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回 奸计图王侵宝位 忠言骂贼死金銮
- 第二回 仗剑金阶扶寇主 提兵入禁斩娇娥
- 第三回 假帝沽名图社稷 全忠硬节老风尘
- 第四回 乘威据贼侵英主 假制施仁敛小民
- 第五回 三谏不从应至败 千金和议可为痴
- 第六回 肆凶王莽人民怨 叛国苏成将卒惊
- 第七回 邓辰荐杰扶新主 光武求贤会故人
- 第八回 严光卦卜知真主 王莽科场选俊英
- 第九回 王莽选才嗔武丑 崔亭揭榜报苏献
- 第十回 苏献百端谗烈士 窦融屡奏拯明君
- 第十一回 古庙潜逢擎国柱 平坡暂别栋梁材
- 第十二回 别逢共诉情难已 配合应知分所为
- 第十三回 少翁预卜圣君临 访推命运何时泰
- 第十四回 故假威名即日兴 光武中兴恢汉业
- 第十五回 坚谭一战复刘基 聚兵白水屯营寨
- 第十六回 遇将长安脱困笼 势危马死罹兵困
- 第十七回 运泰牛生出敌围 歌声来已明君至
- 第十八回 话国才终义母亡 李君阵上擒王将
- 第十九回 韩宰城中却汉兵 无计脱奸全叔命
- 第二十回 施谋杀贼解君愁 新野两军开仆偃
- 第二十一回 棘阳二将显威名 岑彭设计偷营寨
- 第二十二回 邓禹图谋进棘阳 军排巨鹿战蛟龙
- 第二十三回 为国舍生全大义 兴邦求士复深仇
- 第二十四回 碎胆奸雄归马武 畏名贼子立刘玄
- 第二十五回 名臣重会图谋策 紫微跃奔求名将
- 第二十六回 列宿纷临助圣君 拖肠屡战心无惧
- 第二十七回 斩首堆横气愈雄 佞贼空谋囚汉将
- 第二十八回 英雄势逼反王 军争名夺利空呈表
- 第二十九回 创业兴王遍事贤 明贤一举妖人破
- 第三十回 勇将齐迎敌寇亡 敌破也知居士好
- 第三十一回 成功犹有故人思 智士宏谋终大器
- 第三十二回 小人狭隘岂成材 闻风竞献归仁里
- 第三十三回 雪耻争迎扫奸贼 操谋蔽主心过望
- 第三十四回 杖策追君意远图 愚拜王郎欺正叶
- 第三十五回 倾扶汉主灭奸邪 民感仁威归圣主
- 第三十六回 天怜弱寡返邪兵 王霸合兵援帝难
- 第三十七回 仲华爇火燎君裳 大启雄兵经日会
- 第三十八回 月明妖妇驾云来 奸计诬良诛佞贼
- 第三十九回 忠言服众邓英贤 平除贼诏萧王职
- 第四十回 荐举能封太守极 五夜禁寒扶帝王
- 第四十一回 赤眉郑北扶盆子 帝敕关西拜邓臣
- 第四十二回 王匡结贼侵更始 盆子哀臣避赤眉
- 第四十三回 未破赤眉重拜将 请兵伐暴拯时危
- 第四十四回 勒马讨凶安社稷 复攻反贼再兴师
- 第四十五回 马援说奸专智主 刘君遣将伐骁雄
- 第四十六回 大将平齐宾仰伏 元臣述疏论兴亡
- 第四十七回 忠臣一示难存体 贤士三征不屈名
- 第四十八回 为国运筹尝数让 拯危决策将俱降
- 第四十九回 贼思君义诚倾服 帝泣忠臣厚殓封
- 第五十回 冯异兵临天水破 岑彭师震蜀川惊
- 第五十一回 吴军克战平巴蜀 汉帝追勋擢庙廊
- 第五十二回 偃武修文图致治 核田诏尹民遭害
- 第五十三回 废郭封阴子受荣 伏波标柱子交趾
- 第五十四回 郡守陈章夺虏权 表请诏辞仁智见
- 第五十五回 告庙飨天明制度 图形画像着功多
- 第五十六回 贤臣避世劝耕织 烈女承恩继史书
- 第五十七回 邓骘托亲辞避辱 班昭诫女欲全伦
- 第五十八回 诩出朝歌民政治 阎临摄职国臣荒
- 第五十九回 强乘入朝辞懦主 埋轮当道劾奸臣
- 第六十回 埋金贵德倾京市 切齿忠言丧佞臣
- 第六十一回 忠言触佞含冤狱 德政清群致治平
- 第六十二回 贵盛一门贪愈恣 张奂风威寒虏胆
- 第六十三回 李膺严肃振朝纲 诬忠系党冤埋狱
『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第六十一回 忠言触佞含冤狱 德政清群致治平
- 本章共 2.1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六月,帝以光禄勋杜乔忠直,复升为太尉。时朝自李固之废,内外丧气,群臣侧足而立,莫敢为敌。惟乔正色无所回挠。
由是,朝野皆倚望焉。九月,京师地震,帝召太尉杜乔至殿,问曰:“此何异也?”对曰:“地震者,盖为朝廷失政,天怒忿生,以降灾异。我主可备香烛,追悔前过,祈降新祥。使百姓咸安,国家永固。”帝准奏,令有司整集香花,列于午门之外。自引百官临坛亲祭。帝祝曰:“大汉皇孙刘志,负天重赋,继嗣皇帝,自新即位以来,未经善治,不知何过所及?致使地震京师,人民惧恐。愿天早赐太平,抚安黎庶。”祝罢,北向而拜。须臾,南上一阵风过,地震即止。帝曰:“果尔神明不可欺也。”遂罢还宫而去。
却说梁冀正在府中,自叹身名显贵,势压朝纲,文武公卿,莫敢与抗。惟杜乔、李固二人辄责其过,思欲诬害,以绝身尤。
次日入朝,见粱皇太后奏曰:“国家虽正,二害尚在。若不早除,恐后悔无及。”太后问:“何二害也?”冀曰:“议郎李固,太尉杜乔,今与妖贼刘鲔交通,暗藏兵器于库,欲叛朝廷,夺谋社稷,乞陛下圣鉴。”太后素知乔、固之忠,不从非谀之谤,遂面叱梁冀,拂袖还宫。冀见太后忽拒,大惭而退。回府闷坐,妻问不答。乃自思曰:“是吾错矣!国家权柄俱系吾掌,又且帝庸弱,群臣英敢声言。生死由于我手,何待诏乎?”遂传令收固下狱,逼系而死。后人读史叹曰:读罢遗编恨未伸,奸臣自古害忠臣。
