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总统寿辰祝嘏记
- ◎国史馆长介寿之小启
- ◎冯上将军双寿纪
- ◎长老赌寿之佳话
- ◎粤巡按署庆寿志
- ◎江西之三星献寿图
- ◎陶然亭雅集之俪启
- ◎章一山却聘记
- ◎叶德辉之文艺谈
- ◎辜鸿铭之愤慨
- ◎创议复辟之健将
- ◎王序与谭贝勒齐名
- ◎斯文又弱一个
- ◎宋育仁轶事
- ◎三湘耆旧传
- ◎无独有偶之假官
- ◎戚扬遇疯记
- ◎愿作鸳鸯不羡官
- ◎刘文嘉第二
- ◎吴营长之威风
- ◎使君泪滴牡丹江
- ◎法曹不法
- ◎何苦啕气呢
- ◎张大帅晋京纪
- ◎孙总长流血
- ◎王湘绮与史馆
- ◎张彪重入鄂州城
- ◎呜呼王治馨
- ◎死矣刘鼎锡
- ◎试院现形
- ◎公府新式结婚记
- ◎梁令娴于归记
- ◎狱中韵事
- ◎敦谊会之西曲
- ◎妓界助赈之韵启
- ◎凤冠霞帔之光荣
- ◎巡按夫人之威风
- ◎女杰艳史
- ◎潇湘风流案
- ◎女剧界唯一之人物
- ◎奇奇怪怪之纸人
- ◎法政学生之奇呈
- ◎异想天开之掘金谈
- ◎江西之斯巴达
- ◎妒杀趣闻
- ◎当年雄风何在
- ◎岳父之重婚罪
- ◎木偶结缡记
- ◎冷飞天之杀身祸
- ◎惊绝梅兰芳
- ◎割乳奇案
- ◎风雨话金陵
- ◎毛丫头殒命记
- ◎天然戏
- ◎****谋财
- ◎均是贼也
- ◎留学界之趣闻
- ◎奇怪之奸案
- ◎苦女儿
- ◎腊八粥
- ◎迷信欤哀悼欤
- ◎快婿变老夫
- ◎胎产志异
- ◎男女混杂之修道
- ◎旧新年之厂甸热
- ◎北京第一舞台开幕记
- ◎北京第一舞台遭劫记
- ◎民国之新讳辨
- ◎警犬
- ◎余杭琐记
- ◎封台戏之特色
- ◎东三省之马贼
- ◎特赦声中之掮客
- ◎日历新景
- ◎我佛无灵
- ◎新舞台重整旗鼓
- ◎依然歌舞升平
- ◎中学万年
- ◎赛会之惨剧
- ◎北京之真国庆
- ◎庆贺共和复活记
- ◎上海之真国庆
- ◎拥护共和纪念会
- ◎庆祝会之活剧(割下辫发十余箩)
- ◎黄上将之国葬仪
- ◎黄上将逝世记
- ◎黄上将开丧记
- ◎黄灵离沪记
- ◎蔡上将逝世记(蒋震方之通电)
- ◎蔡灵回国记
- ◎蔡灵离沪记
- ◎北京追悼黄蔡记(挽词难煞诸 大老祭台哭倒沈佩贞)
- ◎成都悼蔡记
- ◎长沙悼黄记
- ◎黄花岗上哭英雄(魂兮归来看取人间何世)
- ◎追悼海珠烈士记
- ◎记湘绮老人之丧
- ◎李军长之荣誉(崇德报功 当然如此)
- ◎东施效颦
- ◎有清遗民(人各为其主未可厚非也)
- ◎周公末路(男儿报国争先逃)
- ◎狂奴故态
- ◎官场真是戏场(第一出送盒子第二出打皂王)
- ◎重婚之法官
- ◎运动家之如夫人
- ◎知事施非刑
- ◎知事弃发妻
- ◎知事讨没趣
- ◎知事拿妖怪
- ◎知事袒小窃
- ◎知事闹新房
- ◎知事闹笑话
- ◎知事拍马屁
- ◎袁公子碰碑(故宫禾黍泣残阳)
- ◎省长困于群小
- ◎盛氏之阔绰
- ◎镇守使延师条件
- ◎洪宪遗臣(早应该侍先帝于地下)
- ◎禀牍笑柄
- ◎劳乃宣碰钉子
- ◎总长宴客趣闻
- ◎兔官僚
- ◎总统府闹鬼
- ◎雍和宫打鬼
- ◎信江中学之鬼
- ◎铁算盘
- ◎狎邪鬼
- ◎瓦石纷飞
- ◎肉金刚
- ◎东岳大帝之后
- ◎宅怪
- ◎浊水治病
- ◎旧人魂附新人体(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怨气所郁当有此变)
