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书目提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序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修纂凡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上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六上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六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一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八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四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标点本)』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二
- 本章共 1.9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乙酉朔,高丽权国事王瑶遣门下赞成事赵俊等,琉球国山南王叔汪英紫氏遣使耶师姑及寿礼给智等,各奉表,贡马及方物,贺天寿圣节。
诏礼部:“今後科举岁贡,於大诰内出题,或策论判语参试之。”
遣主事宽彻、监察御史韩敬、大理评事唐钲使西域,以书谕别失八里王黑的儿火者曰:“朕观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有国者莫知其几,虽限山隔海,风殊俗异,然好恶之情、血气之类未尝异也。皇天眷佑,惟一视之,故受天命为天下大君者,上奉天道,一视同仁,使巨细诸国,殊方异类之民,咸跻乎仁寿,而友邦远国顺天事大,以保国安民,皇天监之,亦克昌焉。曩者,我中国宋君奢纵怠荒,奸臣乱政,天监否德,於是命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统华夏,生民赖以安静,七十余年,至於後嗣不修国政,大臣非人,纪纲尽弛,致使在野者强凌弱,众暴寡,民生嗟怨,上达于天,简在帝心,以革命新民。朕当大命,躬握乾符,以主黔黎,凡诸乱雄擅声教,违朕命者兵偃之,顺朕命者抚存之,是以华夏奠安。惟元臣蛮子、哈喇章等尚率残兵于近塞,生衅寇边,为生民之巨害,遣兵致讨,势不容已。兵至捕鱼儿海,故元诸王、驸马及其部属悉来降附,其间有称自撒马儿罕等处来贸易者,凡数百人,遣使送归本国,今三年矣。使者归,尔别失八里王即遣使来贡,朕甚嘉焉。王其益坚事大之诚,通好往来,使命不绝,岂不保封国于悠久乎?特遣使嘉劳,其悉朕意。”
丙戌,宁波府有僧称白莲宗者,男女淆聚烧香,捕至京,伏诛。
壬辰,宋国公冯胜子谅与家奴同谋杀人,嘱县官勿举。事觉,法司论当死,连坐当徒者二十一人。上以谅功臣子,特免死,余论如律。
礼部言:“朝廷之礼贵於严肃,而近者文武官入朝,往往争趋竞进,品级紊乱,高下失伦,甚非所以明礼法,振朝纲也。请自今朝参之时,将军先入,近侍官员次之,公、侯、附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有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又次之。有不如仪,从监察御史及仪礼司纠核。”从之。
癸巳,皇太子至西安,百官及耆民郊迎,皇太子慰劳之,赐秦民白金及钞。
甲午,太原府代州五台县民饥,流移者众,田土荒弃,复有霜灾。上诏户部免其民今年对给振武衞军粮,其军士别以粮给之。
丙申夜,太阴犯垒璧阵。
丁酉,赐国子监生孟弼等一千四百八十七人冬衣、衾褥。
庚子,诏建宁岁贡上供茶,听茶户采进,有司勿与。天下产茶去处岁贡皆有定额,而建宁茶品为上,其所进者必碾而揉之,压以银板,大小龙团。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屯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俾专事采植。既而有司恐其後时,常遣人督之,茶户畏其逼迫,往往纳赂。上闻之,故有是命。
壬寅天寿圣节,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
癸卯,置广宁左屯、中屯二卫。先是,舳舻侯朱寿督饷辽东领新编士卒至牛庄马头屯守。至是,於辽河西置左屯卫,锦州置中屯卫,命鉄领卫指挥佥事任典、俞机往左屯卫,海州衞指挥佥事陈锺往中屯卫,分统士卒戍守。
罢合门使,改合门使尤良、徐日庄等为礼部祠部等部主事。
乙巳,嘉兴府通判庞安获私鬻盐徒,送京师,而以塩赏其获者。户部以其违例,罚偿塩入官,且责取罪状。安上言:“律者,万世之常法;例者,一时之旨意。岂可以一时之例坏万世之法?昔唐太宗以选人多诈冐,自今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冐者,命杀之。大理少卿戴胄奏:‘据法应流。’太宗怒曰:‘卿言守法,而使朕失信。’胄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既而知其不可复之以法,此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今之律,即古所谓法,国家布大信於天下者也;例者,即古所谓出於一时之命也。今欲依例而行,则於律内非应捕人给赏之言,自相违背,是失信於天下也。”上然其言,诏论如律。
丙午,册中山武宁王徐达第二女为代王桂妃。
调山西都指挥使周房为山东都指挥使。
丁未,舳舻侯朱寿、左军都督佥事黄辂督海运粮储还自辽东,人赐钞百五十锭。
己酉,浙江临海县民汤绍文奏:“乞修浚横山岭河道水牐,以便灌溉民田。”诏从之。
复以吏部考功主事周舟为新化县丞。舟,温之永嘉人,性明敏有治才。初由进士授新化县丞,在官以廉勤称之,门无私谒,吏卒不敢欺,验民贫富及丁税多寡,第为上、中、下籍之,遇有赋役,随轻重使之,故民不扰而事易集,至於狱讼、文牍之务,皆躬理之,吏胥不得为奸,罢诸役作,民晏然安业,由是流民之归者益众,满课考最,陞考功主事。既而县民萧俊等诣阙言:“自本官去职,县政复扰,民不安业,乞令再任。”上命吏部俾复为县丞,仍命礼部宴赏而遣之。
庚戌夜,太阴犯左执法。
壬子,颖国公傅友德等还京师,奏:“训练北平等都指挥使司军士凡八万二千零五十六人、马二万六千二百四十疋。”
是月,倭夷寇雷州遂溪县,雷州卫百户李玉、镇抚陶鼎等御之,贼势猖獗而官军寡弱不敌,玉等皆战死。上怜之,廼以玉子真为德庆千户所镇抚,鼎子贵为潮州卫所镇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