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论语》简介一
- 《论语》简介二
- 学而第一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 继承父亲的遗志
- 和与礼的辩证法
- 怎样才算是好学?
-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 道德与政治
- 诗与政治
- 德治与法治
- 人生的历程和滋味
- 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 态度不是小问题
- 大智若愚的颜回
- 观察人的方法
- 温故而知新
- 做一个通才
- 不要吹牛皮
- 要团结不要分裂
- 书呆子与空想家
- 异端的问题
- 不要不懂装懂
- 做官的学问
- 提拔正直的干部
- 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 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 人不能不讲信用
- 看过去知未来
- 见义不为是胆小鬼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 不要铺张浪费
-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
- 文献的重要性
- 问者不相亏
- 凡事不必苛求
- 理解的困难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
- 尽善尽美的追求
-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 义与利的选择
-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 记住父母的年纪
- 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
- 保持一定的距离
- 公冶长第五
- 处世的艺术
- 不要耍嘴皮子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
- 朽木不可雕也
- 无欲则刚
- “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
- 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
- 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
-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
- 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 不念旧恶少怨恨
-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 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
- 自我批评的难得
-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 雍也第六
-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 该得的不要推辞
- 不要搞“血统论”
- 贵在坚持
- 安贫乐道的典范
-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
- 不自夸,不居功
- 口才可以免祸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正直是立身之本
- 知之、好之、与乐之
-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 有耕耘才有收获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 述而第七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圣人的忧虑
-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富可求吗?
-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 富贵如浮云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不要冒充内行
- 闻过则喜
- 节俭总比奢侈好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泰伯第八
- 一切以礼为标准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锋芒毕露就是祸
-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 是不是愚民政策?
- 德行更比才能重
- 读书不为稻粱谋
-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 子罕第九
- 博与专的问题
- 宝剑锋从磨砺出
- 循循善诱的艺术
-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 逝者如斯夫!
-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
-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 自强不息的楷模
-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 后生可畏
-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 匹夫不可夺志
-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
-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 乡党第十
- 圣人未能免俗
- 圣人穿不穿时装?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吃饭睡觉不说话
- 先进第十一
- 人各有所长
- 鬼神生死之间
- 饶饶者易缺
-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 谁能升堂入室?
- 过犹不及
- 文人心态的不平
- 对症下药
- 不要盲从上级
-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 颜渊第十二
- 仁的外用
- 说话谨慎就是仁?
- 君子不忧不惧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什么叫“明”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文与质的辩论
- 税收问题
- 爱恨生死的糊涂帐
- 君臣父子,各就各位
- 片言折狱的是与非
- 政府公务员守则
- 君子成人之美
- 君子成人之美
- 贪欲起盗心
- 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 闻人与达人
- 先事后得及其它
-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 君子以文会友
- 子路第十三
-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名正言顺
- 谁来种田地?
- 学以致用
- 表率的作用
- 知足常乐
- 实行富民政策
-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 近者悦,远者来
- 欲速则不达
- “直”也有讲究
- 士的标准
- 狂者与狷者
- 恒心的重要性
-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
- 好恶不等于是非
- 君子易事而难悦
- 泰而不骄
- 刚毅木讷,近于仁德
- 宪问第十四
- 治世和乱世的言行
- 有言者不必有德
-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
- 贫富都作等闲看
- 什么是完人?
- 恰到好处
- 看人看大节
- 用人之妙
-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 为谁而学?
- 思不出其位
- 胸襟宽广而明察
-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不怨天,不尤人
-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儒学的进修纲要
- 卫灵公第十五
- 无为而治
-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 杀身以成仁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
-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 不要卖弄小聪明
- “名”的情结
-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 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得之容易守成难
- 小知与大受
-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 当仁不让
- 贞而不谅
- 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 有教无类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辞达而己
- 季氏第十六
- 礼乐征伐自谁出?
