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清代散文阅读参考书目
-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 徐霞客传·(清)钱谦益
- 游黄山记·(清)钱谦益
- 题塞上吟卷(清)钱谦益
- 在徽州寄家书·(清)黄道周
- 汤琵琶传·(清)王猷定
- 李一足传·(清)王猷定
- 义虎记·(清)王猷定
- 钱烈女墓志铭·(清)王猷定
- 徐光启传·(清)查继佐
- 西郊观桃花记·(清)朱鹤龄
- 同里顾氏梅林记·(清)朱鹤龄
- 仕训·(清)傅山
- 口技·〔清〕林嗣环
- 与嵇匡侯书·(清)金人瑞
- 与任升之·(清)金人瑞
- 与熊素波·(清)金人瑞
- 与家伯长文昌·(清)金人瑞
- 张南垣传·〔清〕吴伟业
- 原君·(清)黄宗羲
- 原臣·(清)黄宗羲
- 柳敬亭传·(清)黄宗羲
- 过云木冰记·(清)黄宗羲
- 与陈介眉庶常书·(清)黄宗羲
- 怪说·(清)黄宗羲
-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清)黄宗羲
- 九牛坝观抵戏记·(清)彭士望
- 芙蕖·(清)李渔
- 与某·(清)周亮工
- 送顾宁人北游序·(清)归庄
- 与王于一·(清)归庄
- 洞庭山看梅花记·(清)归庄
- 复庵记·(清)顾炎武
- 吴同初行状·(清)顾炎武
- 书潘吴二子事·(清)顾炎武
- 与友人论门人书·〔清〕顾炎武
- 《广宋遗民录》序·(清)顾炎武
- 生员论(中)·(清)顾炎武
- 与友人论学书·(清)顾炎武
- 正始·(清)顾炎武
- 清议·(清)顾炎武
- 廉耻·(清)顾炎武
- 与友人辞祝书·(清)顾炎武
- 与李中孚书·(清)顾炎武
- 与王虹友书·(清)顾炎武
- 与三侄书·(清) 顾炎武
- 与人书·(清)顾炎武
- 与人书十·(清)顾炎武
- 与叶讱庵书·(清)顾炎武
- 答黄九烟·(清)尤侗
- 李姬传·〔清〕侯方域
- 马伶传·(清)侯方域
-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清〕侯方域
- 王猛论·(清)侯方域
- 答田中丞书·(清)侯方域
- 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清)侯方域
- 答孙生书·(清)侯方域
- 游九华记·(清)施闰章
- 就亭记·(清)施闰章
- 送杜审舒归里序·(清)施闰章
- 芋老人传·(清)周容
- 小港渡者(清)周容
- 鹅笼夫人传(清)周容
- 论梁元帝读书(清)王夫之
- 自题墓石(清)王夫之
- 小云山记(清)王夫之
- 桑维翰论(清)王夫之
- 与吴汉槎书(清)顾有孝
- 戴文进传(清)毛先舒
- 与展成(清)汤传楹
- 蔡邕论(清)顾景星
- 重刻《杨椒山集》序(清)毛奇龄
- 吾庐记(清)魏禧
- 大铁椎传(清)魏禧
- 复六松书(清)魏禧
- 留侯论(清)魏禧
- 瓶庵小传(清)魏禧
- 与李翰林书(清)魏禧
- 江天一传(清)汪琬
- 传是楼记(清)汪琬
- 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清)汪琬
- 周忠介公遗事(清)汪琬
- 与赵韫退大参书(清)王弘撰
- 核工记(清)宋起凤
- 市声说(清)沙张白
- 《石坞山房图》记(清)汤斌
- 《南游集》序(清)叶燮
- 《奇零草》序(清)姜宸英
- 寄谭十一兄左羽书(清)朱彝尊
- 游晋祠记(清)朱彝尊
- 叶妪冢铭(清)朱彝尊
- 《看竹图》记(清)朱彝尊
- 崇明老人记(清)陆陇其
- 醉书斋记(清)郑日奎
- 游钓台记(清)郑日奎
- 与邓卫玉书(清)郑日奎
- 游姑苏台记(清)宋荦
- 吴顺恪六奇别传(清)王士祯
- 书剑侠事(清)王士祯
- 与汪苕文(清)王士祯
- 焦山题名记(清)王士禛
- 登燕子矶记(清)王士禛
- 西城别墅记(清)王士祯
- 游瓦官寺记(清)王士祯
- 游金陵城南诸刹记(清)王士祯
- 唐人万首绝句选序(清)王士祯
- 游太室记(清)田雯
- 阎典史传(清)邵长蘅
- 夜游孤山记(清)邵长蘅
- 选古文小品序(清)廖燕
- 金圣叹先生传(清)廖燕
- 《桃花扇》小识(清)孔尚任
- 答黄交三(清 )孔尚任
- 种草花说(清)查慎行
- 自怡园记(清)查慎行
- 穷鬼传(清)戴名世
- 醉乡记(清)戴名世
- 画网巾先生传(清)戴名世
- 芝石记(清)戴名世
- 邻女说(清)戴名世
- 慧庆寺玉兰记(清)戴名世
- 河墅记(清)戴名世
- 盲者说(清)戴名世
- 钱神问对(清)戴名世
- 数峰亭记(清)戴名世
- 游大龙湫记戴名世
- 八月庚申及齐师哉于乾时我师败绩(清)戴名世
- 吴江两节妇传(清)戴名世
- 鸟说(清)戴名世
- 张贡五文集序(清)戴名世
- 赠赵骖期序(清)戴名世
