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原序一
- ├ 原序二
- ├ 原序三
- └ 自序
- 卷一 礼集
- └ 草部
- 卷二 礼集
- ├ 木部
- ├ 果部
- ├ 菜部
- ├ 谷部
- ├ 金石部
- ├ 人部
- ├ 兽部
- ├ 禽部
- └ 虫鱼部
- 卷三 乐集
- ├ 内经要语
- ├ 先哲名言
- ├ 持脉真诀
- ├ 内景详解
- ├ 肺
- ├ 大肠
- ├ 胃
- ├ 脾
- ├ 心
- ├ 小肠
- ├ 膀胱
- ├ 肾
- ├ 心包
- ├ 三焦
- ├ 胆
- └ 肝
- 卷四 乐集
- ├ 摄生
- ├ 阴阳
- ├ 脏象
- ├ 气味
- ├ 治则
- ├ 病机
- └ 运气
- 卷五 乐集
- ├ 论治大纲
- └ 辨证大纲
- 卷六 射集
- ├ 伤寒
- └ 温热
- 卷七 射集
- ├ 中风
- ├ 燥
- ├ 伤风
- └ 火
- 卷八 御集
- ├ 中暑(中与伤同)
- ├ 温
- ├ 疟
- └ 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
- 卷九 御集
- ├ 肿胀
- ├ 嗝
- ├ 呕吐
- ├ 霍乱
- ├ 干霍乱(俗名绞肠沙。)
- └ 泄泻
- 卷十 御集
- ├ 伤食
- ├ 不能食
- ├ 气、痞满
- ├ 吞酸嘈杂
- ├ 黄胆
- ├ 积聚
- └ 三消
- 卷十一 书集
- └ 虚劳
- 卷十二 书集
- ├ 咳嗽
- ├ 肺痿
- ├ 肺痈
- ├ 痰饮
- ├ 喘
- ├ 举例
- ├ 汗
- ├ 不寐
- └ 健忘·怔忡·惊悸
- 卷十三 书集
- ├ 痿
- ├ 痹
- ├ 麻木
- ├ 厥
- ├ 疝(疝字从山,取根深重着之义。)
- └ 痫(病因痫发,故字从痫。)
- 卷十四 数集
- ├ 头痛
- ├ 眩晕
- ├ 目病
- ├ 耳病
- ├ 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
- ├ 腰痛
- └ 胁痛
- 卷十五 数集
- ├ 小便不通(交肠、关格二症附后。)
- ├ 小便不禁
- ├ 淋
- ├ 举例
- ├ 浊
- ├ 遗滑
- ├ 大便秘结
- ├ 大便血
- ├ 痉
- └ 脚气
- 卷十六 数集
- ├ 调经
- ├ 附《金匮》治妇人杂病五方
- ├ 带下
- ├ 崩漏
- ├ 胎前
- ├ 产后
- └ 附仲淳治疔疽一切肿毒神方〔症轻者,制小其剂。〕
- 跋
- └ 跋
『顾氏医镜』内景详解
- 本章共 1.1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脏腑内景,各有区别。咽喉二窍,异途施化。喉在前,其质坚空,连接肺本,通呼吸之气,分布于五脏,为气息之要道:咽在后,其质柔空,下按胃本,水谷由此而入胃,乃运粮之关津。二道并行,各不相犯。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会厌即垂,气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不混入喉。若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所以当饮食言语,水谷乘气送入喉管,遂呛而咳矣。喉下为肺,附着脊之第三椎。肺形四垂,六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呼之则虚,吸之则满,上通于鼻,下无透窍。肺之下有心,附着脊之第五椎。心有系络,上联于肺,其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上通于舌,下无透窍,其脾肝肾三脏,各有一系,上透膈膜,以通于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胞络,此即膻中,故经言膻中为心主之宫城。心下有膈膜,与脊胁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膈膜之下有脾,当十一椎下。脾膜连着于胃,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摩胃,食乃消化。
有系上通于心,开窍于脾之下。左有肝,着脊之十三椎下。肝有七叶,亦有二、三叶者,有独叶者。亦有系,上通于心,开窍于目,下亦无窍。肝之短叶间,有胆附焉。胆有汁,主藏而不泻。肝之下有肾,附于脊之第十四椎下。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俱通脊中,上至髓海,下至尾 。亦各有一系,上系则通于心,下系则通精窍,开窍于二阴。两肾之前,膀胱之后,出大肠之上左,居小肠之下右,是谓命门,又曰子宫,〔即经所谓胞中也。〕在男则为精室,在女则为血室。〔胞胎系此。〕两肾俱属水,但左属阴,右属阳,越人谓左为肾,右为命门,非也。命门即两肾之中,通肾之下系,为相火,一阳处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也。此喉之一窍,施气运化,熏蒸流行,以成脉胳者如此。咽通胃脘,胃之上脘,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输脾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中脘,盛受水谷,而腐熟之。胃之下,左有小肠,小肠上口即胃之下脘,名曰幽门,前附脐上二寸,后附于脊,水谷由此而入。左回叠积十六曲,小肠下口,即大肠之上口,名曰阑门,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传入大肠。大肠居胃之下,右当脐,左回亦十六曲,故曰回肠。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附脊,以受回肠之渣滓。左环叠积,以下直肠,抵肛门,总名大肠。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广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渗入,下连前阴,溺之所出;其入其出,皆由气化。此咽之一窍,资生气血,转化糟粕而入出者如此。
三焦者,上焦处于膈膜之上,主纳,纳而不出,经言上焦如雾者,宗气积于胸中,如天之雾也。中焦当胃之中脘,主腐熟水谷,中焦如沤者,言荣血化于中焦,随气流行,以奉生身,如水泡处浮沉之间也。
下焦起于阑门之下,主出而不纳,下焦如渎者,如川渎之水,逝而不返也。学人但能熟此,则脏腑之内景,便照然于心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