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清代散文阅读参考书目
-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 徐霞客传·(清)钱谦益
- 游黄山记·(清)钱谦益
- 题塞上吟卷(清)钱谦益
- 在徽州寄家书·(清)黄道周
- 汤琵琶传·(清)王猷定
- 李一足传·(清)王猷定
- 义虎记·(清)王猷定
- 钱烈女墓志铭·(清)王猷定
- 徐光启传·(清)查继佐
- 西郊观桃花记·(清)朱鹤龄
- 同里顾氏梅林记·(清)朱鹤龄
- 仕训·(清)傅山
- 口技·〔清〕林嗣环
- 与嵇匡侯书·(清)金人瑞
- 与任升之·(清)金人瑞
- 与熊素波·(清)金人瑞
- 与家伯长文昌·(清)金人瑞
- 张南垣传·〔清〕吴伟业
- 原君·(清)黄宗羲
- 原臣·(清)黄宗羲
- 柳敬亭传·(清)黄宗羲
- 过云木冰记·(清)黄宗羲
- 与陈介眉庶常书·(清)黄宗羲
- 怪说·(清)黄宗羲
-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清)黄宗羲
- 九牛坝观抵戏记·(清)彭士望
- 芙蕖·(清)李渔
- 与某·(清)周亮工
- 送顾宁人北游序·(清)归庄
- 与王于一·(清)归庄
- 洞庭山看梅花记·(清)归庄
- 复庵记·(清)顾炎武
- 吴同初行状·(清)顾炎武
- 书潘吴二子事·(清)顾炎武
- 与友人论门人书·〔清〕顾炎武
- 《广宋遗民录》序·(清)顾炎武
- 生员论(中)·(清)顾炎武
- 与友人论学书·(清)顾炎武
- 正始·(清)顾炎武
- 清议·(清)顾炎武
- 廉耻·(清)顾炎武
- 与友人辞祝书·(清)顾炎武
- 与李中孚书·(清)顾炎武
- 与王虹友书·(清)顾炎武
- 与三侄书·(清) 顾炎武
- 与人书·(清)顾炎武
- 与人书十·(清)顾炎武
- 与叶讱庵书·(清)顾炎武
- 答黄九烟·(清)尤侗
- 李姬传·〔清〕侯方域
- 马伶传·(清)侯方域
-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清〕侯方域
- 王猛论·(清)侯方域
- 答田中丞书·(清)侯方域
- 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清)侯方域
- 答孙生书·(清)侯方域
- 游九华记·(清)施闰章
- 就亭记·(清)施闰章
- 送杜审舒归里序·(清)施闰章
- 芋老人传·(清)周容
- 小港渡者(清)周容
- 鹅笼夫人传(清)周容
- 论梁元帝读书(清)王夫之
- 自题墓石(清)王夫之
- 小云山记(清)王夫之
- 桑维翰论(清)王夫之
- 与吴汉槎书(清)顾有孝
- 戴文进传(清)毛先舒
- 与展成(清)汤传楹
- 蔡邕论(清)顾景星
- 重刻《杨椒山集》序(清)毛奇龄
- 吾庐记(清)魏禧
- 大铁椎传(清)魏禧
- 复六松书(清)魏禧
- 留侯论(清)魏禧
- 瓶庵小传(清)魏禧
- 与李翰林书(清)魏禧
- 江天一传(清)汪琬
- 传是楼记(清)汪琬
- 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清)汪琬
- 周忠介公遗事(清)汪琬
- 与赵韫退大参书(清)王弘撰
- 核工记(清)宋起凤
- 市声说(清)沙张白
- 《石坞山房图》记(清)汤斌
- 《南游集》序(清)叶燮
- 《奇零草》序(清)姜宸英
- 寄谭十一兄左羽书(清)朱彝尊
- 游晋祠记(清)朱彝尊
- 叶妪冢铭(清)朱彝尊
- 《看竹图》记(清)朱彝尊
- 崇明老人记(清)陆陇其
- 醉书斋记(清)郑日奎
- 游钓台记(清)郑日奎
- 与邓卫玉书(清)郑日奎
- 游姑苏台记(清)宋荦
- 吴顺恪六奇别传(清)王士祯
- 书剑侠事(清)王士祯
- 与汪苕文(清)王士祯
- 焦山题名记(清)王士禛
- 登燕子矶记(清)王士禛
- 西城别墅记(清)王士祯
- 游瓦官寺记(清)王士祯
- 游金陵城南诸刹记(清)王士祯
- 唐人万首绝句选序(清)王士祯
- 游太室记(清)田雯
- 阎典史传(清)邵长蘅
- 夜游孤山记(清)邵长蘅
- 选古文小品序(清)廖燕
- 金圣叹先生传(清)廖燕
- 《桃花扇》小识(清)孔尚任
- 答黄交三(清 )孔尚任
- 种草花说(清)查慎行
- 自怡园记(清)查慎行
- 穷鬼传(清)戴名世
- 醉乡记(清)戴名世
- 画网巾先生传(清)戴名世
- 芝石记(清)戴名世
- 邻女说(清)戴名世
- 慧庆寺玉兰记(清)戴名世
- 河墅记(清)戴名世
- 盲者说(清)戴名世
