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素问·上古天真论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素问·金匮真言论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素问·阴阳离合论
- 素问·阴阳别论
- 素问·灵兰秘典论
- 素问·六节藏象论
- 素问·五藏生成
- 素问·五藏别论
- 素问·异法方宜论
- 素问·移精变气论
- 素问·汤液醪醴论
- 素问·玉版论要
- 素问·诊要经终论
- 素问·脉要精微论
- 素问·平人气象论
- 素问·玉机真藏论
- 素问·三部九候论
- 素问·经脉别论
- 素问·藏气法时论
- 素问·宣明五气
- 素问·血气形志
- 素问·宝命全形论
- 素问·八正神明论
- 素问·离合真邪论
- 素问·通评虚实论
- 素问·太阴阳明论
- 素问·阳明脉解
- 素问·热论
- 素问·刺热
- 素问·评热病论
- 素问·逆调论
- 素问·疟论
- 素问·刺疟
- 素问·气厥论
- 素问·咳论
- 素问·举痛论
- 素问·腹中论
- 素问·刺腰痛
- 素问·风论
- 素问·痹论
- 素问·痿论
- 素问·厥论
- 素问·病能论
- 素问·奇病论
- 素问·大奇论
- 素问·脉解
- 素问·刺要论
- 素问·刺齐论
- 素问·刺禁论
- 素问·刺志论
- 素问·针解
- 素问·长刺节论
- 素问·皮部论
- 素问·经络论
- 素问·气穴论
- 素问·气府论
- 素问·骨空论
- 素问·水热穴论
- 素问·调经论
- 素问·缪刺论
-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 素问·标本病传论
- 素问·天元纪大论
- 素问·五运行大论
- 素问·六微旨大论
- 素问·气交变大论
- 素问·五常政大论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素问·刺法论
- 素问·本病论
- 素问·至真要大论
- 素问·著至教论
- 素问·示从容论
- 素问·疏五过论
- 素问·徵四失论
- 素问·阴阳类论
- 素问·方盛衰论
- 素问·解精微论
- 灵枢·九针十二原
- 灵枢·本输
- 灵枢·小针解
-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 灵枢·根结
- 灵枢·寿天刚柔
- 灵枢·官针
- 灵枢·本神
- 灵枢·终始
- 灵枢·经脉
- 灵枢·经别
- 灵枢·经水
- 灵枢·经筋
- 灵枢·骨度
- 灵枢·五十营
- 灵枢·营气
- 灵枢·脉度
- 灵枢·营卫生会
- 灵枢·四时气
- 灵枢·五邪
- 灵枢·寒热病
- 灵枢·癫狂
- 灵枢·热病
- 灵枢·厥病
- 灵枢·病本
- 灵枢·杂病
- 灵枢·周痹
- 灵枢·口问
- 灵枢·师传
- 灵枢·决气
- 灵枢·肠胃
- 灵枢·平人绝谷
- 灵枢·海论
- 灵枢·五乱
- 灵枢·胀论
- 灵枢·五癃津液别
- 灵枢·五阅五使
- 灵枢·逆顺肥瘦
- 灵枢·血络论
- 灵枢·阴阳清浊
- 灵枢·阴阳系日月
- 灵枢·病传
- 灵枢·淫邪发梦
-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 灵枢·外揣
- 灵枢·五变
- 灵枢·本藏
- 灵枢·禁服
- 灵枢·五色
- 灵枢·论勇
- 灵枢·背俞
- 灵枢·卫气
- 灵枢·论痛
- 灵枢·天年
- 灵枢·逆顺
- 灵枢·五味
- 灵枢·水胀
- 灵枢·贼风
- 灵枢·卫气失常
- 灵枢·玉版
- 灵枢·五禁
- 灵枢·动输
- 灵枢·五味论
-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 灵枢·五音五味
- 灵枢·百病始生
- 灵枢·行针
- 灵枢·上隔
- 灵枢·忧患无言
- 灵枢·寒热
- 灵枢·邪客
- 灵枢·通天
- 灵枢·官能
- 灵枢·论疾诊尺
- 灵枢·刺节真邪
- 灵枢·卫气行
- 灵枢·九宫八风
- 灵枢·九针论
- 灵枢·岁露论
- 灵枢·大惑论
- 灵枢·痈疽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
- 本章共 928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别本作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水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
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别本作拔)针,日再可也。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岐伯曰: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岐伯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臓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黄帝曰:何以明之?
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仍可明逆顺之行也。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