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清代散文阅读参考书目
-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 徐霞客传·(清)钱谦益
- 游黄山记·(清)钱谦益
- 题塞上吟卷(清)钱谦益
- 在徽州寄家书·(清)黄道周
- 汤琵琶传·(清)王猷定
- 李一足传·(清)王猷定
- 义虎记·(清)王猷定
- 钱烈女墓志铭·(清)王猷定
- 徐光启传·(清)查继佐
- 西郊观桃花记·(清)朱鹤龄
- 同里顾氏梅林记·(清)朱鹤龄
- 仕训·(清)傅山
- 口技·〔清〕林嗣环
- 与嵇匡侯书·(清)金人瑞
- 与任升之·(清)金人瑞
- 与熊素波·(清)金人瑞
- 与家伯长文昌·(清)金人瑞
- 张南垣传·〔清〕吴伟业
- 原君·(清)黄宗羲
- 原臣·(清)黄宗羲
- 柳敬亭传·(清)黄宗羲
- 过云木冰记·(清)黄宗羲
- 与陈介眉庶常书·(清)黄宗羲
- 怪说·(清)黄宗羲
-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清)黄宗羲
- 九牛坝观抵戏记·(清)彭士望
- 芙蕖·(清)李渔
- 与某·(清)周亮工
- 送顾宁人北游序·(清)归庄
- 与王于一·(清)归庄
- 洞庭山看梅花记·(清)归庄
- 复庵记·(清)顾炎武
- 吴同初行状·(清)顾炎武
- 书潘吴二子事·(清)顾炎武
- 与友人论门人书·〔清〕顾炎武
- 《广宋遗民录》序·(清)顾炎武
- 生员论(中)·(清)顾炎武
- 与友人论学书·(清)顾炎武
- 正始·(清)顾炎武
- 清议·(清)顾炎武
- 廉耻·(清)顾炎武
- 与友人辞祝书·(清)顾炎武
- 与李中孚书·(清)顾炎武
- 与王虹友书·(清)顾炎武
- 与三侄书·(清) 顾炎武
- 与人书·(清)顾炎武
- 与人书十·(清)顾炎武
- 与叶讱庵书·(清)顾炎武
- 答黄九烟·(清)尤侗
- 李姬传·〔清〕侯方域
- 马伶传·(清)侯方域
-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清〕侯方域
- 王猛论·(清)侯方域
- 答田中丞书·(清)侯方域
- 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清)侯方域
- 答孙生书·(清)侯方域
- 游九华记·(清)施闰章
- 就亭记·(清)施闰章
- 送杜审舒归里序·(清)施闰章
- 芋老人传·(清)周容
- 小港渡者(清)周容
- 鹅笼夫人传(清)周容
- 论梁元帝读书(清)王夫之
- 自题墓石(清)王夫之
- 小云山记(清)王夫之
- 桑维翰论(清)王夫之
- 与吴汉槎书(清)顾有孝
- 戴文进传(清)毛先舒
- 与展成(清)汤传楹
- 蔡邕论(清)顾景星
- 重刻《杨椒山集》序(清)毛奇龄
- 吾庐记(清)魏禧
- 大铁椎传(清)魏禧
- 复六松书(清)魏禧
- 留侯论(清)魏禧
- 瓶庵小传(清)魏禧
- 与李翰林书(清)魏禧
- 江天一传(清)汪琬
- 传是楼记(清)汪琬
- 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清)汪琬
- 周忠介公遗事(清)汪琬
- 与赵韫退大参书(清)王弘撰
- 核工记(清)宋起凤
- 市声说(清)沙张白
- 《石坞山房图》记(清)汤斌
- 《南游集》序(清)叶燮
- 《奇零草》序(清)姜宸英
- 寄谭十一兄左羽书(清)朱彝尊
- 游晋祠记(清)朱彝尊
- 叶妪冢铭(清)朱彝尊
- 《看竹图》记(清)朱彝尊
- 崇明老人记(清)陆陇其
- 醉书斋记(清)郑日奎
- 游钓台记(清)郑日奎
- 与邓卫玉书(清)郑日奎
- 游姑苏台记(清)宋荦
- 吴顺恪六奇别传(清)王士祯
- 书剑侠事(清)王士祯
- 与汪苕文(清)王士祯
- 焦山题名记(清)王士禛
- 登燕子矶记(清)王士禛
- 西城别墅记(清)王士祯
- 游瓦官寺记(清)王士祯
- 游金陵城南诸刹记(清)王士祯
- 唐人万首绝句选序(清)王士祯
- 游太室记(清)田雯
- 阎典史传(清)邵长蘅
- 夜游孤山记(清)邵长蘅
- 选古文小品序(清)廖燕
- 金圣叹先生传(清)廖燕
- 《桃花扇》小识(清)孔尚任
- 答黄交三(清 )孔尚任
- 种草花说(清)查慎行
- 自怡园记(清)查慎行
- 穷鬼传(清)戴名世
- 醉乡记(清)戴名世
- 画网巾先生传(清)戴名世
- 芝石记(清)戴名世
- 邻女说(清)戴名世
- 慧庆寺玉兰记(清)戴名世
- 河墅记(清)戴名世
- 盲者说(清)戴名世
- 钱神问对(清)戴名世
- 数峰亭记(清)戴名世
- 游大龙湫记戴名世
- 八月庚申及齐师哉于乾时我师败绩(清)戴名世
- 吴江两节妇传(清)戴名世
- 鸟说(清)戴名世
- 张贡五文集序(清)戴名世
- 赠赵骖期序(清)戴名世
- 赠蒋玉度还毘陵序(清)戴名世
- 与余生书(清)戴名世
- 与刘言洁书(清)戴名世
- 与刘大山书(清)戴名世
- 杨维岳传(清)戴名世
- 吴他山诗序(清)戴名世
- 答张伍两生书(清)戴名世
