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回 苏妲己驿堂被魅 云中子进斩妖剑
- 第二回 西伯入商得雷震 西伯陷囚羑里城
- 第三回 纣王作酒池肉林 西伯脱囚归歧周
- 第四回 西伯建台凿池沼 子牙避纣隐磻溪
- 第五回 子牙代武吉掩灾 西伯侯初聘姜尚
- 第六回 西伯再访姜子牙 子牙收服崇侯虎
- 第七回 周武王议伐商辛 姜子牙檄降殷郊
- 第八回 姜子牙收服洛阳 孟津河白鱼入舟
- 第九回 太公遗计收五将 纣王拜将征西歧
- 第十回 太公兴周灭商纣 武王分土封诸侯
- 第十一回 周公秉政诛管蔡 成王感变启金滕
- 第十二回 周公定鼎于郏鄏 召公奭宣布王化
- 第十三回 南民不忍伐甘棠 楚子胶舟溺昭王
- 第十四回 穆王西游昆仑山 楚人大战麒麟谷
- 第十五回 周穆王赵城托孤 密康公因色亡国
- 第十六回 嬴非子牧马受封 十丈台李巫监谤
- 第十七回 尹吉甫大征俨狁 姜皇后脱簪谏王
- 第十八回 卢妃怀孕十八年 幽王举火戏诸侯
- 第十九回 郑桓公骊山救驾 周平王弃镐东迁
- 第二十回 颖考叔舍羹悟主 州吁恃宠弑桓公
- 第二十一回 卫石碏仗义杀子 陈穆公以婚救卫
- 第二十二回 郑庄公祖宫演武 周郑于繻葛大战
- 第二十三回 郑太子救齐辞偶 郑祭仲杀婿逐君
- 第二十四回 鲁桓公入齐遭弑 齐襄公出狩遇怪
- 第二十五回 齐召忽从主死节 管夷吾条陈伯策
- 第二十六回 楚王僭号征郧绞 楚屈瑕鄢水大败
- 第二十七回 息伯瑗请楚伐蔡 楚王仗威掳息妫
- 第二十八回 斗伯比假道灭邓 齐桓公北杏定伯
- 第二十九回 宋桓公背盟逃归 齐宁戚牧牛遇贵
- 第三十回 宁戚舌动宋桓公 郑厉公倚齐复位
- 第三十一回 郑厉公南郊救驾 卫懿公好鹤亡国
- 第三十二回 管仲天柱峰灭戎 齐桓公德存邢卫
- 第三十三回 管仲气死斗伯比 夷吾召陵服强楚
- 第三十四回 鲁妇秉义全社稷 齐桓义辅周太子
- 第三十五回 桓公葵丘大会盟 桓公阳谷寄太子
- 第三十六回 冯长公验仲生死 晋献公宠妾逐子
- 第三十七回 晋荀息假途灭虢 秦穆公羊赎百里
- 第三十八回 骊姬设计陷申生 十英辅重耳逃归
- 第三十九回 晋里克谋弑二主 秦穆公救晋饥民
- 第四十回 公孙支独战六将 韩原山秦擒晋公
- 第四十一回 晋重耳周流列国 五公子争雄乱齐
- 第四十二回 宋襄公鹿上图霸 宋楚军泓水大战
- 第四十三回 晋子圉逃归嗣位 赵衰狐偃夺重耳
- 第四十四回 重耳寓秦受怀嬴 重耳夏国杀怀公
- 第四十五回 介子推辞禄自焚 闹洛阳晋兵救驾
- 第四十六回 晋郤谷被荐操军 晋郤谷火攻蓸河
- 第四十七回 文公义报僖负羁 晋先轸一气子玉
- 第四十八回 晋先轸二气子玉 晋楚城濮大会战
- 第四十九回 晋先轸三气子玉 郤谷遗计斩之侨
- 第五十回 晋文践土大会盟 蹇叔遗船救孟明
- 第五十一回 秦孟明崤山大败 晋先轸狄阵困死
- 第五十二回 孟明焚舟誓伐晋 秦穆公大霸西方
- 第五十三回 秦穆公用人从葬 秦晋军令狐大战