- ◎活鬼
- ◎范郎屡赴天台约
- ◎谈狐一
- ◎谈狐二
- ◎谈狐三
- ◎死而复活
- ◎借尸还魂
- ◎留美学校闹鬼
- ◎地藏会
- ◎父入女胎
- ◎卢江烈妇(情之圣者)
- ◎马议员之艳史(名士风流)
- ◎孝姻缘
- ◎李郎妙计(居然入我彀中)
- ◎雀屏新例(视金莲五字何如)
- ◎宣南奸杀案
- ◎催妆诗(都是个听而不闻枉为了绝妙新词)
- ◎白发红妆(一树梨花压倒双海棠)
- ◎杀奸奇计
- ◎小学生宿娼
- ◎黑龙江之风流案
- ◎欢喜禅
- ◎自由结婚之禀
- ◎自由结婚之函
- ◎阉妓离婚案
- ◎多夫之奇论
- ◎手足几成伉俪
- ◎不嫁主义
- ◎惩悍术
- ◎教员恋爱自由
- ◎懦夫快举
- ◎不良之妇
- ◎经理与女工(双双捉将官里去)
- ◎淫妇自毙
- ◎刘玉凤之哀史(始乱之终弃之张生毋乃不情)
- ◎佥事韵事
- ◎牡丹花下风流鬼
- ◎小儿女之憨情
- ◎捉奸案之艳判
- ◎南海监狱之黑幕
- ◎王局赌之黑幕
- ◎和尚行医之黑幕
- ◎赌徒骗钱之黑幕
- ◎黄天党之黑幕
- ◎谋财害命之黑幕
- ◎抢匪之黑幕
- ◎拐犯之黑幕
- ◎恶家庭之黑幕
- ◎顽民械斗之黑幕
- ◎翻戏党之黑幕
- ◎讣闻大观
- ◎古墓中之宝玉
- ◎塔顶之宝
- ◎明代钞票
- ◎古窑
- ◎金香炉
- ◎三十万金之石棺
- ◎棺中小鱼
- ◎鳊鱼与苔菜
- ◎兽性人
- ◎公鸡生卵
- ◎腹中花蛇
- ◎金匮石室
- ◎袁帝之龙袍
- ◎洪宪家臣之墨宝
- ◎国旗绣鞋
- ◎大牡丹
- ◎男子之尾
- ◎人妖
- ◎造像石幢
- ◎古钱铜印
- ◎篆书墓砖
- ◎洪宪皇子之真迹
- ◎梅郎惨死之记载(一则曰呜呼梅郎再则曰呜呼梅郎)
- ◎名伶之寿险费
- ◎翰墨姻缘
- ◎圆光奇闻
- ◎新舞台之名角(一则曰板门模样再则曰其丑如鬼三则曰声如破锣四则曰终不开口)
- ◎议会门前新绷儿
- ◎泰伯之荣典(是岂足为泰伯荣哉)
- ◎女生之悲剧(约指一枚性命一条)
- ◎长醉不醒之学生
- ◎投海请愿之异闻
- ◎麻袋中之女尸
- ◎大风冻死新嫁娘
- ◎闻所未闻之死法(死得好快)
- ◎假疯子饱尝异味
- ◎林黛玉之劫运(以金刚不坏之身罚罗汉满堂之数)
『民国趣史』◎北京第一舞台遭劫记
- 本章共 1.9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京师为名伶荟萃之地,文武角色,唱工做工,色色俱备,非他处所及。而剧场狭小,座位迫隘,与上海各舞台相较,判若天渊,因此游人率多裹足。杨小楼辈于西珠市口给孤寺旁创设第一舞台,集资募股,倡立公司,鸠工庀材,经营累月,形式之壮丽,结构之辉煌,大有压倒一切之概。开幕之期,喧传已久,据杨伶小楼意,尚欲俟场中布置更加整备,搜罗名角,配置完全,乃行开演。嗣因同班中人均欲早日开市,工程方始告竣,遂于九日居然开幕。都人士女因斯举,实为北京首创,不愧第一舞台之名,争购票入座,钧天广乐,方欲一洗尘俗之耳,讵一曲甫终,而惨剧已现耶。
(一)起火之原因 第一舞台起火之原因,外间传说不一。好事者至谓该舞台之兆焚如,实系有人放火。其故因京师某报戏评栏内,载有第一舞台经过之风潮一节。阅者误会,遂谓火与舞台经过风潮,颇有关系。实则此次之火,与经过风潮绝无关系,殆由于电线之走电耳。查第一台于举行开幕礼日,为装演门面计,依照北京普通开张习惯,于门前搭一彩棚,宽广十余丈,至将马路之一段全行占据,以金色装成之“第一舞台”四字为门额,四处张以各亲友铺户所赠之红呢幛,彩色灿然,光芒夺目。凡听戏者,皆经此棚出入,棚附近门楼新装电灯,工事未十分竣,以当晚须用,赶催电灯公司派工安置。不意电线装置未妥,竟行走电,其电落于彩棚,登时火起,遂延烧及于门楼。
