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书目提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序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修纂凡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上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六上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六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一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标点本)』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九
- 本章共 2.7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癸亥朔夜,天鸣。
乙丑,肃王楧始就国甘肃。
丙寅,遣前军都督府都督谢彦、通政使宋徵奉金册、冕服,持节诣陕西册秦世子尚炳为秦王。册曰:“朕惟君天下者,必封建王国,使其子孙世世相传,以蕃屏帝室,此古昔圣王不易之大法也。朕自即位之初,法遵前圣,分王诸子,命尔父樉首王于秦,已有年矣。近以疾薨逝,今尔世子尚炳年已长成,特命尔袭封为秦王。尔其恪勤忠孝,亲贤爱民,永为藩辅。钦哉!”
丁卯,太阴犯轩辕。
辛未,以户部员外郎莫礼为本部右侍郎,兵部员外郎夏恕为大理寺右寺丞。
壬申,户部知印张永清言:“云南、四川诸处边夷之地民皆罗罗,朝廷与以世袭土官,于三纲五常之道懵焉莫知,宜设学校,以教其子弟。”上然之,谕礼部曰:“边夷土官皆世袭其职,鲜知礼义,治之则激,纵之则玩,不预教之,何由能化?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礼争斗之事,亦安边之道也。”
癸酉,太白犯毕宿。
辛巳,总兵官都指挥使周兴等率师至开元,闻西阳哈在黑松林,使指挥庄德领舟师顺脑温江下忽剌温戳卢口。时步军亦进,至忽剌江分为三道,宋晟率指挥钱忠、张玉、卢震军由西北同河至阿阳哈寨,刘真率指挥房宽军由松花江北岸东南戳卢口至蒙古山寨,指挥景诚、朱胜军由中道忽剌温江东北出铜佛寨、者迷河、黑松林等处。获野人,询之,云西阳哈已于二月河冻时过松花江。真等率兵由斡朵里追至甫答迷旧城,适天雨昼晦,不及而还,获女真镇抚管三并男女六百五十余人、马四百余匹,遣人入奏。
甲申,羽林卫军张山妻李氏一产三男。事闻,循例给赐米钞。
乙酉,改甘州中中卫复为甘州左卫指挥使司。初,陕西甘州置左、右、中、前、后并中中六卫,后改左卫为肃州卫。至是,以都指挥使陈晖奏,遂改中中卫为左卫。
丁亥,敕曹国公李景隆整饬陕西属卫士马,惟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及肃州、山甘、永昌、西宁、凉州诸卫从肃王理之,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从庆王理之,其余卫所除屯种外,马步军士悉令训练,以俟征调。
己丑,上御奉天门,敕谕文武群臣曰:“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剌、剕、劓、阉割之刑。盖嗣君宫生内长,人情善恶未能周知,恐一时所施不当,误伤善良。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又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又曰:“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惟谋逆不赦,余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同举奏,并不许擅自逮问合议。亲戚如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驸马家、仪宾家、魏国公、曹国公、信国公、西平侯、武定侯之家,朕皆已著之祖训。尔五府、六部等衙门,以朕言刊梓,揭于官署,永为遵守。”
普定西堡土官阿傍诱集蛮民二千余人叛入山箐,时出剽掠,命贵州都指挥同知顾成等领兵讨之。
庚寅夜,有星大如椀,青白色,光明烛地,自天囷东南行至近浊没。
辛卯,上谓侍臣曰:“论礼乐者必原于德,此至论也。盖德盛者礼乐明备,否德则礼乐不兴,三代之德盛,故礼乐达于天下,后世德不如古,礼乐有其名而无其实。王通云:‘如有王者出,三十年而后,礼乐可称。’此本孔子必世而后仁之说。朕居位已三十年矣,礼乐之文粗备而政治不能如古,揆德凉薄故也。”侍臣对曰:“陛下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天下翕然同风,咸蒙至化,所谓‘十年平之,十年富之,十年和之’,真有奇效矣。而圣德谦冲,不有其有,此其跨越于前代也。”
秋七月壬辰朔,享太庙。
癸巳,命翰林院编修马京署通政使司事。
甲午,置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巴松、大龙、黎溪、会川四驿。
广西都指挥使韩观率兵捕获宜山等县蛮寇二千八百余人,斩伪大王韦召、伪万户赵成秀、韦公旺等,传首诣京师。时岭南盛暑,官军多病瘴,上命观班师,观还军广西。
昏刻,有星如杯大,青白色,有先起自库楼,南行至近浊没。
乙未,山东布政使杨镛奏:“青、兖、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无田可耕者,起赴东昌编籍屯种,凡一千五十一户四千六百六十六口。”
戊戌七夕,宴百官于奉天殿。
河南汝宁府确山县野蚕成茧,群臣表贺。上曰:“人君以天下为家,使野蚕成茧,足以衣被天下之人,朕当受贺。一邑之内,偶然有之,何用贺为?”
庚子,增设刑部所属十二部主事各二人,以国子生历事者为之。
诏:“凡亡故征伤武官子弟袭职,如比试弓马不中,仍令还卫署事,与半俸,二年后复比试,不中者降为军。”
丙午,太白犯井宿。
己酉,太白出井宿,犯东扇三星。
辛亥,山东宁海州文登县耆民王子春等言:“比年水旱,田禾不收,民间乏食,乞以预备粮储贷之。”上可其奏。
命刑官审录囚徒,惟军士屡逃者依律,余论死者皆免为军,从征广西。
旌表饶州府余干县民刘温妻祝氏贞节。
甲寅,上谕兵部臣曰:“近在外卫所,遇有寇盗,卒起守御,指挥、千户不亲率兵剿捕,但遣百户、旗手领之,是以失机误事。自今各卫所地方设有寇三四十人即调官军一二百人,寇有数百人即调数千人,刻期捕获,毋令滋蔓。如指挥、千户不躬率士卒及调兵失律误事者,罪之。”于是兵部榜示天下。
乙卯,贵州宣慰使安的贡马赐白金三百两、钞二百五十锭、夏衣二袭。
丙辰,置河源守御千户所。
工科给事中陈洽等奏:“凡大臣犯重罪,虽蒙恩宥,不宜仍列本班,必少加降抑,以示劝惩。”上从之,诏礼部:“凡大臣犯重罪得免者,叙列八品、九品班后。”
丁巳,辽东卫镇抚张能言:“辽东三万卫所部高丽、女直归附者,常假出猎为患。”上命武定侯郭英徙其众于广宁西屯种,辽海军出调在外者悉令还卫。
戊午,册都督盛庸女为周郡王有燻妃。
诏国子生曰:“孔子作春秋,明三纲,叙九法,为百王轨范,修身立政,备在其中,未有舍是而能处大事、决大疑者。近诸生专治他经者众,至于春秋,鲜有明之。继今宜习读,以求圣人大经、大法,他日为政临民,庶乎有本。”
有道士以道书献,上却之。侍臣请留观之,或有可取。上曰:“彼所献书非存神固气之道,即炼丹烧药之说,朕乌用此?朕所用者圣贤之道,所需者治术,将跻天下生民于寿域,岂独一己之长生久视哉?苟一受其献,迂诞怪妄之士必争来矣,故斥之,毋为所惑。”
是月,撒马儿罕遣回回迭力必失等贡马二百一十二匹,诏赐钞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