- 乙亥北行日记(清)戴名世
- 原山狼(清)赵执信
- 狱中杂记(清)方苞
- 左忠毅公逸事(清)方苞
- 高阳孙文正公逸事(清)方苞
- 游雁荡记(清)方苞
- 余石民哀辞(清)方苞
- 田间先生墓表(清)方苞
- 送王篛林南归序(清)方苞
- 送刘函三序(清)方苞
- 陈驭虚墓志铭(清)方苞
- 辕马说(清)方苞
- 又书货殖传后(清)方苞
- 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清)方苞
- 古文约选序例(清)方苞
- 再至浮山记(清)方苞
- 逆旅小子(清)方苞
- 南山集序(清)方苞
- 孙征君传(清)方苞
- 与来学圃书(清)方苞
- 与程若韩书(清)方苞
- 杨千木文稿序(清)方苞
- 何景桓遗文序(清)方苞
- 与孙以宁书(清)方苞
- 与王昆绳书(清)方苞
- 杜苍略先生墓志铭(清)方苞
- 二贞妇传(清)方苞
- 高节妇传(清)方苞
- 婢音哀辞(清)方苞
- 书孝妇魏氏诗后(清)方苞
- 白云先生传(清)方苞
- 记寻大龙湫瀑布(清)方苞
- 送左未生南归序(清)方苞
- 武季子哀辞(清)方苞
- 送冯文子序(清)方苞
- 戆子记(清)谢济世
-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
-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清)郑燮
- 潍县署中寄弟墨第一书(清)郑燮
-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清)郑燮
-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清)郑燮
- 画竹题记二则(清)郑燮
- 师制服议(清)杭世骏
『清代散文名篇』吾庐记(清)魏禧
- 本章共 2.7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季子礼[1],既倦于游,南极琼海[2],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3],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4],平畴崇田[5],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6],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7],垩以蜃灰[8],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9],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10],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11],尸交于衢[12],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13]:“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趑趄[14],盖井而观,腰舟而渡[15],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祍席[16],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17]’。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舟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18],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注释:
[1]季子礼:魏礼,字和公。与兄际端及禧齐名,故更为伯子、叔子,季子以自号。喜慷慨,工诗文,足迹几遍天下。年五十,始倦游返于翠微,构室而居。著有《魏季子集》。[2]琼海:今海南岛。[3]勺庭:魏禧自己在翠微峰的居室名。左肩:左首。[4]宫:围绕,屏障。[5]平畴崇田:高高低低的田地。[6]华:通“花”。[7]槛:栏杆。[8]垩(è):涂刷。蜃灰:蚌壳烧成的灰。[9]斗绝:即“陡绝”。[10]瘴癞:同“瘴疠”,指山林温热地区所流行的恶性传染病。[11]金铁:指兵器。[12]衢:四通八达的大路。[13]让:责备。[14]选耎(xùn ruǎn):怯懦不前。趑趄(zī jū):且行且却,徘徊不前的样子。[15]腰舟:古人把葫芦系在腰间,用以渡水,故称“腰舟”。[16]祍(rèn)席:床席。[17]“孔子曰”二句:语见《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其语当为孟子语。意谓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18]易堂诸子:指“易堂九子”等诸先生。