- 第五十四回 晋士会自秦逃归 楚庄王纳言定霸
- 第五十五回 晋灵公怒遇赵盾 晋楚军黄河大战
- 第五十六回 晋解扬出使不屈 养由基百步穿杨
- 第五十七回 斗越椒谋反被诛 晋程婴功成自刎
- 第五十八回 晋郤克兜肠大战 晋士匄青年进计
- 第五十九回 楚共王鄢陵大败 由基陷于万伏弩
- 第六十回 晋栾书争功弑主 晋魏绛单骑和戎
- 第六十一回 师旷辨乐知兴亡 齐庄公奸淫召祸
- 第六十二回 楚灵王大会诸侯 秦哀公设会图伯
- 第六十三回 玄象岗卞庄打虎 柳盗跖辱叱秋胡
- 第六十四回 临潼伍员争明辅 子胥威震临潼会
- 第六十五回 晏平仲舌辩群楚 鲁秋胡捐金戏妻
- 第六十六回 楚灵王冒雪游猎 申家底灵王自缢
- 第六十七回 费无极谗隐平王 楚平王废妻逐子
- 第六十八回 平王信谗灭伍氏 米建奔郑遭诛灭
- 第六十九回 伍子胥投陈辞婚 子胥脱难过昭关
- 第七十回 丘亮泛舟救子胥 浣纱女抱石投江
- 第七十一回 子胥吹篪引王僚 姬光请专诸行刺
- 第七十二回 三公子出兵伐楚 太湖亭专诸行刺
- 第七十三回 囊瓦族灭费无忌 要离辱死焦休忻
- 第七十四回 要离行诈刺庆忌 孙武吴宫操女兵
- 第七十五回 孙武子发兵伐楚 代楚国孙武会兵
- 第七十六回 吴楚军汉江大战 吴王五战拔荆州
- 第七十七回 楚昭王奔郧入随 子胥鞭挞平王尸
- 第七十八回 申包胃号哭求救 伍子胥和楚班师
- 第七十九回 伍子胥酬恩报德 孔仲尼相鲁服齐
- 第八十回 吴越槜李大交锋 孔仲尼周游列国
- 第八十一回 吴夫差分道伐越 勾践败栖会稽山
- 第八十二回 越勾践入吴待罪 三年受辱屈居吴
- 第八十三回 吴王西子游八景 楚王礼聘孔仲尼
- 第八十四回 孔仲尼遭厄陈蔡 贤子贡说吴救鲁
- 第八十五回 伍子胥抉目待齐 吴鲁吴艾陵大战
- 第八十六回 孔子获麟作春秋 晋三卿政乱同列
- 第八十七回 勾践三年灭吴国 范蠡扁舟归五湖
- 第八十八回 晋智伯求地谋反 灌晋阳智信决水
- 第八十九回 豫让漆身刺无恤 吴起杀妻为求将
- 第九十回 周王初封韩赵魏 赵魏争夺中山地
- 第九十一回 吴起弃魏死于楚 齐威王正国朝周
- 第九十二回 魏征庞涓下云梦 公孙鞅徙木立信
- 第九十三回 齐田忌大败投赵 王敖破牌荐孙膑
- 第九十四回 孙膑下山服袁达 庞涓谋刖孙膑足
- 第九十五回 孙膑被刖诈疯魔 茶车窍孙膑归齐
- 第九十六回 庞涓巫魅陷孙膑 孙膑救韩掳魏申
- 第九十七回 孙庞排阵赌刘魏 马陵万弩射庞涓
- 第九十八回 丑女献策为皇后 卫鞅掳魏建奇功
- 第九十九回 商鞅四马分尸死 苏秦六国说合纵
- 第一○○回 六龙会苏秦挂印 张仪计秦说六国
- 第一○一回 张仪说话俟事秦 孟尝君养士出关
- 第一○二回 子哙传位于子之 孙膑隐迹埋姓名
- 第一○三回 燕昭王伐齐报仇 齐泯王逃奔即墨
- 第一○四回 蔺相如完璧归赵 齐田单火牛复齐
- 第一○五回 范睢脱厕西入秦 不韦西游说立嗣
- 第一○六回 不韦计取朱姬女 朱氏生政于邯郸
- 第一○七回 秦王代周统天下 田单兴兵复聊城
- 第一○八回 庄襄王发兵征赵 平原君合纵干楚