九重日月朝昏雾,万里江山昼掩尘。
黄叶空祠栖息鸟,青山高塚卧麒麟。
夕阳西下猿啼处,花落寒塘野寺春。
次日,冀使人胁逼杜乔,曰:“早从自死,妻、子可全。
若有拒辞,诛夷九族。”乔闻,大骂:“欺天逆贼,不思食汉重爵,贵显朝廷,返毒弑君,而擅专权柄。今尚贪未足,欲侵刘氏江山,诬害忠良,欲专行事。恨不能斩除此贼,以绝汉世之患。虽泉下,亦瞩目矣。”冀闻大怒,急令猛将擒乔下狱,逼系而死。后人有诗感叹:报国捐躯分所当,中兴社稷渐销亡。
精灵充塞乾坤老,名姓传留翰简香。
冤狱含愁春草碧,荒碑无字雨苔苍。
至今遗像丹青在,古木寒鸦送夕阳。
帝知梁冀残害乔、固二贤,情怀不忍,以其太后贵戚,势满朝廷,不敢声言,闷坐宫中,吁嗟不已。十一月,桓帝登殿,文武拜毕,帝下诏百官,令举独行之才,辅参国政。尚书李膺被诏,遂将黄榜张挂各州,招纳天下贤士。
时涿郡太守举荐本府一人,姓崔名实,有安邦济世之才,扶危治乱之策。及合郡举者,悉赴京师应对。惟实知君庸弱,信任权臣,犯者不诛,有罪者不坐,故欲避名远辱,称病不对。退居闲暇,叹论世情,乃作衰世之论一篇,名曰《正论》,辞曰:凡天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敞而不悟,政治衰而不知。为天下者,自非上德,严之则治,宽之则乱,何以见其然也?近孝宣呈帝,简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
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天下晏如,海内清肃。算计见效,优于孝文。及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为汉室基坠之主。政道得失,于斯可鉴。
昔孔子作《春秋》,褒齐桓、管仲之功。夫岂不美文武之道哉?诫达权救敝之理也。故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世苦不知变。以结绳之约,复可治乱秦之绪。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盖为国之法,有似治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
夫以德教除残,是以梁肉治疾也。以刑罚治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方今承百正之敝,值屈道之会。自数世以来,政多恩贷,驭委其辔。马骀其御,四牡横奔。皇路险倾,方将钳勒鞬輈以救之。岂暇鸣和鸾,清节奏哉!昔文帝虽除肉刑,常斩右趾弃市,笞者往往致死。是文帝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也。
论罢,遂归隐逸,教授生徒。
时山阳申长统尝见其书,叹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是日,帝纳群臣所举者,凡三十余人,各授爵位。
各皆谢恩而退。
忽尚书李膺趋殿奏曰:“臣闻泰山琅玡郡贼公孙举等作叛,聚众三万余人,侵州扰县,劫库划财。郡守军兵连年讨之不克,愿陛下早发大兵,救万民之涂炭,解士卒之倒悬。”帝准奏,诏下令李膺选择能治剧者,监军出伐。膺领旨,即召司徒韩韶至府。交拜礼毕,韶曰:“大人有何事见召?”膺曰:“琅玡贼叛,骚动边城。郡守讨之数年,未能克服。圣上诏吾选举雄才捷见者,往收灭之。吾以君韬略闲熟,智识超人,故托往羸镇抚,君幸无拒。”韶曰:“为人臣子,当竭死忠。虽锐锋之刺,热鼎烹之,而不知身之有也。况小敌何可惧哉!愚但庸弱无才,今蒙圣上之命,大人之举,敢效寸节,以表微诚,韶之愿也。”膺大喜,遂与精兵三万,出为羸县之长。送出郭外,分别而去。
却说叛贼公孙举知韶兵至,乃谓众曰:“吾闻韩韶素行贤德,今汉为赢县之长,抚恤良民。若再加兵攻劫,是吾不识人也。”遂戒众军,不许妄入赢境。
韶至,乃令开仓以赈济之。斗级跪进告曰:“仓中积粟,以待本县饥者。此乃郡流民,大人何赈之乎?”韶曰:“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获罪,使其含笑入地矣,何为不可?”众皆称服而退。时泰山太守素知韶名,竟无所坐。韶与同郡荀淑、钟皓、诚实,皆尝为县长,所至以德政服人,时谓之颖川四长。
赢县自韶至后,纯用德政教化。所以民歌乐业,狱无讼声。韶之令德着闻于天下矣。后人诗赞曰:铜章墨绶映朱轮,百里花村政化明。
民俗安和无外事,一帘香雾韵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