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郑性序
- 黄千秋跋
- 冯全垓跋
- 于准序
- 仇兆鳌序
- 明儒学案序
- 黄梨洲先生原序
- 贾润序
- 贾朴跋
- 贾念祖跋
- 莫晋序
- 《明儒学案》发凡
- 师说
- 卷一 崇仁学案一
- 卷二 崇仁学案二
- 卷三 崇仁学案三
- 卷四 崇仁学案四
- 卷五 白沙学案上
- 卷六 白沙学案下
- 卷七 河东学案上
- 卷八 河东学案下
- 卷九 三原学案
- 卷十 姚江学案
- 卷十一 浙中王门学案一
- 卷十二 浙中王门学案二
- 卷十三 浙中王门学案三
- 卷十四 浙中王门学案四
- 卷十五 浙中王门学案五
- 卷十六 江右王门学案一
- 卷十七 江右王门学案二
- 卷十八 江右王门学案三
- 卷十九 江右王门学案四
- 卷二十 江右王门学案五
- 卷二十一 江右王门学案六
- 卷二十二 江右王门学案七
- 卷二十三 江右王门学案八
- 卷二十四 江右王门学案九
- 卷二十五 南中王门学案一
- 卷二十六 南中王门学案二
- 卷二十七 南中王门学案三
- 卷二十八 楚中王门学案
- 卷二十九 北方王门学案
- 卷三十 粤闽王门学案
- 卷三十一 止修学案
- 卷三十二 泰州学案一
- 卷三十三 泰州学案二
- 卷三十四 泰州学案三
- 卷三十五 泰州学案四
- 卷三十六 泰州学案五
- 卷三十七 甘泉学案一
- 卷三十八 甘泉学案二
- 卷三十九 甘泉学案三
- 卷四十 甘泉学案四
- 卷四十一 甘泉学案五
- 卷四十二 甘泉学案六
- 卷四十三 诸儒学案上一
- 卷四十四 诸儒学案上二
- 卷四十五 诸儒学案上三
- 卷四十六 诸儒学案上四
- 卷四十七 诸儒学案中一
- 卷四十八 诸儒学案中二
- 卷四十九 诸儒学案中三
- 卷五十 诸儒学案中四
- 卷五十一 诸儒学案中五
- 卷五十二 诸儒学案中六
- 卷五十三 诸儒学案下一
- 卷五十四 诸儒学案下二
- 卷五十五 诸儒学案下三
- 卷五十六 诸儒学案下四
- 卷五十七 诸儒学案下五
- 卷五十八 东林学案一
- 卷五十九 东林学案二
- 卷六十 东林学案三
- 卷六十一 东林学案四
- 卷六十二 蕺山学案
- 卷六十三 附案
『明儒学案』仇兆鳌序
- 本章共 730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孔、孟之学,至宋儒而大显。明初得宋儒之传者,南有方正学先生首倡浙东,北有薛敬轩先生奋起山右,一则接踵金华,一则嗣响月川,其学皆原本程、朱者也。独天台经靖难之余,渊源遂绝。自康斋振铎於崇仁,阳明筑坛於舜水,其斯道绝而复续之机乎!当时从学康斋者有陈公白沙,而甘泉之随处体认天理,足以救新会之偏。其缵绪姚江者,有龙溪、近溪,而东廓从戒惧觅性,念菴从无私识仁,亦足以纠二溪之谬。就两家而论,白沙之静养端倪,非即周子主静之说乎?阳明之致其良知,非即孟子良知之说乎?然而意主单提,说归偏向,遂起后来纷纭异同之议耳。虽然,白沙之学在於收敛近里,一时宗其教者,能淡声华而薄荣利,不失为闇修独行之士。若阳明之门,道广而才高,其流不能无弊。惟道广,则行检不修者,亦得出入於其中;唯才高,则骋其雄辩,足以惊世而惑人。如二溪之外,更有大洲、复所、海门、石篑诸公,舌底澜翻,自谓探幽抉微。为说愈精,去道愈远,程子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者,此其似之矣。后此东林学兴,若泾阳、景逸诸君子,皆足以维持道脉,而蕺山刘子,一生用功,惟在慎独,则孔、孟、程、朱之学,合而为一,其有补於阳明非小矣。 吾师梨洲先生纂辑是书,寻源泝委,别统分支,秩乎有条而不紊,於叙传之后,备载语录,各记其所得力,纯不执己意为去取,盖以俟后世之公论焉尔。独於阳明先生不敢少有微词,盖生於其乡者,多推尊前辈,理固然也。先生为白安忠端公长子,刘念台先生高弟,尝上书北阙,以报父仇,又抗章留都,以攻奸相。少而忠孝性成,耄则隐居着述,学问人品,诚卓然不愧於诸儒矣。是书成於南雷,刊布於北地,方可见道德之感人,不介以孚,而贾君若水之好学崇儒,真千里有同心夫! 康熙癸酉季秋,受业仇兆鳌顿首拜题於燕台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