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郑性序
- 黄千秋跋
- 冯全垓跋
- 于准序
- 仇兆鳌序
- 明儒学案序
- 黄梨洲先生原序
- 贾润序
- 贾朴跋
- 贾念祖跋
- 莫晋序
- 《明儒学案》发凡
- 师说
- 卷一 崇仁学案一
- 卷二 崇仁学案二
- 卷三 崇仁学案三
- 卷四 崇仁学案四
- 卷五 白沙学案上
- 卷六 白沙学案下
- 卷七 河东学案上
- 卷八 河东学案下
- 卷九 三原学案
- 卷十 姚江学案
- 卷十一 浙中王门学案一
- 卷十二 浙中王门学案二
- 卷十三 浙中王门学案三
- 卷十四 浙中王门学案四
- 卷十五 浙中王门学案五
- 卷十六 江右王门学案一
- 卷十七 江右王门学案二
- 卷十八 江右王门学案三
- 卷十九 江右王门学案四
- 卷二十 江右王门学案五
- 卷二十一 江右王门学案六
- 卷二十二 江右王门学案七
- 卷二十三 江右王门学案八
- 卷二十四 江右王门学案九
- 卷二十五 南中王门学案一
- 卷二十六 南中王门学案二
- 卷二十七 南中王门学案三
- 卷二十八 楚中王门学案
- 卷二十九 北方王门学案
- 卷三十 粤闽王门学案
- 卷三十一 止修学案
- 卷三十二 泰州学案一
- 卷三十三 泰州学案二
- 卷三十四 泰州学案三
- 卷三十五 泰州学案四
- 卷三十六 泰州学案五
- 卷三十七 甘泉学案一
- 卷三十八 甘泉学案二
- 卷三十九 甘泉学案三
- 卷四十 甘泉学案四
- 卷四十一 甘泉学案五
- 卷四十二 甘泉学案六
- 卷四十三 诸儒学案上一
- 卷四十四 诸儒学案上二
- 卷四十五 诸儒学案上三
- 卷四十六 诸儒学案上四
- 卷四十七 诸儒学案中一
- 卷四十八 诸儒学案中二
- 卷四十九 诸儒学案中三
- 卷五十 诸儒学案中四
- 卷五十一 诸儒学案中五
- 卷五十二 诸儒学案中六
- 卷五十三 诸儒学案下一
- 卷五十四 诸儒学案下二
- 卷五十五 诸儒学案下三
- 卷五十六 诸儒学案下四
- 卷五十七 诸儒学案下五
- 卷五十八 东林学案一
- 卷五十九 东林学案二
- 卷六十 东林学案三
- 卷六十一 东林学案四
- 卷六十二 蕺山学案
- 卷六十三 附案
『明儒学案』莫晋序
- 本章共 884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孔子称“善人不践”,孟子谓“君子欲其自得”,《系辞》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此三言者,千古道学之指南也。夫道无定体,学无定法,见每歧於仁智,克互用乎刚柔,钧是问仁,而克复敬恕工夫顿渐,同此一贯,而忠恕学识义别知行,各得其性之所近而已。宋儒濂溪、明道之深纯与颜子为近,伊川、横渠之笃实与曾、思为近,象山之高明与孟子为近。立言垂教,不必尽同,后人泥於着述之,佥谓朱子集群儒之大成,数百年来专主一家之学。 明初,天台、渑池椎轮伊始,河东、崇仁风教渐广,大抵恪守紫阳家法,言规行矩,不愧游、夏之徒,专尚修,不尚悟,专谈下学,不及上达也。至白沙静养端倪,始自开门户,远希曾点,近类尧夫,犹是孔门别派。自阳明倡良知之说,即心是理,即知是行,即工夫是本体,直探圣学本原。前此诸儒,学朱而才不逮朱,终不出其范围;阳明似陆而才高於陆,故可与紫阳并立。当时若东廓主戒惧,双江主归寂,念菴主无欲,最称新建功臣。即甘泉体认,见罗止修,亦足互相表里。迨蕺山提清诚意,约归慎独,而良知之学,益臻实地,不落虚空矣。 黄黎洲先生《明儒学案》一书,言行并载,支派各分,择精语详,钩玄提要,一代学术源流,暸如指掌。要其微意,实以大宗属姚江,而以崇仁为启明,蕺山为后劲。凡宗姚江与闢姚江者,是非互见,得失两存,所以阐良知之祕而防其流弊,用意至深远也。 是书清河贾氏刻本行世已久,但原本首康斋,贾本改而首敬轩,原本“王门学案”,贾本皆改为“相传学案”,与万五河原刻不同,似非先生本旨。予家旧有钞本,谨据万氏原刻重加订正,以复其初,并校亥豕之讹,寿诸梨枣。窃谓学贵真修实悟,不外虚实两机,病实者救之以虚,病虚者救之以实。古人因病立方,原无成局,通其变,使人不倦,故教法日新,理虽一而言不得不殊,入手虽殊,而要归未尝不一。读是书者,诚能不泥其,务求自得之真,向身心性命上作印证,不向语言文字上生葛藤,则东西相反而不可相无,百川学海而皆可至於海。由诸儒上溯濂、洛、关、闽,以寻源洙、泗,庶不负先生提倡之苦心也夫! 时道光元年辛巳仲冬朔旦,会稽后学莫晋顿首谨书於教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