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书目提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序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修纂凡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上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六上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六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一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标点本)』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三
- 本章共 2.5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洪武四年闰三月甲寅朔,诏诸郡县军以田三顷为率,税粮之外,悉免襍役,若有余田,计其余役与民同。
置延平卫指挥使司。
乙卯,广东南海县西林寨巡检蹇思明等送官牛至京,多道死。工部奏令转送临濠,死者责偿。上曰:“彼自岭海至此,亦不易矣。又今转送临濠,岂人情乎?”敕令勿送牛,死者悉蠲之。
置郡牧监于答答失里营所,随水草利便,立官署,专职牧餋。
戊午,以苏州府知府陈宁为浙江行省参政。先是宁,以中书参政坐事出知苏州,至是复擢用之。
己未,上谕省台臣曰:“朕诸子日知务学,必择端谨文学之臣兼宫僚之职,日与之居,讲说经史,蓄餋德性,博通古今,庶可以承藉天下国家之重。但人之相与气习易移,与正人处则日习于正,如行康衢,自不为偏岐所惑;若与邪人处则日习于邪,如由曲迳,往而不返,不觉入荆棘中矣。”省臣对曰:“知人最难,邪正亦未易办。”上曰:“尊德乐义,斯为正也;便佞亵慢,斯为邪也。故骄奢淫佚,鲜不由于亵慢;而端庄中正,必皆本于好德。”
以户部尚书宋冕为河南行省参政。
赐功臣守坟人户: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宋国公冯胜各一百五十户,卫国公邓愈、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临江侯陈德、长兴侯耿炳文、靖海侯吴祯、都督孙恪、郭子兴各一百户。
庚申,置法酒库,设内酒坊大使,从八品;副使,从九品。
命侍御史商暠往山东北平收取故元五省、八翼汉军,暠至按藉,凡十四万一百十五户,每三户令出一军,分隶北平诸卫。
夜有星自壁宿起,东北曲行,至游气中没。
辛酉,命授太原卫军士林旺、韩伍儿等为百户,赏其发刘原利谋叛之功也。仍赐白金各三斤、文绮帛各八匹。
遣使赐韩国公李善长米物。时善长董建临濠宫殿,上念其久役于外,故遣使以米酒牲茗往劳之。
置太原左、右二卫指挥使司。
置仁和卫指挥使司。
以叶大旺为青州卫都指挥使,邓哻为指挥同知。
甲子,降刑部尚书班用吉为江西按察司副使,以磨勘司令王琮为刑部侍郎,磨勘司丞端以善为磨勘司令。
乙丑,定钦天监官散官,监令,正仪大夫;少监,分朔大夫;五官正,司玄大夫;监丞,灵台郎;五官保章正,平秩郎;五官灵台郎,司正郎;五官挈壶,正挈壶郎。
