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回 苏妲己驿堂被魅 云中子进斩妖剑
- 第二回 西伯入商得雷震 西伯陷囚羑里城
- 第三回 纣王作酒池肉林 西伯脱囚归歧周
- 第四回 西伯建台凿池沼 子牙避纣隐磻溪
- 第五回 子牙代武吉掩灾 西伯侯初聘姜尚
- 第六回 西伯再访姜子牙 子牙收服崇侯虎
- 第七回 周武王议伐商辛 姜子牙檄降殷郊
- 第八回 姜子牙收服洛阳 孟津河白鱼入舟
- 第九回 太公遗计收五将 纣王拜将征西歧
- 第十回 太公兴周灭商纣 武王分土封诸侯
- 第十一回 周公秉政诛管蔡 成王感变启金滕
- 第十二回 周公定鼎于郏鄏 召公奭宣布王化
- 第十三回 南民不忍伐甘棠 楚子胶舟溺昭王
- 第十四回 穆王西游昆仑山 楚人大战麒麟谷
- 第十五回 周穆王赵城托孤 密康公因色亡国
- 第十六回 嬴非子牧马受封 十丈台李巫监谤
- 第十七回 尹吉甫大征俨狁 姜皇后脱簪谏王
- 第十八回 卢妃怀孕十八年 幽王举火戏诸侯
- 第十九回 郑桓公骊山救驾 周平王弃镐东迁
- 第二十回 颖考叔舍羹悟主 州吁恃宠弑桓公
- 第二十一回 卫石碏仗义杀子 陈穆公以婚救卫
- 第二十二回 郑庄公祖宫演武 周郑于繻葛大战
- 第二十三回 郑太子救齐辞偶 郑祭仲杀婿逐君
- 第二十四回 鲁桓公入齐遭弑 齐襄公出狩遇怪
- 第二十五回 齐召忽从主死节 管夷吾条陈伯策
- 第二十六回 楚王僭号征郧绞 楚屈瑕鄢水大败
- 第二十七回 息伯瑗请楚伐蔡 楚王仗威掳息妫
- 第二十八回 斗伯比假道灭邓 齐桓公北杏定伯
- 第二十九回 宋桓公背盟逃归 齐宁戚牧牛遇贵
- 第三十回 宁戚舌动宋桓公 郑厉公倚齐复位
- 第三十一回 郑厉公南郊救驾 卫懿公好鹤亡国
- 第三十二回 管仲天柱峰灭戎 齐桓公德存邢卫
- 第三十三回 管仲气死斗伯比 夷吾召陵服强楚
- 第三十四回 鲁妇秉义全社稷 齐桓义辅周太子
- 第三十五回 桓公葵丘大会盟 桓公阳谷寄太子
- 第三十六回 冯长公验仲生死 晋献公宠妾逐子
- 第三十七回 晋荀息假途灭虢 秦穆公羊赎百里
- 第三十八回 骊姬设计陷申生 十英辅重耳逃归
- 第三十九回 晋里克谋弑二主 秦穆公救晋饥民
- 第四十回 公孙支独战六将 韩原山秦擒晋公
- 第四十一回 晋重耳周流列国 五公子争雄乱齐
- 第四十二回 宋襄公鹿上图霸 宋楚军泓水大战
- 第四十三回 晋子圉逃归嗣位 赵衰狐偃夺重耳
- 第四十四回 重耳寓秦受怀嬴 重耳夏国杀怀公
- 第四十五回 介子推辞禄自焚 闹洛阳晋兵救驾
- 第四十六回 晋郤谷被荐操军 晋郤谷火攻蓸河
- 第四十七回 文公义报僖负羁 晋先轸一气子玉
- 第四十八回 晋先轸二气子玉 晋楚城濮大会战
- 第四十九回 晋先轸三气子玉 郤谷遗计斩之侨
- 第五十回 晋文践土大会盟 蹇叔遗船救孟明
- 第五十一回 秦孟明崤山大败 晋先轸狄阵困死
- 第五十二回 孟明焚舟誓伐晋 秦穆公大霸西方
- 第五十三回 秦穆公用人从葬 秦晋军令狐大战
- 第五十四回 晋士会自秦逃归 楚庄王纳言定霸
- 第五十五回 晋灵公怒遇赵盾 晋楚军黄河大战
- 第五十六回 晋解扬出使不屈 养由基百步穿杨
- 第五十七回 斗越椒谋反被诛 晋程婴功成自刎
- 第五十八回 晋郤克兜肠大战 晋士匄青年进计
- 第五十九回 楚共王鄢陵大败 由基陷于万伏弩
- 第六十回 晋栾书争功弑主 晋魏绛单骑和戎
- 第六十一回 师旷辨乐知兴亡 齐庄公奸淫召祸
- 第六十二回 楚灵王大会诸侯 秦哀公设会图伯
- 第六十三回 玄象岗卞庄打虎 柳盗跖辱叱秋胡
- 第六十四回 临潼伍员争明辅 子胥威震临潼会
- 第六十五回 晏平仲舌辩群楚 鲁秋胡捐金戏妻
- 第六十六回 楚灵王冒雪游猎 申家底灵王自缢
