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西游原旨序
- 西游原旨再序
- 西游原旨读法
- 西游原旨歌
-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 第九回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 第十回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魏丞相遗书托冥吏
- 第十一回 游地府太宗还魂 进瓜果刘全续配
-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
-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降魔
-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猴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
-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
-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河 金木垂慈救小童
-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左山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 第五十三回 神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破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 第六十四回 荆束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
-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 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 第七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像伏妖王
-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主还归大道真
-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 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 第八十七回 凤仙郡冒天致旱 孙大圣劝善施霖
-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土授门人
- 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钯会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 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
-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 第九十五回 假合形骸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 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毒 圣显幽魂救本原
-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铲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 读西游原旨跋
- 西游原旨跋
- 重刊西游原旨跋
- 西游原旨诗结
『西游原旨』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 本章共 3.9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悟元子曰:上回言燥性为害之由,此回言脱胎火候之妙。《悟真》云:“纵识硃砂无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
盖以金丹易得,火候最难,时刻未至而妄动,则丹不熟而易漏;时刻已到而不脱,则火有过而反伤。过与不及,皆非精一执中之道,火候之不可不谨有如是。
“三人寻师,同下水底”,言三人同志,切须防危而虑险;“八戒一跌,把行者毫毛变的假身,飘起去无影无踪”,言一毫有差,早已无影而无踪。沙僧道:“还得他来,若无他,我不与你同去”,言三家相会,而方能成丹;“行者在八戒耳朵里高叫道:‘悟净,老孙在这里’”,言金火同宫,而才得济事。八戒道:“是我的不是了,你在那里作声?请现原身出来”,“莫执此身云是道”;行者道:“你还驮着我哩!我不弄你”,“须知身外还有身”。“你快走!快走!”
当外绝诸缘,猛烹而急炼;“呆子只管念诵陪礼”,必内念纯真,静观而密察。“行有百十里远近。望见‘水鼋之第’”,攒簇功完,还元有望;“行者道;‘悟净有水么?’沙增道:‘无水’”,云散水涸,大道可成。“大圣离八戒耳朵,变作长脚虾婆”,言金丹成就,须罢功闲暇,而心归休歇;“两三跳,跳到门里面”,言道有变通,直抱元守一,而跳入虚无。“妖精鳜婆商量,要吃唐僧,行者留心”,言惟精推一,允执厥中,为成全圣胎之要着,不可不谨;“大王把唐僧拿在石匣,等徒弟不来,就要享用”,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为人生死活之关口,不可不知。
噫!千般比喻,说不尽长生妙诀;一口石棺,直指出寻死根由。“三藏在石匣里嘤嘤的哭”,“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师父恨水灾,望徒弟来”,“不知谁是知音者,试把狂言着意寻”。诗中显提醒人处,是“前遇黑河身有难,今逢冰解命归泉”二句。黑水河一案,乃幻身上事;通天河一案,乃法身上事。黑水之流性不定,足以溺幻身;通天河之躁心不休,足以沉法身。通天河若不能过的,即过的黑水河,亦仅能保的幻身之不溺,安能保的法身之不流乎?仙翁于此处,照应黑水河故事,是欲叫人于通天河速脱法身,以了大事。若个丈夫,于此水厄中打的透彻,究的明白,真经易取,故园易返。何则?土乃五行之母,木乃五行之源,无土不生,无水不长,离却水土,即失生生长长之造化,全不得性命,完不得大道。然欲全性命,莫若先去人心;若肯放去人心;则道心常存,厄从何来?难从何有?“行者道:‘你且放心,我们擒住妖精,管叫你脱难。’”
真乃蛰雷法鼓,震惊一切矣。
“八戒叫怪物送出师父”,是圣胎凝结之后,用十月抽添之功也。曰:“我本是陈清家一秤金,你认得我么?”