- 第一○九回 信陵君盗符救赵 秦蒙骜兴兵伐魏
- 第一一○回 赵王兴兵取燕邑 春申君合纵伐秦
- 第一一一回 朱后淫宠于嫪毒 秦王计并吞六国
- 第一一二回 秦王复仇伐赵国 荆轲西行刺秦王
- 第一一三回 秦王命蒙骜伐燕 魏王诈降劫秦寨
- 第一一四回 李信以众征楚国 王贲诈巡抚燕地
『春秋列国志传』第三十五回 桓公葵丘大会盟 桓公阳谷寄太子
- 本章共 3.8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襄王谓宰孔曰:“朕遭骨肉之乱,赖齐侯平戎定国,今日郊祀礼毕,合颁胙肉,以赐齐侯,彰其宠锡,以崇殊遇。”于是,即命宰孔,奉胙肉往齐,厚待遣归。却说管仲告桓公曰:“隰朋能定大位,主公宜会诸侯入贺,庶几不失盟主权柄。”
公曰:“宣在何处期会?”仲曰:“齐自北杏定伯以来,虽常盟会,皆列国兵车会议而已,今日乃匡合朝王之会,不比寻常,宜在葵丘大地,筑坛壝期会可也。”公曰:“仲父施行便是。”
管仲遂令东郭牙督五百壮兵往葵丘,择方员八百步之地,筑起一坛,高十余丈,布南北君臣之位,列上下三层之阵,布列整齐。桓公与众文武来至,传令在第一层坛设黄金御座,按人君南面之位。第二层坛左列与周同姓诸侯之位,右列与周异姓诸侯之位。第三层坛左序上卿管夷吾等文臣之位,右序大司马王子成等武臣之位。俱各衣冠济济,弁冕秩秩,引列国群臣立东西之楹,以置反坫,树左右之标,以悬钟鼓。又令二千二百五十名壮士,分为五队,各执青黄赤白黑旗,屯于五方,以按五行排布已完。列国诸侯皆至,桓公又令公子无亏序诸侯之位,诸侯推让升坛,各就本位,列国群臣,皆循齐臣之班。桓公起告诸侯曰:“今日天子初登大位,故寡人会公等入京朝贺,必在坛北面朝王,然后立盟。”诸侯皆拱手听命,桓公乃引列国君臣,望北而拜,山呼之声,远张数里。拜毕,各就本位。管仲历阶而上,告诸侯曰:“今日乃衣冠之会,不必杀牲歃血,但载书立誓,以定盟可也。”桓公即集笔立盟曰:“凡我同盟之人,协匡王室,言归于好。第一要诛不孝,无易太子,无以妾为妻。第二尊贤育才,以彰有德。第三敬老慈幼,勿忘宾旅。
第四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勿专杀大夫。第五无曲防,勿遏采,匆有封而不告。若犯以上五等,许列国共讨之。”
诸侯皆曰:“谨奉命!”
言未讫小卒报王使至,桓公降坛迎接。宰孔告曰:“天子初登宝位,皆赖盟主之德,今祭祀天地祖先,令孔奉胙来赐。”
桓公升坛望北谢恩。宰孔曰:“天子有言,盟主年老,加赐一等,使免谢拜!”桓公大惊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何敢不拜,以傲君臣之礼?”遂再拜稽首。诸侯皆曰:“今日方见君臣之礼也!”后人有诗云:
坛筑三层耸碧空,韶音金鼓振空中,衣冠焕焕昭文雅,剑戟森森建武功。
五义申盟金石固,片言载担地天同,寥寥四百春秋世,始见葵丘一会公。
潜渊读史诗云:
桓公仗义辅周王,纠合葵丘第一良,铁笔立盟申五命,锦书定誓正三纲。