- 第六十七回 费无极谗隐平王 楚平王废妻逐子
- 第六十八回 平王信谗灭伍氏 米建奔郑遭诛灭
- 第六十九回 伍子胥投陈辞婚 子胥脱难过昭关
- 第七十回 丘亮泛舟救子胥 浣纱女抱石投江
- 第七十一回 子胥吹篪引王僚 姬光请专诸行刺
- 第七十二回 三公子出兵伐楚 太湖亭专诸行刺
- 第七十三回 囊瓦族灭费无忌 要离辱死焦休忻
- 第七十四回 要离行诈刺庆忌 孙武吴宫操女兵
- 第七十五回 孙武子发兵伐楚 代楚国孙武会兵
- 第七十六回 吴楚军汉江大战 吴王五战拔荆州
- 第七十七回 楚昭王奔郧入随 子胥鞭挞平王尸
- 第七十八回 申包胃号哭求救 伍子胥和楚班师
- 第七十九回 伍子胥酬恩报德 孔仲尼相鲁服齐
- 第八十回 吴越槜李大交锋 孔仲尼周游列国
- 第八十一回 吴夫差分道伐越 勾践败栖会稽山
- 第八十二回 越勾践入吴待罪 三年受辱屈居吴
- 第八十三回 吴王西子游八景 楚王礼聘孔仲尼
- 第八十四回 孔仲尼遭厄陈蔡 贤子贡说吴救鲁
- 第八十五回 伍子胥抉目待齐 吴鲁吴艾陵大战
- 第八十六回 孔子获麟作春秋 晋三卿政乱同列
- 第八十七回 勾践三年灭吴国 范蠡扁舟归五湖
- 第八十八回 晋智伯求地谋反 灌晋阳智信决水
- 第八十九回 豫让漆身刺无恤 吴起杀妻为求将
- 第九十回 周王初封韩赵魏 赵魏争夺中山地
- 第九十一回 吴起弃魏死于楚 齐威王正国朝周
- 第九十二回 魏征庞涓下云梦 公孙鞅徙木立信
- 第九十三回 齐田忌大败投赵 王敖破牌荐孙膑
- 第九十四回 孙膑下山服袁达 庞涓谋刖孙膑足
- 第九十五回 孙膑被刖诈疯魔 茶车窍孙膑归齐
- 第九十六回 庞涓巫魅陷孙膑 孙膑救韩掳魏申
- 第九十七回 孙庞排阵赌刘魏 马陵万弩射庞涓
- 第九十八回 丑女献策为皇后 卫鞅掳魏建奇功
- 第九十九回 商鞅四马分尸死 苏秦六国说合纵
- 第一○○回 六龙会苏秦挂印 张仪计秦说六国
- 第一○一回 张仪说话俟事秦 孟尝君养士出关
- 第一○二回 子哙传位于子之 孙膑隐迹埋姓名
- 第一○三回 燕昭王伐齐报仇 齐泯王逃奔即墨
- 第一○四回 蔺相如完璧归赵 齐田单火牛复齐
- 第一○五回 范睢脱厕西入秦 不韦西游说立嗣
- 第一○六回 不韦计取朱姬女 朱氏生政于邯郸
- 第一○七回 秦王代周统天下 田单兴兵复聊城
- 第一○八回 庄襄王发兵征赵 平原君合纵干楚
- 第一○九回 信陵君盗符救赵 秦蒙骜兴兵伐魏
- 第一一○回 赵王兴兵取燕邑 春申君合纵伐秦
- 第一一一回 朱后淫宠于嫪毒 秦王计并吞六国
- 第一一二回 秦王复仇伐赵国 荆轲西行刺秦王
- 第一一三回 秦王命蒙骜伐燕 魏王诈降劫秦寨
- 第一一四回 李信以众征楚国 王贲诈巡抚燕地
『春秋列国志传』第一○○回 六龙会苏秦挂印 张仪计秦说六国
- 本章共 4.4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苏秦以五国所许合纵之事告赵侯,赵侯大喜!即修文书曰:小镇赵言顿首书上大国诸侯指挥下,伏自周纲既解,五霸迭兴,故虽以攻战吞并为功,然亦以扶倾济弱为名,夫何桓文去远,世降风漓。当今诸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吾每痛恨,不能拯民于水火之中,而措天下如太山之安。往者秦用商鞅富国强兵,出令函谷恐吓诸侯,列国争先割地,以求自安。吾窃料虎狼之秦,贪得无厌,一旦吞食山东,仰吞周室。诸侯地削兵微,必然束手受其鞭策,此吾又为列国而痛惜也。今有洛阳苏季子以合纵之策,献与寡人,寡人反复以玩其言,甚为得计,故不自揣,敬于洹水之上,设六龙之会,敢屈圣驾,面期交质,定立摈秦之策,以就纵亲之谋。庶几列国宗庙可保万全,伏乞至期不爽,足慰愚衷。时周王显王三十五年冬十月,赵言再拜书。
