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清代散文阅读参考书目
-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 徐霞客传·(清)钱谦益
- 游黄山记·(清)钱谦益
- 题塞上吟卷(清)钱谦益
- 在徽州寄家书·(清)黄道周
- 汤琵琶传·(清)王猷定
- 李一足传·(清)王猷定
- 义虎记·(清)王猷定
- 钱烈女墓志铭·(清)王猷定
- 徐光启传·(清)查继佐
- 西郊观桃花记·(清)朱鹤龄
- 同里顾氏梅林记·(清)朱鹤龄
- 仕训·(清)傅山
- 口技·〔清〕林嗣环
- 与嵇匡侯书·(清)金人瑞
- 与任升之·(清)金人瑞
- 与熊素波·(清)金人瑞
- 与家伯长文昌·(清)金人瑞
- 张南垣传·〔清〕吴伟业
- 原君·(清)黄宗羲
- 原臣·(清)黄宗羲
- 柳敬亭传·(清)黄宗羲
- 过云木冰记·(清)黄宗羲
- 与陈介眉庶常书·(清)黄宗羲
- 怪说·(清)黄宗羲
-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清)黄宗羲
- 九牛坝观抵戏记·(清)彭士望
- 芙蕖·(清)李渔
- 与某·(清)周亮工
- 送顾宁人北游序·(清)归庄
- 与王于一·(清)归庄
- 洞庭山看梅花记·(清)归庄
- 复庵记·(清)顾炎武
- 吴同初行状·(清)顾炎武
- 书潘吴二子事·(清)顾炎武
- 与友人论门人书·〔清〕顾炎武
- 《广宋遗民录》序·(清)顾炎武
- 生员论(中)·(清)顾炎武
- 与友人论学书·(清)顾炎武
- 正始·(清)顾炎武
- 清议·(清)顾炎武
- 廉耻·(清)顾炎武
- 与友人辞祝书·(清)顾炎武
- 与李中孚书·(清)顾炎武
- 与王虹友书·(清)顾炎武
- 与三侄书·(清) 顾炎武
- 与人书·(清)顾炎武
- 与人书十·(清)顾炎武
- 与叶讱庵书·(清)顾炎武
- 答黄九烟·(清)尤侗
- 李姬传·〔清〕侯方域
- 马伶传·(清)侯方域
-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清〕侯方域
- 王猛论·(清)侯方域
- 答田中丞书·(清)侯方域
- 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清)侯方域
- 答孙生书·(清)侯方域
- 游九华记·(清)施闰章
- 就亭记·(清)施闰章
- 送杜审舒归里序·(清)施闰章
- 芋老人传·(清)周容
- 小港渡者(清)周容
- 鹅笼夫人传(清)周容
- 论梁元帝读书(清)王夫之
- 自题墓石(清)王夫之
- 小云山记(清)王夫之
- 桑维翰论(清)王夫之
- 与吴汉槎书(清)顾有孝
- 戴文进传(清)毛先舒
- 与展成(清)汤传楹
- 蔡邕论(清)顾景星
- 重刻《杨椒山集》序(清)毛奇龄
- 吾庐记(清)魏禧
- 大铁椎传(清)魏禧
- 复六松书(清)魏禧
- 留侯论(清)魏禧
- 瓶庵小传(清)魏禧
- 与李翰林书(清)魏禧
- 江天一传(清)汪琬
- 传是楼记(清)汪琬
- 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清)汪琬
- 周忠介公遗事(清)汪琬
- 与赵韫退大参书(清)王弘撰
- 核工记(清)宋起凤
- 市声说(清)沙张白
- 《石坞山房图》记(清)汤斌
- 《南游集》序(清)叶燮
- 《奇零草》序(清)姜宸英
- 寄谭十一兄左羽书(清)朱彝尊
- 游晋祠记(清)朱彝尊
- 叶妪冢铭(清)朱彝尊
- 《看竹图》记(清)朱彝尊
- 崇明老人记(清)陆陇其
- 醉书斋记(清)郑日奎
- 游钓台记(清)郑日奎
- 与邓卫玉书(清)郑日奎
- 游姑苏台记(清)宋荦
- 吴顺恪六奇别传(清)王士祯
- 书剑侠事(清)王士祯
- 与汪苕文(清)王士祯
- 焦山题名记(清)王士禛
- 登燕子矶记(清)王士禛
- 西城别墅记(清)王士祯
- 游瓦官寺记(清)王士祯
- 游金陵城南诸刹记(清)王士祯
- 唐人万首绝句选序(清)王士祯
- 游太室记(清)田雯
- 阎典史传(清)邵长蘅
- 夜游孤山记(清)邵长蘅
- 选古文小品序(清)廖燕
- 金圣叹先生传(清)廖燕
- 《桃花扇》小识(清)孔尚任
- 答黄交三(清 )孔尚任
- 种草花说(清)查慎行
- 自怡园记(清)查慎行
- 穷鬼传(清)戴名世
- 醉乡记(清)戴名世
- 画网巾先生传(清)戴名世
- 芝石记(清)戴名世
- 邻女说(清)戴名世
- 慧庆寺玉兰记(清)戴名世
- 河墅记(清)戴名世
- 盲者说(清)戴名世
- 钱神问对(清)戴名世
- 数峰亭记(清)戴名世
- 游大龙湫记戴名世
- 八月庚申及齐师哉于乾时我师败绩(清)戴名世
- 吴江两节妇传(清)戴名世
- 鸟说(清)戴名世
- 张贡五文集序(清)戴名世
- 赠赵骖期序(清)戴名世
- 赠蒋玉度还毘陵序(清)戴名世
- 与余生书(清)戴名世
- 与刘言洁书(清)戴名世
- 与刘大山书(清)戴名世
- 杨维岳传(清)戴名世
- 吴他山诗序(清)戴名世
- 答张伍两生书(清)戴名世
- 乙亥北行日记(清)戴名世
- 原山狼(清)赵执信
- 狱中杂记(清)方苞
- 左忠毅公逸事(清)方苞
- 高阳孙文正公逸事(清)方苞
- 游雁荡记(清)方苞
- 余石民哀辞(清)方苞
- 田间先生墓表(清)方苞
- 送王篛林南归序(清)方苞
- 送刘函三序(清)方苞
- 陈驭虚墓志铭(清)方苞
- 辕马说(清)方苞
- 又书货殖传后(清)方苞
- 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清)方苞
- 古文约选序例(清)方苞
- 再至浮山记(清)方苞
- 逆旅小子(清)方苞
- 南山集序(清)方苞