- 朋友有益还是有害?
- 快乐有益还是有害?
-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 人生三戒
- 该不该有所畏?
- 君子的九种思虑
-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 诗礼传家
- 阳货第十七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
-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
-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 六言六蔽
- 诗的伟大作用
- 不学诗如面壁而立
- 礼乐到底是什么?
- 色厉内荏,穿窬之盗
- 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 古今人物毛病谈
- 天何言哉?
- 不屑之教
- 丧期要不要改革?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 君子尚义不尚勇
- 君子僧恶什么?
- 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
- 人过四十万事休
- 微子第十八
-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谁来指点迷津?
- 到底该不该做官?
- 穷达行藏各有志
- 周公用人的经验谈
- 子张第十九
-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 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
- 日日月月有进步
-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 百工居肆,君子求学
- 小人文过饰非
- 君子有三变
- 信任是前提
-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
-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
- 法外有情
- 墙倒众人推
-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 圣人无常师
-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 圣人不可毁
-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尧曰第二十
- 尊五美,屏四恶
-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论语注释』到底该不该做官?
- 本章共 1.5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莜②。子路间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孰为夫子?”植④其杖而芸⑤。子路拱而立。止(6)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7)之,见(8)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9)见之。至,则用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丈人:老人,与长沮、桀溺等一样为隐士。②以杖荷莜:杖,拐杖;莜,锄草的农具。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即手脚四肢;四肢不劳动,五谷也不能分辨。这是老人责备孔子的话。④植:插立。⑤芸:同“耘”,除草。(6)止:留。(7)食(si):给人吃。(8)见(xian):使见。这句说老人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9)反:同“返”。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有一天掉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锄起草来。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边。于是老人便留下子路住宿,杀鸡做饭款待他食用,还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一行,并把自己昨天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返回去时,老人却己离家出走。子路只好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一个人想洁身自好却搞乱了最重要的伦常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义。至于理想的主张难以实孔那是我们早已知道的了。”
【读解】
子路去向老人打听自己老师的行踪,老人的回答竟像是打隐语,既不说看见了,也不说没有看见,而是反问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那么,老人到底看见了孔子没有呢?不仅看见了,而且还很了解,不然怎么会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加以概括呢?何况,子路并没有说出自己老师的名字,他也连问都没问一下怎么就知道子路要找的是谁呢?
因为樊迟请求学种庄稼,遭到过孔子的严厉批评(《子路》),又因为孔子还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之类的话,所以老人谴责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算是为“小人哉,樊须也!”出了一口气。这是题外的话,题内的话则是那老人的确很了解孔子,所以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而是一个不寻常的隐士,也正因为他是一个不寻常的隐士,知道孔子还会让子路再返回来和自己谈话,所以才提前离家出走,让子路扑了一个空,就像那接舆不愿意孔子和他谈论一样。
但子路毕竟是子路,就算是你走了,该说的话他还是要说,不是时你的儿子说也罢,还是对躲在屋后偷听的你说也罢。子路所说的话当然是孔子的思想。归结起来有如下凡个要点:一、官还是应该做的。二、不能因为自己要洁身自好便破坏君臣之间的伦常关系。三、君子做官不外乎是“行义以达其道”,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罢了。四。至于政治理想很难实现,这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了,也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吧。
这些思想都是孔子在其它地方反复多次表达过的,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子路在这里转述,是针对那隐居老人的思想而言,劝他不要隐居,而应该出来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为拯救这个变乱的世道而作一份贡献。当然,有一点是必须要特别搞清楚的。子路劝人做官,绝不是劝人去出风头,争权夺利,捞个人的好处,而是“行其义也”。为社会大众谋利益作出自我牺牲。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官也就是以民的公务员。
这种官,子路认为应该做,孔子也认为应该做,我们又何尝不认为应该做呢?不仅现在没有做官的人应该做,现在已经做官的人,不是更应该朝这方面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