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严序
- ├ 序
- ├ 张机
- ├ 王叔和
- ├ 成无己
- ├ 伤寒卒病论集
- └ 凡例
- 卷一
- ├ 辨脉法第一
- └ 平脉法第二
- 卷二
- ├ 伤寒例第三
- ├ 辨湿脉证第四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八
-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九
- ├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十
-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十一
-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二
- ├ 甘草干姜汤方第十三
- ├ 芍药甘草汤方第十四
- ├ 调胃承气汤方第十五
- └ 四逆汤方第十六
- 卷三
- ├ 桂枝汤方第一
- ├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二
-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第三
- ├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四
- ├ 术附汤方第五
- ├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六
-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七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葛根汤方第十七
- ├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十八
-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十九
- ├ 麻黄汤方第二十
- ├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一
- ├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二
- ├ 干姜附子汤方第二十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四
- ├ 桂枝甘草汤方第二十五
-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二十六
-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第二十七
-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二十八
-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二十九
- ├ 茯苓四逆汤方第三十
- ├ 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 ├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二
- ├ 栀子豉汤方第三十三
- ├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三十四
- ├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三十五
- ├ 栀子厚朴汤方第三十六
- ├ 栀子干姜汤方第三十七
- ├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八
- ├ 小建中汤方第三十九
- ├ 大柴胡汤方第四十
- ├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四十一
- ├ 桃核承气汤方第四十二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三
-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四十四
- ├ 桂枝加桂汤方第四十五
-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六
- ├ 抵当汤方第四十七
- └ 抵当丸方第四十八
- 卷四
- ├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 ├ 大陷胸丸方第四十九
- ├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
- ├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一
- ├ 文蛤散方第五十二
- ├ 白散方第五十三
- ├ 柴胡桂枝汤方第五十四
-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五十五
- ├ 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六
- ├ 十枣汤方第五十七
- ├ 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五十八
- ├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 ├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
- ├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二
- ├ 旋复代赭石汤方第六十三
- ├ 桂枝人参汤方第六十四
- ├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 ├ 黄芩汤方第六十六
-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六十七
- ├ 黄连汤方第六十八
- ├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九
- ├ 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 ├ 白虎汤方第七十一
- └ 炙甘草汤方第七十二
- 卷五
- ├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 ├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三
- ├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四
- ├ 猪苓汤方第七十五
- ├ 蜜煎导方第七十六
- ├ 猪胆汁方第七十七
- ├ 茵陈蒿汤方第七十八
- ├ 吴茱萸汤方第七十九
- ├ 麻仁丸方第八十
- ├ 栀子柏皮汤方第八十一
-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第八十二
-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卷六
-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 ├ 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八十三
- ├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八十四
-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八十五
-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八十六
- ├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七
- ├ 附子汤方第八十八
- ├ 桃花汤方第八十九
- ├ 猪肤汤方第九十
- ├ 甘草汤方第九十一
- ├ 桔梗汤方第九十二
- ├ 苦酒汤方第九十三
- ├ 半夏散及汤方第九十四
- ├ 白通汤方第九十五
- ├ 白通加猪胆汁方第九十六
- ├ 真武汤方第九十七
- ├ 通脉四逆汤方第九十八
- ├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卷七
-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 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
- ├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零七
- ├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 ├ 烧散方第一百零八
- ├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零九
- ├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
- ├ 竹叶石膏汤方第一百一十一
-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辨可发汗证并治第十六
-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 辨不可吐第十八
- ├ 辨可吐第十九
-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张卿子伤寒论』序
- 本章共 442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经。
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着论。
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雠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