- 孙征君传(清)方苞
- 与来学圃书(清)方苞
- 与程若韩书(清)方苞
- 杨千木文稿序(清)方苞
- 何景桓遗文序(清)方苞
- 与孙以宁书(清)方苞
- 与王昆绳书(清)方苞
- 杜苍略先生墓志铭(清)方苞
- 二贞妇传(清)方苞
- 高节妇传(清)方苞
- 婢音哀辞(清)方苞
- 书孝妇魏氏诗后(清)方苞
- 白云先生传(清)方苞
- 记寻大龙湫瀑布(清)方苞
- 送左未生南归序(清)方苞
- 武季子哀辞(清)方苞
- 送冯文子序(清)方苞
- 戆子记(清)谢济世
-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
-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清)郑燮
- 潍县署中寄弟墨第一书(清)郑燮
-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清)郑燮
-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清)郑燮
- 画竹题记二则(清)郑燮
- 师制服议(清)杭世骏
『清代散文名篇』柳敬亭传·(清)黄宗羲
- 本章共 2.9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欲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译文
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象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黄宗羲(1610~1695)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今属浙江)人。父黄尊素,东林党中重要人物,因揭露魏忠贤罪恶,为阉党诬陷,冤死狱中。黄宗羲深受家庭影响,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磨砺风节,疾恶如仇;反对宦官和权贵,成为东林子弟的著名领袖。清兵南下,黄宗羲组织同志,起兵抗击,不利,走入四明山,结寨自固,又依鲁王于海上。抗清斗争失败后,从事著述。他坚决反对明末空洞浮泛的学风,倡言治史,开浙东研史之风,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史学之外,对经学、天文、历算、数学、音律诸学都有很深造诣。清廷多次企图罗致他,威逼利诱,终不为所动,坚不赴征,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他为保存史料而编选的《明文海》,600卷,未及刊行。
黄宗羲著作宏富。《明夷待访录》是他进步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其纵横恣肆、宏伟浑朴散文风格的鲜明表现。书中突出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带有鲜明的民主思想色彩。书中明确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又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揭露封建皇帝以天下为私产,“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其“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其“一人之淫乐”,并“视为当然”。
黄宗羲论文主张言之有物,反对那些“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组织纫缀以求胜”,讥刺内容“空无一物”的作品(《陈葵献偶刻诗文序》)。
黄宗羲的传状、碑志文,涉及人物的方面很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明清之际大变动的社会面貌。他身为史学大家,对明朝历史典故极为熟悉,且多身历见闻,又善于叙事,故写来都逼真传神。其中尤着力表彰忠臣义士的坚定节操和壮烈行为。张煌言坚持抗清19年,不幸被俘,从容就义;明末遗民余若水隐姓埋名,清苦自持;周难一投老穷荒,“出没瀑声虹影之间”,黄宗羲都为他们写墓志。在《子刘子行状》中,对刘宗周诤臣兼学者的形象,倔强鲠直的性格,刻画得很成功。明末东林、复社的反宦官斗争、南明政权内部抵抗派和投降派的斗争,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黄宗羲诗的成就不及散文,但也留下了一些可诵之作。他的诗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多故国之悲,怀旧之感。如《感旧》的“可怪江南营帝业,只为阮氏杀周镳”,讽刺了南明弘光朝的马士英、阮大铖的倒行逆施。《山居杂咏》中:“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充分表现诗人对抗逆境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著作有《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律吕新义》、《易学象数论》、《黄梨洲文集》、《黄梨洲诗集》、《行朝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