- 赠蒋玉度还毘陵序(清)戴名世
- 与余生书(清)戴名世
- 与刘言洁书(清)戴名世
- 与刘大山书(清)戴名世
- 杨维岳传(清)戴名世
- 吴他山诗序(清)戴名世
- 答张伍两生书(清)戴名世
- 乙亥北行日记(清)戴名世
- 原山狼(清)赵执信
- 狱中杂记(清)方苞
- 左忠毅公逸事(清)方苞
- 高阳孙文正公逸事(清)方苞
- 游雁荡记(清)方苞
- 余石民哀辞(清)方苞
- 田间先生墓表(清)方苞
- 送王篛林南归序(清)方苞
- 送刘函三序(清)方苞
- 陈驭虚墓志铭(清)方苞
- 辕马说(清)方苞
- 又书货殖传后(清)方苞
- 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清)方苞
- 古文约选序例(清)方苞
- 再至浮山记(清)方苞
- 逆旅小子(清)方苞
- 南山集序(清)方苞
- 孙征君传(清)方苞
- 与来学圃书(清)方苞
- 与程若韩书(清)方苞
- 杨千木文稿序(清)方苞
- 何景桓遗文序(清)方苞
- 与孙以宁书(清)方苞
- 与王昆绳书(清)方苞
- 杜苍略先生墓志铭(清)方苞
- 二贞妇传(清)方苞
- 高节妇传(清)方苞
- 婢音哀辞(清)方苞
- 书孝妇魏氏诗后(清)方苞
- 白云先生传(清)方苞
- 记寻大龙湫瀑布(清)方苞
- 送左未生南归序(清)方苞
- 武季子哀辞(清)方苞
- 送冯文子序(清)方苞
- 戆子记(清)谢济世
-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
-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清)郑燮
- 潍县署中寄弟墨第一书(清)郑燮
-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清)郑燮
-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清)郑燮
- 画竹题记二则(清)郑燮
- 师制服议(清)杭世骏
『清代散文名篇』与友人论门人书·〔清〕顾炎武
- 本章共 1.6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据《四部丛刊》本《亭林诗文集》
译文:
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孔子道:“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而况今日之世呢?
当今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其无须依靠经术是很明白的。一年到头所学的不过是应考的时文,倘若问他经书本文,还茫茫然不知道是出于哪里的话,实在是连唐朝帖括之学的这点浅薄的记诵都丢掉了。这种根本不存心治学的风气,相沿不止一代了,何况纳财捐官的制度通行,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当上府县的教官!只有贫穷而不能改业的士子,一百人中还有一两个,但又都是读书而急于求事功的一些人,希望速成而得名于世,叫他学五经可不愿学,叫他读陈白沙、王阳明的语录,却很高兴,因为袭取这些东西是很容易的。其中有些小有才华的人,颇喜欢做诗,而现在的那些诗,不用学也可以做得出来。我跑遍天下所见到的诗集和语录的刻本,堆几积案地到处皆是,简直是一片震耳的噪音,而问他们《周南》、《召南》、《雅》、《颂》的精义,却是说不出来的。在这样的时代而想贯彻我的主张,有谁肯听从呢?“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倘若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那便是歪曲真理来追随别人,那我也没有心情花这么多的闲工夫。不过学术之在天下,一定会有机会发扬,而古代君子教诲人要学习私心所仰慕的贤者,哪怕彼此相距已有百世之久也好像是同在一室似的。我所著的《日知录》三十多卷,生平的思想和学业都在这书里,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消毁,而一旦有振作世道的人物出现,得以从我的书里择取一点东西,这也就可以了我一点微小的心愿了。
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各有其时代的必然,倘若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求虚名,那就没有不可以自我勖勉的。鄙陋如我固执地持以不同于当今的先生们的就是上述的原因。高明的您有什么见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