天威咫尺宁矜傲,礼制尊卑敢崛强,从此君臣知降杀,夷吾抱负愈隆彰。
桓公兵车之会惟蔡丘第一,有四六之词一篇曰:五霸之业,桓文第一,纠合之功,葵丘为最。筑数丈之高坛,上簿膏霄,环几围之平地,四连绿野。金壁腾光,照耀九天日月;钟鼓节韵,震轰千里风雷。庭燎煌煌之昼,兽鼎喷嫋嫋之烟。幕张红罗,列旌旄以环卫,旗标黄纛,布戈戟以森严。
桓公严穆穆之容,群臣序彬彬之秩。有司戒期,羽书驰告,于是车马滚红尘,奉一命而四方辐辏。衣冠彰富贵,会五爵而列国骋驰,翰苑儒林,文臣序彬彬之貌。蜂重蚁聚,武将耀赫赫之威,俎豆献庭,骈圭交舄。是故相推相让,历阶级而登盟坛;恪敬恪守,慎威仪以升公座。周旋俯仰,撮让降升,观南面之尊,环北辰之拱。环佩铿锵之音,澈透九霄,山呼万岁之韵,振闻十里。踧躇其仪,抑首就位。于是,管仲定盟,诸侯歃血,申以王命之严,若谈河淡;永以载书之信,似轰雷霆。威著德辉,诸侯守超雄之大誓;目眩气夺,士卒骇拔俗之伟观。献酬未毕,天使来临,凤翅翔翔,望南坛而降诏。龙颜咫尺,觐北面而酬恩。三军鼓舞,贺龙虎之相逢;八音鼎沸,庆风云之遭际。玉帛交错,葵丘之会,亘五霸而无俦;威德兼著,桓公之业,历春秋而莫比。
又古风一篇:
春秋乱世无纲纪,群雄角力相吞噬,
卓彼齐桓异众谋,仗公秉义匡王室。
君不见,葵丘会。
衣冠文物两彬彬,赫然声振为第一。
巍巍坛壝值云空,煌煌金壁光侵日。
文臣下笔风甫惊,武将横戈鬼神泣。
成轰雷霆服百侯,德乘阳眷濡万里。
左班管鲍献谋谟,右班实关相羽翼。
羽书一出檄四方,膏车秣马相期至。
皇皇穆穆兢献酬,铿铿锵锵鸣圭壁。
五义方经笔下盟,诸侯遵守同金石。
丹凤御诏自西来,周王致胙彰殊锡。
天子曾劳免降阵,敢把龙颜违咫尺。
丈夫得志庆风云,意气轩昂谁可比。
又一绝句云:
春蒲葵丘目蒲天,诸侯金鼓兢喧阗,桓公申义同盟语,千古犹如振耳边。
及至葵丘之会,献酬已毕,桓公遂率诸侯朝周。襄王劳曰:“国家不幸,骨肉相残,赖卿辅弼。”桓公稽首曰:“皆陛下威福,臣何有焉!”王又问曰:“闻卿臣下有管夷吾者,兼修文武,朕愿见之!”桓公引管仲入朝,王劳曰:“翌翌齐国,勤劳王家,皆卿之力!赐汝上卿之职,出入仪制,俱降诸侯一等。”管仲再拜辞曰:“臣乃一贱有司,其匡合之功,皆臣主公威德,将佐膂力,臣何敢受此重赐?”王曰:“联以齐侯攘夷匡周,皆卿之力,故赐此制,今卿以德归主,功归同僚,其实君子不忘其大也!”遂赐齐侯彤弓一把,宝剑一口,白旌黄钺得专征伐,斩杀自由。赐管仲上卿之职兼赐出入仪制,降诸侯一等。其余列国诸侯,与齐之文武,各赐黄金十镒,彩帛十端,无得再辞。桓公引诸侯及文武谢恩。史官有诗赞云:管子春秋大霸臣,尊王攘狄有声名,当年金殿辞封语,千古令人诵德音。
宴罢,诸侯辞王,各回本国。管仲告桓公曰:“葵丘之会盟,誓以立太子为事,今吾国东宫未定,宜早建立,免致久后争位。”桓公曰:“孤之六子,惟昭举止端懿,他日堪登大位,孤欲立之,此事若何定处?”仲曰:“主公明见,正合仲意,二公子虽幼,其贤过于弟兄,宜立之,以主社稷。”公曰:“无亏居长,久后必起争端。”仲曰:“立嫡以贤,何争之有?”
