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严序
- ├ 序
- ├ 张机
- ├ 王叔和
- ├ 成无己
- ├ 伤寒卒病论集
- └ 凡例
- 卷一
- ├ 辨脉法第一
- └ 平脉法第二
- 卷二
- ├ 伤寒例第三
- ├ 辨湿脉证第四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八
-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九
- ├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十
-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十一
-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二
- ├ 甘草干姜汤方第十三
- ├ 芍药甘草汤方第十四
- ├ 调胃承气汤方第十五
- └ 四逆汤方第十六
- 卷三
- ├ 桂枝汤方第一
- ├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二
-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第三
- ├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四
- ├ 术附汤方第五
- ├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六
-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七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葛根汤方第十七
- ├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十八
-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十九
- ├ 麻黄汤方第二十
- ├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一
- ├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二
- ├ 干姜附子汤方第二十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四
- ├ 桂枝甘草汤方第二十五
-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二十六
-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第二十七
-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二十八
-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二十九
- ├ 茯苓四逆汤方第三十
- ├ 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 ├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二
- ├ 栀子豉汤方第三十三
- ├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三十四
- ├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三十五
- ├ 栀子厚朴汤方第三十六
- ├ 栀子干姜汤方第三十七
- ├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八
- ├ 小建中汤方第三十九
- ├ 大柴胡汤方第四十
- ├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四十一
- ├ 桃核承气汤方第四十二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三
-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四十四
- ├ 桂枝加桂汤方第四十五
-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六
- ├ 抵当汤方第四十七
- └ 抵当丸方第四十八
- 卷四
- ├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 ├ 大陷胸丸方第四十九
- ├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
- ├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一
- ├ 文蛤散方第五十二
- ├ 白散方第五十三
- ├ 柴胡桂枝汤方第五十四
-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五十五
- ├ 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六
- ├ 十枣汤方第五十七
- ├ 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五十八
- ├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 ├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
- ├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二
- ├ 旋复代赭石汤方第六十三
- ├ 桂枝人参汤方第六十四
- ├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 ├ 黄芩汤方第六十六
-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六十七
- ├ 黄连汤方第六十八
- ├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九
- ├ 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 ├ 白虎汤方第七十一
- └ 炙甘草汤方第七十二
- 卷五
- ├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 ├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三
- ├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四
- ├ 猪苓汤方第七十五
- ├ 蜜煎导方第七十六
- ├ 猪胆汁方第七十七
- ├ 茵陈蒿汤方第七十八
- ├ 吴茱萸汤方第七十九
- ├ 麻仁丸方第八十
- ├ 栀子柏皮汤方第八十一
-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第八十二
-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卷六
-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 ├ 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八十三
- ├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八十四
-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八十五
-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八十六
- ├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七
- ├ 附子汤方第八十八
- ├ 桃花汤方第八十九
- ├ 猪肤汤方第九十
- ├ 甘草汤方第九十一
- ├ 桔梗汤方第九十二
- ├ 苦酒汤方第九十三
- ├ 半夏散及汤方第九十四
- ├ 白通汤方第九十五
- ├ 白通加猪胆汁方第九十六
- ├ 真武汤方第九十七
- ├ 通脉四逆汤方第九十八
- ├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卷七
-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 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
- ├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零七
- ├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 ├ 烧散方第一百零八
- ├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零九
- ├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
- ├ 竹叶石膏汤方第一百一十一
-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辨可发汗证并治第十六
-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 辨不可吐第十八
- ├ 辨可吐第十九
-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张卿子伤寒论』猪苓汤方第七十五
- 本章共 1.5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猪苓(去皮味甘平) 茯苓(味甘平) 阿胶(味甘平) 滑石(碎味甘寒) 泽泻(味甘咸寒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甘甚而反淡。淡味渗泄为阳。猪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咸味涌泄为阴。泽泻之咸。
以泄伏水。滑利窍。阿胶滑石之滑。以利水道。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针经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天热衣浓则为汗。
是汗溺一液也。汗多为津液外泄。胃中干燥。故不可与猪苓汤利小便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浮为表热。迟为里寒。下利清谷者。里寒甚也。与四逆汤。温里散寒。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哕者、咳逆是也。千金曰。咳逆者。哕逆之名。胃中虚冷。得水。则水寒相搏。胃气逆而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热在经也。能食者。里和也。热甚于经。迫血为衄。胃中虚冷。阴胜也。水入于经其血乃成。饮水者。助阴气。逆为哕。发热口干。阳胜也。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能食者。助阳。血妄为衄。三者。偏阴偏阳之疾也。
王三阳云。上二条。另是中阴腑之疾。此条以下。又是阳经传来之疾也。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
栀子豉汤主之。
表未罢而下者。应邪热内陷也。热内陷者。则外热而无手足温。今外有热而手足温者。热虽内陷。然而不深。故不作结胸也。心中懊 。饥不能食者。热客胸中。为虚烦也。热自胸中薰蒸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虚烦。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潮热。为胃实。大便硬而小便数。今大便溏。小便自可。则胃热未实而水谷不别也。大便溏者。应气降而胸胁满去。今反不去者。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去表里之邪。
吴氏云。邪在半表半里。虽潮热。不得为里大实。故仍以半表半里治之。何也。便溏胁满故也。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身 然而汗出解也。
阳明病。腹满。不大便。舌上苔黄者。为邪热入腑。可下。若胁下硬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在表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上焦得通。则呕止。津液得下。则胃气因和。汗出而解。
吴氏云。且有胁下硬满在。柴胡证犹未除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又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
不治。
浮大为阳。风在表也。弦则为阴。风在里也。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风热壅于腹中而不通也。若寒客于内而痛者。按之则寒气散而痛止。此以风热内壅。故虽久按而气亦不通。阳明病。鼻干。不得卧。自汗出者。邪在表也。此鼻干。不得汗。而嗜卧者。风热内攻不干表也。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者。风热攻于胃也。阳明之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热胜则肿。此风热在经。故耳前后肿。刺之经气通肿则小瘥。如此者。外证罢。则可攻。若外证不解。虽过十日。脉续浮者。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若其脉但浮而不弦大。无诸里证者。是邪但在表也。可与麻黄汤。以发其汗。若不尿。腹满。加哕者。关格之疾也。故云不治。难经曰。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津液内竭。肠胃干燥。大便因硬。此非结热。故不可攻。宜以药外治而导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