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素问·上古天真论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素问·金匮真言论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素问·阴阳离合论
- 素问·阴阳别论
- 素问·灵兰秘典论
- 素问·六节藏象论
- 素问·五藏生成
- 素问·五藏别论
- 素问·异法方宜论
- 素问·移精变气论
- 素问·汤液醪醴论
- 素问·玉版论要
- 素问·诊要经终论
- 素问·脉要精微论
- 素问·平人气象论
- 素问·玉机真藏论
- 素问·三部九候论
- 素问·经脉别论
- 素问·藏气法时论
- 素问·宣明五气
- 素问·血气形志
- 素问·宝命全形论
- 素问·八正神明论
- 素问·离合真邪论
- 素问·通评虚实论
- 素问·太阴阳明论
- 素问·阳明脉解
- 素问·热论
- 素问·刺热
- 素问·评热病论
- 素问·逆调论
- 素问·疟论
- 素问·刺疟
- 素问·气厥论
- 素问·咳论
- 素问·举痛论
- 素问·腹中论
- 素问·刺腰痛
- 素问·风论
- 素问·痹论
- 素问·痿论
- 素问·厥论
- 素问·病能论
- 素问·奇病论
- 素问·大奇论
- 素问·脉解
- 素问·刺要论
- 素问·刺齐论
- 素问·刺禁论
- 素问·刺志论
- 素问·针解
- 素问·长刺节论
- 素问·皮部论
- 素问·经络论
- 素问·气穴论
- 素问·气府论
- 素问·骨空论
- 素问·水热穴论
- 素问·调经论
- 素问·缪刺论
-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 素问·标本病传论
- 素问·天元纪大论
- 素问·五运行大论
- 素问·六微旨大论
- 素问·气交变大论
- 素问·五常政大论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素问·刺法论
- 素问·本病论
- 素问·至真要大论
- 素问·著至教论
- 素问·示从容论
- 素问·疏五过论
- 素问·徵四失论
- 素问·阴阳类论
- 素问·方盛衰论
- 素问·解精微论
- 灵枢·九针十二原
- 灵枢·本输
- 灵枢·小针解
-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 灵枢·根结
- 灵枢·寿天刚柔
- 灵枢·官针
- 灵枢·本神
- 灵枢·终始
- 灵枢·经脉
- 灵枢·经别
- 灵枢·经水
- 灵枢·经筋
- 灵枢·骨度
- 灵枢·五十营
- 灵枢·营气
- 灵枢·脉度
- 灵枢·营卫生会
- 灵枢·四时气
- 灵枢·五邪
- 灵枢·寒热病
- 灵枢·癫狂
- 灵枢·热病
- 灵枢·厥病
- 灵枢·病本
- 灵枢·杂病
- 灵枢·周痹
- 灵枢·口问
- 灵枢·师传
- 灵枢·决气
- 灵枢·肠胃
- 灵枢·平人绝谷
- 灵枢·海论
- 灵枢·五乱
- 灵枢·胀论
- 灵枢·五癃津液别
- 灵枢·五阅五使
- 灵枢·逆顺肥瘦
- 灵枢·血络论
- 灵枢·阴阳清浊
- 灵枢·阴阳系日月
- 灵枢·病传
- 灵枢·淫邪发梦
-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 灵枢·外揣
- 灵枢·五变
- 灵枢·本藏
- 灵枢·禁服
- 灵枢·五色
- 灵枢·论勇
- 灵枢·背俞
- 灵枢·卫气
- 灵枢·论痛
- 灵枢·天年
- 灵枢·逆顺
- 灵枢·五味
- 灵枢·水胀
- 灵枢·贼风
- 灵枢·卫气失常
- 灵枢·玉版
- 灵枢·五禁
- 灵枢·动输
- 灵枢·五味论
-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 灵枢·五音五味
- 灵枢·百病始生
- 灵枢·行针
- 灵枢·上隔
- 灵枢·忧患无言
- 灵枢·寒热
- 灵枢·邪客
- 灵枢·通天
- 灵枢·官能
- 灵枢·论疾诊尺
- 灵枢·刺节真邪
- 灵枢·卫气行
- 灵枢·九宫八风
- 灵枢·九针论
- 灵枢·岁露论
- 灵枢·大惑论
- 灵枢·痈疽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
- 本章共 1.2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浓,小针能取之乎?
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
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
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岐伯曰:其在逆顺焉。
黄帝曰:愿闻逆顺。
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纳通假字)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
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
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
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
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