公然之。次日设宴,以立东宫。
却说易牙有宠于卫姬,闻立东宫,牙入后宫贺卫姬。卫姬曰:“主公主意不定,焉知立谁?”牙曰:“立嫡以长,理之当然,何疑之有?”及降诏,乃立次子昭为太子。卫姬笑曰:“易牙信吾言否?”易牙大惊,曰:“主公何意如此,吾用一计,即反东宫之位与公子无亏。”卫姬曰:“富贵有命,何必争斗。”牙见卫姬不纳其计,出宫门遇无亏悻悻而入。易牙曰:“公子怒东宫事耶?”无亏曰:“父王无定,弃吾而立昭,此皆管仲之谋,先斩此匹夫,然后与昭定论!”牙曰:“公子若杀仲争位,是得罪于父也!臣有一计,使东宫之位,反掌而得。”公子无亏曰:“何计?”牙曰:“主公之意,摇曳不定,吾当以调味动之,必归其位。”
明日,桓公设宴,其时皆易牙所调,甘美过甚。公召牙问曰:“天下之味子能调和其美,但人肉吾未得尝。”牙曰:“此诚易事,臣请调之!”次日,即将其三岁之子杀而烹之,进于桓公食之而美,问曰:“此何肉也?”牙曰:“臣之长子肉也!”公惊曰:“卿何故杀子进吾?”牙曰:“主公昨言所欲,故烹进之。”公悔曰:“昨乃戏言,何故忍心?且尔子有几岁?”牙诈下泪曰:“臣子年已三岁。”公曰:“已长矣!”牙曰:“长则长矣!争奈主公所欲偏,故弃长而存幼也!”公愕然而退。
牙见公不听,枉杀其子,来见无亏。无亏大怒!便欲仗剑来斩管仲。易牙止之曰:“不可!管夷吾,国之大臣,且未闻有抗君父而能得其位者,今主上且年老,管仲亦老,不如姑俟数年,若主上与夷吾俱殁,则昭无所倚,此位还归公子。”无亏听易牙之言,罢其争斗。
且说桓公闻易牙之语,知无亏有谋位之意,以告管仲。管仲曰:“当今诸侯,宋公贤能,久后必能仗义主明,公宜修书,以太子之事托宋公,后虽有斗争,宋公必能定乱。”桓公然之,遂修书,令人告宋公。其书曰:近别王城,尝思丰采,兹因家事不宁,展转失措,惟明公能图之。尚以德义相顾,不吝一行,可卜吉旦,会猎于齐宋界上,敢以储事相寄。至则万希不爽,足见明公尚德重义之实。
宋公折书看罢大悦。
次日,即治驾与数十骑来至阳谷,桓公亦独与管仲、宁戚、太子昭数人而至,相见礼毕,桓公告宋公曰:“葵丘誓书,寡人滥主其约,今孤初立东宫,恐弟兄后有争斗,明公德高义重,故以此事相托,望明公调护,寡人虽死地下,亦无憾矣!”宋公曰:“国小德薄,不足以膺重寄,然承盟主之命,敢不敬奉!”桓公大悦,命宴宋公,酒至半酣,令太子起舞。自击节而歌曰:嗟彼鹄刍兮,未能离巢。将引其翱翔兮,群喙其毛。敬托秋风兮,俟羽振而扶其腾高。
宋公亦起而歌曰:卓彼高崩兮,凤刍其将。嗟我微风兮,焉搏其翔。待其羽翮成而冲天兮,必腾千仞而为祥。
宴罢,各辞归国。
后人有诗云:
管仲宏才有远见,先将国位属襄公,无亏纵有易牙计,争似昭如有翼龙。
桓公车驾回至近郊,见野人牧马,内有一匹老马,高一丈余,规模宏壮,且其鬣落蹄蹶,骨瘦如柴。公问从者曰:“此马似吾壮年所乘征伐之马,何以至此?”乃呼野人问之,野人战惊不敢诉告,公诘其故,野人曰:“此马乃明公壮年所用之马,号为白雪驹也!”公骇然曰:“何以老瘦如此?”野人曰:“昨岁有司,拣选良马以进,此马老不中用,故弃于野,小人收而养之。”公乃谓管仲曰:“吾南伐山戎,东征荆楚,横行天下,皆乘此马也!少壮既用其力,今老而委弃其身,岂仁人之心哉!”令左右取百金赏野人,赎其马归,令其有司善喂养之。后人有诗云:老马频嘶绿草茵,瘦身不复壮年形,桓公一见将金赎,高出当年霸者心。
又一首单道此马之诗云:
一匹神驹少壮时,身高力远甚希奇,毛披白雪明如练,蹄捷秋霜快似飞。
大吼一声雷震地,长驱千里电摇旗,横行四海无敌手,成就齐桓霸业基。
桓公归国,时东宫既定,四方略息。管仲既承襄王之赐,乃置三归反坫,以树塞门,饰篮簋,朱弓弦,出入仪制但降诸侯一等,宅后花坞筑插云台,终日游玩于其上。毕竟管仲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