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青溪道士孟安排集
- 第一卷
- ├ 道德義第一
- ├ 法身義第二
- ├ 三寶義第三
- └ 位業義第四
- 第二卷
- ├ 三洞義第五
- ├ 七部義第六
- └ 十二部義第七
- 第三卷
- ├ 兩半義第八
- ├ 道意義第九
- ├ 十善義第十
- └ 因果義第十一
- 第四卷
- ├ 五廕義第十二
- ├ 六情義第十三
- ├ 三業義第十四
- └ 十惡義第十五
- 第五卷
- ├ 三一義第十六
- ├ 二觀義十七
- └ 三乘義第十八(原缺)
- 第六卷
- ├ 六通義第十九(缺)
- ├ 四達義第二十(缺)
- ├ 六度義第二十一(缺)
- └ 四等義第二十二(缺)
- 第七卷
- ├ 三界義第二十三
- ├ 五道義二十四
- └ 混元義第二十五
- 第八卷
- ├ 理教義第二十六
- ├ 境智義第二十七
- ├ 自然義第二十八
- └ 道性義第二十九
- 第九卷
- ├ 福田義第三十
- ├ 淨土義第三十一
- ├ 三世義第三十二
- └ 五濁義第三十三
- 第十卷
- ├ 動寂義第三十四
- ├ 感應義第三十五
- ├ 有無義第三十六
- └ 假實義第三十七
『道教义枢』感應義第三十五
- 本章共 638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义曰:感应者,出彼机缘,起乎凡圣,善恶之理,既若形声,羽果不差,还如影响,此其致也。《洞神经》云:明智圣师,显文以赴机用,用以应感,感以文通,通则成圣也。
释曰;感是动求为称,应是赴与为名。又云:感者,凡情发动之称;应者,圣道赴接之名。又感应体义者,旧义有六感六应。六感者,一正感,二附感,三普感,四偏感,五显感,六隐感。正感者,动求之理,正由乎心。附感者,土木无知,不能致形生,用显必附有知。普感者,劫初既淳,同感太平之主。《真文序》云:建国祚以应图书,导五气以育万民,此普感也。偏感者,时稍浇漓,人不淳善,如关尹独感周年,葛玄独应昊世,此偏感也。显感者,四海同闻,万民咸睹,如汉文之招河上,轩辕之会鼎湖,此显感也。隐感者,或独处幽巖,如杨羲入汉乍,单居靖室,若许掾凌霄,此隐感也。六应者,一炁应,二形应,三文应,四圣应,五贤应,六袭应。气应者,元气布化,开生万物。形应者,上古之日,下知之时,未用文字,以形率物。文应者,物情稍浇,化须言教。徐法师云:飞玄之炁,结空成文。圣应者,众生转浇,须圣出世,为其作栋宇,垂衣裳,令其了识理源,正名百物。贤应者,圣人既作于前,贤人理述于后。袭应者,袭,传袭也,贤圣濳辉,凡夫传述,虽曰两愚,亦开缘会,此言为袭应也。又无情有情感应有四句:一者有情感无情,二者无情感有情,三者无情感无情,四者有情感有情。有情感无情者,如哭笋抽茎,射石饮羽。无情感有情者,如福地招贤,名山集圣。无情感无情者,如铜山既崩,雄锺便响。有情感有情者,此义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