- 钱神问对(清)戴名世
- 数峰亭记(清)戴名世
- 游大龙湫记戴名世
- 八月庚申及齐师哉于乾时我师败绩(清)戴名世
- 吴江两节妇传(清)戴名世
- 鸟说(清)戴名世
- 张贡五文集序(清)戴名世
- 赠赵骖期序(清)戴名世
- 赠蒋玉度还毘陵序(清)戴名世
- 与余生书(清)戴名世
- 与刘言洁书(清)戴名世
- 与刘大山书(清)戴名世
- 杨维岳传(清)戴名世
- 吴他山诗序(清)戴名世
- 答张伍两生书(清)戴名世
- 乙亥北行日记(清)戴名世
- 原山狼(清)赵执信
- 狱中杂记(清)方苞
- 左忠毅公逸事(清)方苞
- 高阳孙文正公逸事(清)方苞
- 游雁荡记(清)方苞
- 余石民哀辞(清)方苞
- 田间先生墓表(清)方苞
- 送王篛林南归序(清)方苞
- 送刘函三序(清)方苞
- 陈驭虚墓志铭(清)方苞
- 辕马说(清)方苞
- 又书货殖传后(清)方苞
- 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清)方苞
- 古文约选序例(清)方苞
- 再至浮山记(清)方苞
- 逆旅小子(清)方苞
- 南山集序(清)方苞
- 孙征君传(清)方苞
- 与来学圃书(清)方苞
- 与程若韩书(清)方苞
- 杨千木文稿序(清)方苞
- 何景桓遗文序(清)方苞
- 与孙以宁书(清)方苞
- 与王昆绳书(清)方苞
- 杜苍略先生墓志铭(清)方苞
- 二贞妇传(清)方苞
- 高节妇传(清)方苞
- 婢音哀辞(清)方苞
- 书孝妇魏氏诗后(清)方苞
- 白云先生传(清)方苞
- 记寻大龙湫瀑布(清)方苞
- 送左未生南归序(清)方苞
- 武季子哀辞(清)方苞
- 送冯文子序(清)方苞
- 戆子记(清)谢济世
-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
-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清)郑燮
- 潍县署中寄弟墨第一书(清)郑燮
-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清)郑燮
-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清)郑燮
- 画竹题记二则(清)郑燮
- 师制服议(清)杭世骏
『清代散文名篇』答张伍两生书(清)戴名世
- 本章共 2.8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人来承示近日所为文数首[1],并以为文之道殷殷下问[2]。余学殖荒落[3],安有以发足下者耶[4]?顾其平日颇有志,不肯为世间言语,既辱二生之问[5],其曷敢以匿[6]?
盖余苦尝读道家之书矣[7]。凡养生之徒,从事神仙之术[8],灭虑绝欲,吐纳以为生[9],咀嚼以为养[10],盖其说有三:曰精,曰气,曰神。此三者,炼之凝之而浑于一,于是外形骸[11],凌云气,入水不濡[12],入火不热,飘飘乎御风而行,遗世而远举[13]。其言云尔。余尝欲学其术而不知所从,乃窃以其术而用之—于文章。呜呼!其无以加于此也[14]。
古之作者,未有不得是术者也。太史公纂《五帝本纪》[15],择其言尤雅音[16],此精之说也。蔡邕曰[17]:“炼余心兮浸太清。”夫惟雅且清则精。精则糟粕煨烬尘垢渣滓与凡邪伪剽贼[18],皆刊削而靡存[19];夫如是之为精也死[20]。而有物焉[21],阴驱而潜率之[22],出入于浩渺之区,跌宕杳霭之际[23],动如风雨,静如山岳,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是物也[24]。杰然有以充塞乎两间盖昌乎万有[25]。呜呼!此为气之大过人者[26],岂非然哉!今夫言语文字,文也,而非所以文也[27],行墨蹊径[28],文也,而非所以文也。文之为文,必有出乎言识文字之外,而居平行墨蹊径之先。盖昔有千里马,牝而黄[29],伯乐使九方皋视之[30]。九方皋曰:“牡而骊[31]。”伯乐曰:“此真知马者矣!”[32]夫非有声色臭味足以娱悦人之耳目口鼻,而其致悠然以深,油然以感[33],寻之无端,而出之无迹者,吾不得而言之也。夫惟不可得而言,此其所以为神也[34]。
今夫神仙之事,荒忽诞漫不可情,得其术而以用之于文章,亦足以脱尘埃而游乎物外矣。二生好学甚笃[35],其所为文章,意思肃然[36],既闲且远[37],盖有得于吾之云云者[38],而世俗之人不识也,吾故书以告焉。吾闻为神仙遗形骸解销化[39],其术秘不传;即传其术,不能通。呜呼!遇之而传,传之而通者,非二生,吾谁望之?