曰:“乖儿子,仔细看钯”,是金火同富,仔细抽添,抑阴扶阳之机关。“沙僧亦掣宝杖上前夹攻”,是真土调和,黄中通理,防危虑险之要着。诗云:“有分有缘成大道,相生相克秉恒沙。”
金丹之道,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须是生克并用,剥尽群阴,方了得恒沙罪垢,而不为后天所累也。“土克水,水干见底”,水得土而不泛,逆运也;“水生木,木旺开花”,木遇水而生荣,顺生也。“禅法参修归一体”,顿悟渐修合而为一也。“还丹包炼伏三家”,彼此扶持,三家相会也。“土是母,发金芽,金生神水产婴娃。”
土生金,金生水,金水相停,中土调和,婴儿有象也。“水为本,润木花,木有辉煌烈火霞。”
水生木,木生火,水火烹煎,柔木用事,煅炼成功也。“攒簇五行皆别异,故能变脸各争差。”
五行各一其性,彼此相贼,不合而必使之合,不和而必使之和,损之又损,增之又增,随机应变,直到无可增损处。攒族五行而成一家,七返九还,归于纯阳无阴之地矣。此等妙诀,非善通阴阳,深明造化者,不能知之。
“三人斗经两个时辰,不分胜负。”
火候末到也。“沙僧八戒诈败,回头就走。”
急欲脱化也。“那怪才出头,行者与战,未经三合,遮架不住,打个花,淬下水去。”
火候未到,未可速脱也。“妖精败回,说出毛脸雷公,火眼金睛和尚,鳜婆打一个寒噤道:‘亏你识俊,逃了性命。若再三合,决然不得全生。’”
盖圣胎气候未足;须用火以熏蒸,气候已足,须止火以休息,此丹法之大关节。倘不知止足,而轻举妄动,一朝伤胎,大事即去,可惧可怕。昔达摩少林冷坐,三丰武当面壁,均是保性命而善于全生者。又说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太乙金仙齐天大圣,皈依佛教,神通广大,变化无端”,以见金丹为先天一气凝结而成,乃难得易失之物,幸而得之,火候一到,便宜小心护持,守雌不雄。“再莫与他战”一语,真玉律金科,不可有违者。
“把门关紧,任君门外叫,只是不开门。”
谨封牢藏,不使泄露也。“行者叫八戒沙僧,在河岸上巡视,不可放他走了”者,戒慎恐惧,以备不虞也。“行者去普陀拜问菩萨”者,顺其自然之脱化,不用勉强之作为也。“菩萨不许人随侍,自入竹林里观望”者,神观密察,虚心静养也。“聊坐片时,待菩萨出来,自有道理”者,时刻不到,必须等候;时刻若到,自然脱化也。“善财不离菩萨左右,行者笑道:‘你那时魔业迷心,今朝得成正果。’”
净地之不可不近,躁心之不可不除也。“迟了恐伤吾师之命”者,时过而圣胎有亏也。“等待他自己出来”者,不及而法身难脱也。菩萨竹林一诗,妙相自如,并无装饰,丝毫莫染,尘埃全无,俨然胎完十月,婴儿出胞之象。菩萨道:“你且在外边,等我出来。”
不急不迫,出于自然也。噫!此等处,皆是重安炉鼎,再造乾坤,另置家事之大作大用,乃为圣而不可知之之神,彼诸天及人,安能知之?诸天道:“我等不知。”
又云:“必然为大圣有事。”
可以了了。
“菩萨手提一个紫竹篮儿出林道:‘悟空,我与你救唐僧去来。’”
是明言抱一守中,为超脱圣胎之法器;真空自在,乃解救真身之妙块也。“行者请菩萨着衣,菩萨道:‘不消着衣,就此去也。’”
时未至而不容有强,时已至而不容有缓也。“菩萨撇下诸天,纵祥云腾空而去。”
道成之后,丹房器皿,委而弃之。身外有身,功成人间,名注天上,超凡世而入圣基,度已毕而去度人,正在此时。虽然,岂易易哉!苟非有猛烈丈夫,果决男子,一勇成功,不能逼的出此等自在法身,脱离苦海,而在道中度化群迷也。“菩萨解下丝绦,将篮儿桂定,抛在河中,往上流头扯祝”言圣贤精一执中之道,在源头清水处,整顿丝纶,而不向下流浊水里去下钓钩也。“口念《颂子》道:‘死的去,活的祝’念了七遍,提起篮儿,但见篮儿里,亮灼灼一尾金色鲤鱼,还眨眼动鳞。”
言生死机关,须要口传心授;还丹妙用,总在“七日来复”也。
《悟真》云:“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
学者若不遇明师,诀破真金一味,虽一阳来复,当面错过,不相识认,难以为力。“菩萨收了金鱼,叫救师父。行者道:‘未曾拿住妖精,如何救得师父?’”