(二)失火之情形 第一舞台全体建筑,约分二进,前为门楼,后为舞台及客座。前后二进,中间小有隔断,门楼西为稻香村,东为万家春。一南货铺,一饭馆,其余重要部分,则为舞台之售票处。戏价收入,皆于此存储也。彩棚火既起,如将栅即行拆去,与门楼加以一层之隔绝,门楼或可保存。惟救火水龙不得力,且又甚少,只同善等四具,为力量极薄弱之注射而已,继警厅消防队闻警至,至即奋力将焚烧正烈之彩棚架木四散搬折,以期保存门楼,顾已不及。而门楼且继彩棚以焚矣。是日起火于一点钟时,其焚熄乃在三钟许,前后约二小时。而所谓稻香村者、万家春者,以及售票处重要部分,皆付之一炬,而票款之遗失者约千余元云。
(三)避火之态度 彩棚门楼继续焚烧,火势连天,救火者、旁观者以及巡警弹压者,手忙脚乱,人声嘈杂,几有不可了结之势。火起于下午一时,而戏则始于十二钟后。火起时,则第一出已经毕幕,第二出之战澶州且将开台,而第三出之嫁妹,则装钟馗之某名角,正在妆头抹脸,持镜自对,忽闻火起,座客戏角,皆魂不附体,急往外奔,欲夺门出。而舞台中人忽传命,将舞台至门楼之门紧闭,使座客无一人得出者,其意在防座客之自投火中,以丧生命。盖尔时外间火势正烈,使座客一拥而出,火固无由救济,而外门已为火所断,仍无出路,又舞台客座旁楼左右,皆分上下二层,每层有一保险梯,系在楼外面。座客本可由此出,无如下梯后,其出路仍在门楼之旁,亦为火势所断,此外则无复一门可为逃生路者。座客至此,万无生理,继救火队将舞台两旁各辟大穴,以为临时出路,乃人多穴狭,争先恐后,拥塞既甚,出入愈难。舞台后方,有邻居某者,急极智生,以长广之木板,置于屋顶,以其一端接于舞台之窗槛作浮桥形。座客之由是免者甚多,而仓促中失足负伤,以及倾跌折毁亦复不少。有某女客见火急,由窗跃下,竟至折足。吁亦惨矣。
(四)缺点之追溯 第一舞台之失慎,外间或以为无关紧要,实则戏剧之于社会风俗,关系颇大。其在东西各国,无不亟亟注意。北京之有第一舞台,戏出虽未改良,而建筑固已创新,自不能不表相当婉惜之意。然该舞台亦有不能辞其咎者,以舞台既取最新式之开幕礼,何必固守北京之旧习搭棚挂彩,以兆焚如?又该舞台平时不多辟出路,如沪上各舞台之所谓太平门者,至临时始仓皇穴隙以出座客,此以座客生命为儿戏者,且于此二端外,尚欲有所揭出,以期社会之共行注意者,即(一)救火准备之未周,火虽由于舞台之不慎,然使救火得法,未尝不可即时扑灭。先以彩棚,继以门楼,盖方张之火势,岂一二破烂水龙所能遏止?北京自最近数年来,其建筑物之较大而终毁于火者约四:(一)第一楼、(二)商品陈列所、(三)东安市场、(四)宾宴楼,其被焚各有原因,而救火准备之未周,以致火焚,建筑物先后遭劫,实无可辩之余地。(二)建筑监督之未施行。各国都市建筑,类由警察颁布建筑章程,俾市民遵守。其对于火警,于建筑法式中,寓以相当之预防。私家房屋如是,即公众场所亦无不如是。今北京警察厅之于第一舞台,事前既未为严重之申告,事后又或不思所以救补之则,此祸恐将复见于异日。(三)电灯公司之不慎。此次之火,实以走电,为其起因,故电公司万不能辞其咎。至于是日火起时,警备分布,如临大敌,数十丈内之交通,为之断绝。有往观者,辄以指挥刀乱挥相拒,此则论者方叹其临事之慎,而未敢置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