命吏部定内监等官品秩:内使监令,正五品,授中卫大夫;丞,从五品,侍直大夫;皇门、官门正,正六品,授内侍郎;门副、尚宝、奉御,俱从六品,授内直郎;尚冠等、奉御、内府库大使、内仓监令,俱正七品,授正奉郎;库副使、仓丞,俱从七品,授正卫郎;局正、司正,俱正六品,授内侍郎;局副、司副,俱从六品,授内直郎;东宫门正、局正,俱正六品,授内侍郎;门副、局丞,俱从六品,授内直郎;王府承奉、门正、所正,俱从六品,授内直郎;承奉副、门副、所副,俱正七品,授正奉郎。上因谓侍臣曰:“古之宦竖在宫禁,不过司晨昏,供役使而已。自汉邓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侍,小黄门通命。自此以来,权倾人主,及其为患,有如城狐社鼠,不可以去。朕谓此辈但当服事宫禁,岂可假以权势,纵其狂乱?吾所以防之极严,但犯法者必斥去之,不令在左右,戒履霜坚冰之意也。”
故元宣慰司佥事范自野自察罕脑儿之地来降。
庚午,应天府奏:“核实关厢军民、官吏人户,凡二万七千一百五十九:民二万一千五百六十七户,军一千八百九十六户,公侯族属一千一百九十七户,官吏二千四百九十九户。”
丙子,以刑部侍郎李友谅为本部尚书,迁湖州府知府刘文为杭州府知府。
戊寅,命故元降臣脱列伯赍诏往甘肃塔滩等处谕元臣宝咱王。
庚辰,以兵部尚书刘贞为治书侍御史。上谕之曰:“台宪之官,不专于紏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人君日理万机,听断之际,岂能一一尽善?若臣下阿意顺旨,不肯匡正,则贻患无穷。今擢卿为侍御史,居朝廷之上,当怀蹇谔之风,以为百官表率,至于激浊扬清,使奸邪屏迹,善人汇进,则御史之职兼尽矣。”
荆州府长阳县群盗作乱,执县丞曹原善。里民黄再文集众击破之,夺原善还县。事闻,上嘉之赏再文白金百五十两。
辛巳,以陈宁为御史中丞,宋冕为中书省参政。时宁知苏州,升浙江行省参政,冕以户部侍郎升河南行省参政,未行,用左丞胡惟庸荐,遂拜今官。
壬午,以陈修为吏部尚书,蒋毅、赵嗣坚为刑部侍郎,朱从善为户部侍郎。
上常御东阁,方免冠而栉,御史中丞陈宁、侍御史商暠来奏事。上见之,遂移入便殿,遣人止宁等毋入,栉已正冠出阁,始命宁等入见。
上阅翰林所撰武臣诰文,有“佐朕武功,遂宁天下”之语,即自改作“辅朕戎行,克奋忠勇”,因诏词臣谕之曰:“卿此言大过,尧舜犹病博施,大禹不自满假,朕何敢自为侈大之言乎?自今措词务在平实,毋事夸张。”
置泰州守御千户所。
是月,平章杨璟率师进次夔州大溪口。先是,蜀人自谓瞿塘天险,遣其平章莫仁寿守之,以鉄索横断关口。又闻王师临境,又遣左丞相戴寿、平章邹兴、副枢飞天张益兵为固守计。寿等于鉄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凿两崖壁,引缆为飞桥三,平以木板,置炮石、木竿、鉄铳其上,傍桥两岸,复置炮,以拒我师。于是璟遣指挥韦权率兵出赤甲山,以逼夔州,指挥李某出白盐山,下逼夔府南岸,以攻南城。寨璟与都督佥事王简出大溪口,进攻瞿塘厄江之众,璟战不利,于是赤甲、白盐之师亦退还归州。
刑部搜狱中囚,得其私书以奏。上览之一书,乃吴兴王升以遗其子者,其言曰:“凡为官须廉洁自持,贫者,士之常也。古人谓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抚民以仁慈为心,报国以忠勤为本,处己以谦敬为先,进脩以学业为务,有暇日,宜玩味经史。至于先儒性理之书,亦当潜心其间于此,见得透彻则自然所思无邪。又熟读律令,则守法不惑,仕与学,盖不可偏废。人便则买附子二三枚、川椒一二斤,必经税而后来,余物非所觊也。”时升之子瑱为平凉知县,升以书托御史台幕官宇文桂达之。上览书,嘉叹良久,赐升手诏曰:“昔元初有天下,人务实学,故贤材重进取;其后失天下,由俗尚虚名,干权势以希用。朕备尝艰难灼见世情习俗未移,贪沓者有如蝼蚁蝇蚋,不知悔悟,若是者,岂慈父之失教耶?抑其子之不听其训耶?今因阅汝私书,知汝之善教,能以忠荩之言丁宁其子,子之贤否,虽未可知,然薄俗中睹此家训,谁能出其右哉?劝善惩恶,移风易俗,实有国之务。兹命中书遣使赍诏,往谕赐白金百两、绢十匹,附子五枚、川椒五斤,以旌尔贤。”仍命复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