注释:
[1]承示:承蒙给我看。首:篇。古代诗文均可用“首”表篇数。[2]殷段:殷勤、诚恳。[3]学殖:学业的增长进步。《左传昭公十八年》:“夫学,殖也;不殖将落。”殖:增加,增长。[4]发:启发,诱导。[5]辱:谦词。[6]曷:何。匿:世藏。[7]道家:这里指道教,不是指古代的道家思想学派。[8]神仙之术:即道教所宣扬得道成仙的法术。[9]吐纳:道教修练养生之一术。即把肺中浊气尽量呼出,再由鼻孔缓慢吸人新鲜空气,古人又称“吐故纳新”。[10]咀嚼以为养:传说仙人不食人间烟火,以玉英(道教传说玉石可以开花)之类充饥,“咀嚼”即食玉英之类。[11]外形骸:外离躯体。意为修练之后,精神可以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12]濡(rú如):沾湿。[13]举:飞举,飞升。[14]“其无以”句:意为为文之道,也莫过于精、气、神的凝结浑一。[15]《五帝本纪》:司马迁(太史公)所著《史记》十二本纪之一,内容是记轩辕、颛顼、喾(kù酷)、尧、舜五帝之事。[16]“择其言”句: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赞》认为黄帝之事,先秦百家所传,“其文不雅训”,往往流于芜杂鄙俗,故其所探《五帝本纪》,虽于百家之书有所采用,但仅是“择其言尤雅者”而用之。[17]蔡邕(yōng拥):字伯喈,东汉末文学家,有《蔡中郎集》。传世。引语见《释诲》:“炼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浸:溶入。[18]煨烬(wěi jìn威尽):灰烬.剽贼:剽窃。[19]靡:无,不。[20]精:综观上文,戴名世论文之所谓精,包括思想的纯正和语言的雅洁两个方面,即以雅而不鄙,洁而不芜的语言,表达纯正的思想。戴名世之所谓雅,并不强调深奥高古,对于散文的语言,他更强调自然质朴。因此,在他来说,雅就是出之自然,不事雕琢,却又经过锤炼而不芜杂鄙俗。[21]物:指“气”。[22]驱:策马前进,率:遵循。“驱”、“牢”在这里都有运行的意思。[23]跌宕(dàng荡):放任自由,无拘无束。杳霭:远处的云雾之气。[24]是:此。[25]杰然:绝特,超乎一切地。两间:天地之间。盖冒:包笼。[26]“此为气”句:戴名世论文之所通气,比较玄虚。中国古代文论谈气者甚多,其含意并不统一,有的指作者的气质,有的指作者的精神修养,有的指文章的气势。戴名世论气,比较接近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里的“气”主要是指由学习修养而得来的一种精神力量。[27]非所以文:不是为文的根本。[28]行墨蹊径:指文章的层次结构。[29]牝(pin骋):雌。黄:毛色为黄。[30]伯乐:一名孙阳,相传为春秋时人,善相马。九方皋:伯乐之友,亦善相马。[31]牡;雄。骊(lí离):毛色纯黑的马。[32]关于伯乐使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见《列子说符》:秦穆公问伯乐谁可使相马,伯乐推荐九方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返,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谓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志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意为善于认识事物的人,其所在意的不是外在的形色,而是其内在的精神,这就是所谓“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戴名世引用这个故事,意在说明为文之道,首先不在外在的语言文字和行墨蹊径,而在于文章的内在精神.[33]油然:自然而然。[34]“此其”句:戴名世论文之所谓“神”,主要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即组合于文章之中的作者的品格、心胸气质等。戴氏认为为文不应只在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上追求,而应首先着意于精神品质的修养和这种精神品质的允分表达。他引述过方百川(方舟,戴氏同时人,方苞之兄)的话:“文之为道,须有魂焉以乎其中;文而无魂焉,不可作也。”他进而发挥此“文章生此之几,在行魂无魂之间。”(《程偕柳稿序》)这里的所谓魂,也就是“神”。[35]笃(dǔ堵)织:专心致志。[36]萧然:潇洒,从容自然,无所拘束。[37]闲:安详自如。远:深长。[38]吾之云云:我所说的关于精、气、神的道理。[39]销化:即尸解,神魂离弃身体而独立自在。
此文着重阐发了散文创作精、气、神统一的观点。精、气、神统一,概括地说,就是以雅洁之文,充沛之气,表现真挚的情感,广阔的心胸,刚毅的气质。戴名世于散文创作是不赞成只在语言文字、行墨蹊径上下功夫的,他更强调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这主要是针对当时文坛上流行的徒具形式的僵死的八股文风和空疏模拟之风而发的。戴氏强调精、气、神,对后来的桐城派文论颇有影响,方苞关于散文语言“雅洁”的主张,主要取戴氏之矿谓精,而刘大櫆重“神气”,则和戴氏强调气和神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