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青溪道士孟安排集
- 第一卷
- ├ 道德義第一
- ├ 法身義第二
- ├ 三寶義第三
- └ 位業義第四
- 第二卷
- ├ 三洞義第五
- ├ 七部義第六
- └ 十二部義第七
- 第三卷
- ├ 兩半義第八
- ├ 道意義第九
- ├ 十善義第十
- └ 因果義第十一
- 第四卷
- ├ 五廕義第十二
- ├ 六情義第十三
- ├ 三業義第十四
- └ 十惡義第十五
- 第五卷
- ├ 三一義第十六
- ├ 二觀義十七
- └ 三乘義第十八(原缺)
- 第六卷
- ├ 六通義第十九(缺)
- ├ 四達義第二十(缺)
- ├ 六度義第二十一(缺)
- └ 四等義第二十二(缺)
- 第七卷
- ├ 三界義第二十三
- ├ 五道義二十四
- └ 混元義第二十五
- 第八卷
- ├ 理教義第二十六
- ├ 境智義第二十七
- ├ 自然義第二十八
- └ 道性義第二十九
- 第九卷
- ├ 福田義第三十
- ├ 淨土義第三十一
- ├ 三世義第三十二
- └ 五濁義第三十三
- 第十卷
- ├ 動寂義第三十四
- ├ 感應義第三十五
- ├ 有無義第三十六
- └ 假實義第三十七
『道教义枢』動寂義第三十四
- 本章共 703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义曰:动寂者,道应万方,神凝一理,名生于本迹,事出乎假真,爰开动寂之谈,方申体用之义,此其致也。
释曰:动以应动为义,故无所不动;寂以本寂为义,故无所不寂。无所不寂,寂复寂动;无所不动,动复动寂。由此而言,义通四句。一、动寂句者,即含两义:一者由迹显本,本之言寂,即是动寂。二者摄迹归本,亦名动寂。经云:今当反神,还乎无为湛寂,常恒不动之处。二、寂动句者,亦含二义:一者由本乘迹之言,动即是寂动。二者从本起迹,亦名寂动。三、动动句者,即是动而又动,从迹起迹,分身化身,即是其义。四、寂寂句者,即是寂而又寂,非迹本寂,寂至无宗。又动寂体用者,旧云四绝忘理,众生迷之,故入生死,圣人体之,故与冥一。所冥之理既寂,能冥之智亦寂也。但初发道意,誓度众生,不负宿心,所以化行。行之为用,要在形声,故应入生死,形极物声。本无形声,所以为寂;迹有形声,所以为动。至论尚自无动无寂,岂得有形有声?既以无动无寂而分动寂,亦以无体无用而开体用。故以不寂之寂为体,不动之动为用。若言体用并为用,非体非用,始为体者,亦动寂并为动,非动非寂,始为寂耳。徐法师云:动之与寂,具有六义:一寂然不动,二动而不寂,三即寂即动,四即动即寂,五寂而能动,六动而能寂。理妙难求,请为之谕。寂而不动,若嵩山盘峙,不改于地,北辰敻极,自处乎天。动而不寂,天行西转,健而不息,水流东趋,逝而莫止。即寂即动者,若临水看月,光逐波摇,骛迴观岳,山从眼转。即动即寂者,若乾行不息,毕昴常如其度,后流未已,淮海无逭其源。寂而能动者,如悬石比竹,直置寂然,吹击成音,乃为生动。动而能寂者,如吹息韵停,乐止音谢也。今谓若虚坏假设,其义可安,若执滞定言,未为通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