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叔子,号勺庭,江西宁都人。年十一,补县学生。明亡,隐居翠微峰。年四十,出游江浙一带,广泛结交隐逸之士。康熙十七年(1678),诏举博学鸿词,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至南昌,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魏禧及其兄际端,弟礼,并有文名,被称“宁都三魏”。三魏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曾灿、彭任七人讲学于宁都翠微峰之易堂,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魏禧喜读史,尤好《左传》及苏洵文。其文“凌厉雄杰”,为世所称。著有《魏叔子文集》等。
本文选自《魏叔子文集》卷十六。是魏禧为其弟魏礼的“吾庐”写的居室记。记中既写了“吾庐”的得名与景物,而篇幅更多的则是在写其弟的为人,以及自己对其弟的培养与希望。作者主张通过艰险的环境来锻炼,才能成为有用之材,不能“终身守闺门之内”,作“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的懦夫。这对我们今天仍有启示作用。文章讲究起伏变化,反映当时的社会面也广,含意也发人深省。
译文:
季子魏礼,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曾经南面直到海南岛,北面到河北一带,于是筑屋于勺庭的左角,说:“这才真是我安身的地方了!”便名为“吾庐”。
吾庐在翠微峰上位址最高,群山围绕着它,高高低低的田地,交错其下,极目四望,大约有几十里,所以要比勺庭幽美。
他又顺应地势,将小径折成三段。松声迎风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这些花叶,掩映于径下,用曲直不一的木条做成栏杆,涂上了蚌壳灰,它的光泽便闪烁在林木之间了。
有人说:“筑屋于陡峭的山上,只要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季子却借债来布置,实在不值得。”也有人说:“大概季子的意志有些衰颓了吧,因而想过过安逸的生活。”
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就此前往海南岛。到了那里,一夜之间大海风便将房屋吹毁,只得躺在露天之下。又碰到两次兵变,老百姓被乱兵搜寻到就遭杀害,刀剑之声响彻门庭,尸体堆积在大街上,鲜血流注于沟道。有的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吓得哭了,我却象平日一样谈笑吃喝。后来他又北游山东,恰巧逢到大荒年,灾民成群结队,煮人肉充饥。千里之内,连草根树皮都食尽了,家里人听到后,更加害怕,可是季子竟然还能到达河北。
有人责备我说:“您和季子是同胞兄弟,他又事事都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常常受到意外的灾难,您为什么不加阻止?”我笑着说:“我原知季子是不会死的呀!我看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道理;而且人都以能实现自己志愿为舒畅。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连走一步路也瞻前顾后、似进非进,盖上井盖才敢看井,系着腰舟才肯渡水,一见三尺宽的沟,立即大惊失色不敢跳越,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到江湖之上。反之,如果性喜纵情于奇山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样,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坐守在家里。孔子说:‘有志气的人是连死在山沟里也毫不顾虑的。’象这样的行动,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而子弟们却能做到,并且正是出于他们的志趣乐于做去,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
季子还对我说过:渡海时同船的人都被风浪颠簸得头晕心惊不敢起床,唯有他起而赏览海上月色,还作了一首《乘月渡海歌》。兵变时,他也镇定地闭门而坐,作了三十首《海南道中诗》。我听了,便暗笑自己幸亏没有象家里人那样吓得哭泣。
吾庐筑成后,易堂的各位人士,从我大哥以下都写诗纪念,各地文士得知后,也都以诗篇来聚会,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