遣使遍告列国,约在十月朔旦取齐,即率群臣先至洹水,筑坛以待诸侯。不数日,齐宣王、楚威王、燕文侯、魏惠王、韩惠王各带文武,陆续而至。赵侯延入,相见,各登盟坛,序爵而坐。苏秦历阶而上,启告诸侯曰:“公等皆周室诸侯,山东大国,各负强地雄兵,互相驰誉,秦固周室牧马贼,夫挟虎狼之威,据西京之险,蚕食列国,公等能以北面之礼,长事秦乎?”诸侯皆曰:“不愿事秦,愿奉先生明教!”秦曰:“合纵摈秦之策,往者悉陈于诸公矣!今日但当刑白马,歃誓血,立定盟书,自今以后,列国纵亲,结为兄弟,以赵为主,务期患难相恤,车驾相通,秦攻其国,近者出兵助战,远者发兵助威,或绝秦之粮道,或截秦之救护,如有背盟故违者,许五国共征之。”六国皆起曰:“谨奉教!”苏秦遂捧盘请六王歃血定盟,六国各收一扎,然后就宴。赵王告诸侯曰:“苏秦以大策奠安六国,直封高爵,俾其往来六国,固结合纵,方昭孤等殊宠!”五王皆曰:“赵侯之言是也!”于是,诸侯合封苏泰为纵约长,掌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官民,又各赐黄金百镒,良马十乘,许其衣锦还乡,然后游说六国。苏秦谢恩,诸侯宴罢,各归本国。后人有诗云:三寸舌能安六国,一篇词可摈孤秦,丈夫得志还闾里,金璧辉煌耀故亲。
苏秦承六国封赐,旗旄千百,车骑驰道,辎重仪仗,拟同王者,沿路官员,望风迎拜。将至洛阳,周显王闻知,叹曰:“苏秦能安六国,以摈强秦,周家之幸也!”亦遣使资金帛,迎接于郊。苏秦西向谢恩,即具表遗使,入谢天子。车马遂望仁和里而进,父母长亭设宴,远迎三十里,妻嫂俯伏,拜迎于道旁。苏秦曰:“嫂何前倨后恭乎?”嫂曰:“见季子位高多金耳!”苏秦叹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妻嫂畏惧,何况外人乎?”遂步引父母之车而归。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秦昔去燕,借人百钱为路费,今日赏以百金,命仆递偿。赵侯命使臣赍诏到洛阳,苏泰命安排香案,迎接诏书。
使臣诏曰:尝谓臣子立辅世之功,国家有赏爵之典,此古今之常礼,天下之遍义也。迩者秦王不轨,有吞六国之心,丞相多谋,行纵合群雄之计。战胜群首,大有奇功,无可奖劝,以勉将来。
今加封丞相苏秦为武安君,其父封为光禄大夫,其母封为大夫人,其妻周氏封为贤德夫人,兄弟叔伯各给冠带荣身。武安君速宜就职,未可羁迟,叩头谢恩。时周显王三十七年某日。
秦接罢诏书,即日拜辞父母曰:“今秦蒙赵三封赐一家官爵,恩荣甚大,本欲尽孝,以乐天年,奈秦王事靡盬,不遑宁处,大丈夫既已得志,忠孝不能两全,赖有仲子在堂奉养,方得放心,吾当赴赵谢恩,以尽臣子之心!”父母曰:“此言是也!汝可速行,勿得迟延。”于是,苏泰即命从者,推轮送车,望官道进发。
行不数日,至赵国,入见赵王。赵王曰:“卿今远来,有劳跋涉,昔寡人封子以武安君职,足以显卿之功威否?”苏泰对曰:“小臣才浅名微,何足以当此职?而大王与臣显者,欲以示怕它国,以为国家计耳!”赵王闻语大悦!曰:“卿深知寡人之愿也!”即赐金花御酒,苏泰顿首谢恩。时,周显王三十八年秋九月。
近臣奏曰:“祸事已至!”赵王问曰:“何事?”近臣又奏曰:“今有远报称言,魏、齐二国,受秦反间之计,负却前盟,合兵四十余万,屯于夹谷山口。”赵王听了大惊,汗流沾背,随即召苏秦上殿而让之曰:“昔者合纵结好,以摈孤秦者,起自寡人也!燕王先许通好立盟者,诚子之功也!是以诸王共立子为谋主,得以游说六国,使诸侯按甲休兵,勿得侵伐!今乃魏、齐命兵构怨,谋反寡人,卿今远来,必然预知其事,何计可以待之?”苏泰一闻王言,满面羞惭,乃佯对曰:“此乃疥癣之疾,大王何足挂虑,臣昔通好于燕,燕王固知强秦难与争锋,仍令臣说于齐、楚之间。今则二国妄自称大,不尊约束,辄乃行兵犯界,臣想燕亦预知其谋,先有败盟之意,欲伯诸侯,自料一时未能成事,故阴使二国动兵,就于其中取事,实乃狐假虎威也!可令小卒探其虚实,臣再出使于燕,牵率韩、楚、赵、燕之兵,先攻齐魏,后逐孤秦,以四国服二国,谁敢不从?齐魏之辈,何能为用哉?”王曰:“善!然则将何策以挡之?”秦曰:“臣自无功以报大王,请勿疑。”
