 苦酒汤方第九十三
- ├ 半夏散及汤方第九十四
- ├ 白通汤方第九十五
- ├ 白通加猪胆汁方第九十六
- ├ 真武汤方第九十七
- ├ 通脉四逆汤方第九十八
- ├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卷七
-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 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
- ├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零七
- ├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 ├ 烧散方第一百零八
- ├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零九
- ├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
- ├ 竹叶石膏汤方第一百一十一
-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辨可发汗证并治第十六
-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 辨不可吐第十八
- ├ 辨可吐第十九
-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张卿子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六
- 本章共 1.1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寒则伤荣。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惊者。温针损荣血而动心气。金匮要略曰。血气少者。属于心。
王宇泰云。心属火。火先入心。心主血而藏神。血如水也。神如鱼也。两阳相熏灼。
水热汤沸。则鱼惊跃不能安矣。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恶寒发热。为太阳表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者。阳明证本太阳表病。医反吐之。
伤动胃气。表邪乘虚。传于阳明也。以关脉细数。知医吐之所致。病一二日。为表邪尚寒而未成热。吐之则表寒传于胃中。胃中虚寒。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则表邪已传成热。吐之则表热乘虚入胃。胃中虚热。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食晨入于胃。胃虚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胃气行里。与邪气相搏。则胃气反逆。
而以胃气尚在。故止云小逆。
张兼善云。此病虽逆。当自愈。吐中便有发散之义也。但当节饮食。静养调摄。则余邪自去。若更妄治之。则变证起矣。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于胃气。邪热乘虚入胃。胃为邪热内烦。故不恶寒。不欲近衣也。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阳气微。膈气虚也。数为热。本热则合消谷。
客热则不能消谷。因发汗外损阳气。致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心下温温欲吐。郁郁微烦。胸中痛。当责邪热客于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满。则邪热已下于胃也。日数虽多。若不经吐下。止是传邪。亦未可下。当与柴胡汤。以除上中二焦之邪。若曾吐下。伤损胃气。胃虚则邪乘虚。入胃为实。非柴胡汤所能去。调胃承气汤下胃热。以呕。知胃气先曾伤动也。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经也。膀胱、腑也。此太阳随经入腑者也。六七日邪气传里之时。脉微而沉。
邪气在里之脉也。表证仍在者。则邪气犹浅。当结于胸中。若不结于胸中。其人发狂者。
热结在膀胱也。经曰。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此发狂。则热又深也。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证谛也。与抵当汤以下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