正以不知,当面错过矣。“菩萨道:‘这篮儿里不是?’八戒沙僧道:‘这鱼儿怎生有这等手段?’”
所谓一经说破,如同本得,现前即是,不待他求也。“金鱼本是莲池养大的,每日浮头听经,修成手段”者,金丹大道,以清净为本,出污泥不染,而借真经修养也。“九瓣铜锤,是一根未开的菡萏,被妖运炼成兵”者,先天大道,一气运用,而不着于五行,九还七返,而须赖其修持也。“不知那一日海潮泛涨,走到此间。”
此般至宝,人人俱有,个个现成,因其不识,随风扬波,走失于外,离清源而就浊流矣。“今早扶栏看花,却不见这厮出来。”
言必早自醒悟,当知我家无真宝。“掐指巡纹,算着他在此成精。”
言急寻师指点,还有他家不死方。“未及梳妆,运神功织就竹篮儿擒他。”
全以神运,不假色求;实腹而虚心,虚心而实腹;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虚实兼用,有无悉备,法财两用,一以贯之。
噫!此等大作大用,何妨在众信人等面前,画出个鱼篮观音菩萨的影神,现身说法,分开邪正之路,指出还元大道;揭去其假,驮出其真,明明朗朗,与大众相见乎?是道也,最近非遥,至简至易,知之者立跻圣位。非同炉火采战,一切邪术寻船辨篙,或买女鼎,或买金石,自欺欺世,花费人间财物者可比。佛云:“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特以还元之道,《河图》之道也。在儒则为精一执中,在释则为教外别传,在道则为九还七返,乃三教一家无字之真经也。
“老鼋自叙出身”一篇,学者切莫误认,乃仙翁自写其作书之心耳。言此通天河还元之道,实历代祖祖相传,圣圣相授,而至仙翁,因悟本修真,养成灵气,将自己身体力行之功,尽寓于通天河三篇之中,以共后世。但恐有无知之徒,惑乱仙经,引入邪道,借此为证,以盲引盲,即伤许多性命,败坏正道。若有知音,存圣人心肠,收去一切怪物,扫尽无数妖气,息邪说而防淫辞,正人心而明大道,成已成物,度引群迷,俱入大觉,即是仙翁功臣孝子,讵不恩重如山乎?读至发誓,“我若不送唐僧过此通天河,将身化为血水”之句,我思古人,不禁惨然泪下。彼地狱种子,而犹毁谤圣道,甘入下流者,其不将身化为血水者几何?
“老鼋有四丈围圆的一个大白盖”,四象五行,包含在中,一而神者,太极之象,道本无名。“歪一歪儿,不成正果。”
顿悟圆通,无作无为也。四众白马,站在白瓶盖上,五行四象,流行于外,两而化者,《河图》之数,道以言显。“歪一歪儿,就照头一下。”
功以渐修,有体有用也。“众人岸上焚香叩头,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只拜的不见形影方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知得此中消息,自宜脚踏实地,诚心志念,一步步行去,直到不睹不闻,无声无臭处,方是未生身以前家乡,不得在半途而自废。若错认五行攒簇,即是尽头之地,是不知有无生无灭之大觉,为幻身所拘,纵能延寿身轻,如何脱得本壳?吾劝同道者,到得五行攒簇之时,欲脱本壳,还须与我问佛祖一声,不知肯响允道,我问我问否?
诗曰:
心忙性燥道难全,纵是丹成有变迁。
静养婴儿归自在,随时脱化出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