苏秦退居于本府,即遣人致书,探问消息,月余之间报捷,知齐、魏此兵,非有它意,正是疑兵示强于秦而已。又数日,燕国报言,既已立盟,别无异意。苏秦见二次俱备无事,便欲命燕报齐,脱为归计。
话说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受学于水帘洞鬼谷先生门下,苏秦自以为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于诸侯,尝从楚相游,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疑张仪,曰:“仪贫无行,此必欲盗吾之璧。”其执张仪,笞掠一百。仪虽至不服,楚相又与之饮,仪罢归家,谓妻曰:“予读书万卷,意欲游说诸侯,安知今日受此之辱?”复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存否?”其妻笑而答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苏泰已说赵玉,而得相约纵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妻乃使人微激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交,今苏秦力相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张仪乃求谒于苏泰。
苏秦正在府中沉吟,忽报:“有故人张仪,自魏而来求谒!”苏秦闻之,大惊曰:“张仪与我同师异业,才高于我十倍,吾以合纵,仪以连横,每以相反,此人见用于时,必破我合纵之盟,实乃心腹之大患也!拒之则不义,纳之则损我名誉。”
事在两难,犹豫不决,乃从而叹曰:“我蒙肃侯赐我武安君,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岂惧一张仪哉?临期应变,自有奇计。”乃诫门下人,不为通报,又使仪不见者数日。仪知苏泰之计,遂赂数钱,门下始为通报,引见苏秦。苏秦降阶而接,喜曰:“数年阔别,渴慕殊深,千里下顾,神交气合,可惊可喜!敢问吾弟,何故一寒如此?”仪曰:“自兄分散,遇事多艰,家业凋零,欲从事于诸侯,恨无人以荐用,回思故旧,料不我忘,故不远千里而相投,冀图升斗而见用,幸惟不拒,感德不忘!”苏泰见仪屈身狼狈,令其坐于堂下,赐以仆妾之食,因数让之曰:“以子之才能,乃自令困辱于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不足收也!”张仪只得含羞谢辞而去,止宿于店。
店主林公曰:“君何人也?”仪曰:“吾魏张仪也!曾与苏泰同师,胸有韬略,奈时乖蹇。今闻苏君身处高贵,特来相谒,欲其念旧荐用,不料反见怒辱,正无去路。”林公曰:“良禽择木,贤臣择主,战国之时,轻文重武,苏君专事游说,合纵六国,身荣名显,目今能弱赵者独秦也!子今意气扬扬,怀才抱德,若以连横之策而入秦,则必见用于秦,酬冤报德在此一举,何愁苏君之辱怒哉?”张仪顿首谢曰:“非公之语,则吾几失计也!”遂辞林公入秦。潜渊先生读史诗赞曰:谁道张仪不足为,时乖未遂岂男儿,它年恢复中原后,着绩凌烟更有谁?
