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素问·上古天真论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素问·金匮真言论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素问·阴阳离合论
- 素问·阴阳别论
- 素问·灵兰秘典论
- 素问·六节藏象论
- 素问·五藏生成
- 素问·五藏别论
- 素问·异法方宜论
- 素问·移精变气论
- 素问·汤液醪醴论
- 素问·玉版论要
- 素问·诊要经终论
- 素问·脉要精微论
- 素问·平人气象论
- 素问·玉机真藏论
- 素问·三部九候论
- 素问·经脉别论
- 素问·藏气法时论
- 素问·宣明五气
- 素问·血气形志
- 素问·宝命全形论
- 素问·八正神明论
- 素问·离合真邪论
- 素问·通评虚实论
- 素问·太阴阳明论
- 素问·阳明脉解
- 素问·热论
- 素问·刺热
- 素问·评热病论
- 素问·逆调论
- 素问·疟论
- 素问·刺疟
- 素问·气厥论
- 素问·咳论
- 素问·举痛论
- 素问·腹中论
- 素问·刺腰痛
- 素问·风论
- 素问·痹论
- 素问·痿论
- 素问·厥论
- 素问·病能论
- 素问·奇病论
- 素问·大奇论
- 素问·脉解
- 素问·刺要论
- 素问·刺齐论
- 素问·刺禁论
- 素问·刺志论
- 素问·针解
- 素问·长刺节论
- 素问·皮部论
- 素问·经络论
- 素问·气穴论
- 素问·气府论
- 素问·骨空论
- 素问·水热穴论
- 素问·调经论
- 素问·缪刺论
-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 素问·标本病传论
- 素问·天元纪大论
- 素问·五运行大论
- 素问·六微旨大论
- 素问·气交变大论
- 素问·五常政大论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素问·刺法论
- 素问·本病论
- 素问·至真要大论
- 素问·著至教论
- 素问·示从容论
- 素问·疏五过论
- 素问·徵四失论
- 素问·阴阳类论
- 素问·方盛衰论
- 素问·解精微论
- 灵枢·九针十二原
- 灵枢·本输
- 灵枢·小针解
-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 灵枢·根结
- 灵枢·寿天刚柔
- 灵枢·官针
- 灵枢·本神
- 灵枢·终始
- 灵枢·经脉
- 灵枢·经别
- 灵枢·经水
- 灵枢·经筋
- 灵枢·骨度
- 灵枢·五十营
- 灵枢·营气
- 灵枢·脉度
- 灵枢·营卫生会
- 灵枢·四时气
- 灵枢·五邪
- 灵枢·寒热病
- 灵枢·癫狂
- 灵枢·热病
- 灵枢·厥病
- 灵枢·病本
- 灵枢·杂病
- 灵枢·周痹
- 灵枢·口问
- 灵枢·师传
- 灵枢·决气
- 灵枢·肠胃
- 灵枢·平人绝谷
- 灵枢·海论
- 灵枢·五乱
- 灵枢·胀论
- 灵枢·五癃津液别
- 灵枢·五阅五使
- 灵枢·逆顺肥瘦
- 灵枢·血络论
- 灵枢·阴阳清浊
- 灵枢·阴阳系日月
- 灵枢·病传
- 灵枢·淫邪发梦
-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 灵枢·外揣
- 灵枢·五变
- 灵枢·本藏
- 灵枢·禁服
- 灵枢·五色
- 灵枢·论勇
- 灵枢·背俞
- 灵枢·卫气
- 灵枢·论痛
- 灵枢·天年
- 灵枢·逆顺
- 灵枢·五味
- 灵枢·水胀
- 灵枢·贼风
- 灵枢·卫气失常
- 灵枢·玉版
- 灵枢·五禁
- 灵枢·动输
- 灵枢·五味论
-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 灵枢·五音五味
- 灵枢·百病始生
- 灵枢·行针
- 灵枢·上隔
- 灵枢·忧患无言
- 灵枢·寒热
- 灵枢·邪客
- 灵枢·通天
- 灵枢·官能
- 灵枢·论疾诊尺
- 灵枢·刺节真邪
- 灵枢·卫气行
- 灵枢·九宫八风
- 灵枢·九针论
- 灵枢·岁露论
- 灵枢·大惑论
- 灵枢·痈疽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 本章共 963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别本作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黄帝曰:取之奈何?
伯高对曰:积于上(者),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黄帝曰:善。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
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
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筋有结),骨有属。
黄帝曰:愿闻其故。
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
黄帝曰:取之奈何?
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别本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别本作: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
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别本作下)为少,六岁已上(别本作下)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
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黄帝曰:别此奈何?
伯高曰:腘(别本作䐃)肉坚,皮满者,肥。腘(别本作䐃)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
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
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黄帝曰:众人奈何?
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