却说张仪得见秦惠王。惠王下降阶而迎曰:“久仰先生高名,无由以会,今幸得光临,大教秦国,实为万幸!”仪对曰:“臣智术短浅,非敢当此,但欲大王申大义于天下!”惠三曰:“周室倾颓,王朝解纽,自战国以来,豪杰并起,寡人计欲恢复中原,争奈未得其人。苏秦小辈,乃游说六国,合纵诸侯,以摈强秦,先生有何妙策,与孤筹之?”仪曰:“大王有四塞之固,国富民殷,诚乃天府之国也!若信义着于四海,揽召英雄,保其险阻,赂以千金,反间败其盟约,候其有变,则命一上将,从而征伐,先以攻韩,次以挟梁,百姓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韩梁一为秦有,六国随即旋踵。诚如是,则伯业可成,天下亦能一统矣!”惠王拱手而谢之曰:“先生之言,如雷灌耳,使寡人拨云见天!”即封仪为客卿,与其谋谟帷幄,终日议论天下之事。另拨一府与仪居住,待之甚厚。
时,苏泰在赵,自以天下无敌,偶值齐、魏屯兵谷口,谋伐赵,始知张仪入秦,行千金反间之计,又被肃侯之让,大有惭色,乃诈言父死奔丧,脱身去赵。于是,纵约渐解,及赵使至秦,张仪闻而大喜曰:“苏泰去位,吾无忧矣!”张仪既得志于秦,自思:“一饭之德必酬,眼睚眦之怨必报,未遇之时,曾被楚相以盗璧之由,笞辱一百,此耻如何可雪?”乃对惠王曰:“臣初到秦,未有寸功,不敢变动,三军暂停数月,先作文檄,遣使入于楚国,以威武唬其来降,然后命兵攻韩伐魏,此以饵钓鱼之计,乞王圣鉴!”惠王曰:“此孤之愿也!”仪遂檄文,命使递至楚国。楚相召入,拆其书读之曰:尝谓贤者之有益于人之国也,烨然为邦家之光,昭然为太平之象,观国家之盛衰,每于贤才之有无验之,而善类之福,亦且随矣。嗟夫!忆昔当年从饮,岂知肉眼无瞳,不识亲贤,乃楚相兽心人面,反遭笞挞,是张仪运蹇时乖。目今秦王亲贤远奸,宽仁纳诛,岂如楚相奸雄无义,心自狐疑,当日疑偷亡璧之珍,今日要坚守城池之地,不日发兵临楚界,须要瓦解冰消。今奉尺书,早达楚相,否则倒戈拜降,枭首谢罪,上全楚地,以免生民之涂炭。文檄到日,乞照不宣。周赧王三年秋九月某日,征楚中军大谋主张仪书。
楚相看檄大惊曰:“吾楚苦也!”不觉倒地气绝身亡。
使者归报张仪,仪知楚相自死。次日入朝见秦王,奏曰:“臣今愿往六国游说诸侯,以败纵约之盟,使六国各归于秦必矣!若无此能,则斩臣之首级!”秦王见之大喜!曰:“孤平生之愿遂矣!”命光禄官赐御酒,金花车马,亲送出城。月轩先生读史诗云:遭辱邻邦怨未休,誓将游说显诸侯,相秦空有连横计,只为身谋不为周。
时周赧王四年春三月。张仪引数千从人,高车驷马,行至楚国。楚王召入,叙君臣礼毕,赐绣墩与坐。王曰:“客卿至此,必有益于楚耶!”仪曰;“非也!欲辨纵的之盟而已。”
王曰:“请闻其说。”仪曰;“自三皇五帝,开天立极以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且你说远者,昔武王以子牙为师起义兵,成八百年之基业,始以同姓继以同功俱得受封,各侯一国传至于今,不幸好雄并起,宇宙瓜分,强以胜弱,大以吞小。今六国,不顾秦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为先,而听苏泰合纵,共欲摈秦,无异于驱羊群而攻猛兽,则不敢与共敌,其理明矣!臣特为王思之,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有燃眉之急。然,秦以为言者,独以楚耳!大王若闭关而绝齐,不与盟约,请献商于之地,!”阔六百余里,望乞大王圣鉴!”王曰:“善哉言乎!金石之论也!寡人许以事秦为上,烦先生善为致词,以达秦王。”仪即拜辞而去,王赐以金帛车马,命使送出楚地。
张仪喜不自胜!徘徊顾盼,遂令车马依次而行,不数日已至韩国,遣人进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