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论语》简介一
- 《论语》简介二
- 学而第一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 继承父亲的遗志
- 和与礼的辩证法
- 怎样才算是好学?
-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 道德与政治
- 诗与政治
- 德治与法治
- 人生的历程和滋味
- 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 态度不是小问题
- 大智若愚的颜回
- 观察人的方法
- 温故而知新
- 做一个通才
- 不要吹牛皮
- 要团结不要分裂
- 书呆子与空想家
- 异端的问题
- 不要不懂装懂
- 做官的学问
- 提拔正直的干部
- 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 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 人不能不讲信用
- 看过去知未来
- 见义不为是胆小鬼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 不要铺张浪费
-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
- 文献的重要性
- 问者不相亏
- 凡事不必苛求
- 理解的困难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
- 尽善尽美的追求
-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 义与利的选择
-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 记住父母的年纪
- 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
- 保持一定的距离
- 公冶长第五
- 处世的艺术
- 不要耍嘴皮子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
- 朽木不可雕也
- 无欲则刚
- “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
- 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
- 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
-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
- 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 不念旧恶少怨恨
-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 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
- 自我批评的难得
-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 雍也第六
-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 该得的不要推辞
- 不要搞“血统论”
- 贵在坚持
- 安贫乐道的典范
-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
- 不自夸,不居功
- 口才可以免祸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正直是立身之本
- 知之、好之、与乐之
-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 有耕耘才有收获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 述而第七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圣人的忧虑
-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富可求吗?
-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 富贵如浮云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不要冒充内行
- 闻过则喜
- 节俭总比奢侈好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泰伯第八
- 一切以礼为标准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锋芒毕露就是祸
-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 是不是愚民政策?
- 德行更比才能重
- 读书不为稻粱谋
-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 子罕第九
- 博与专的问题
- 宝剑锋从磨砺出
- 循循善诱的艺术
-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 逝者如斯夫!
-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
-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 自强不息的楷模
-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 后生可畏
-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 匹夫不可夺志
-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
-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 乡党第十
- 圣人未能免俗
- 圣人穿不穿时装?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吃饭睡觉不说话
- 先进第十一
- 人各有所长
- 鬼神生死之间
- 饶饶者易缺
-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 谁能升堂入室?
- 过犹不及
- 文人心态的不平
- 对症下药
- 不要盲从上级
-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 颜渊第十二
- 仁的外用
- 说话谨慎就是仁?
- 君子不忧不惧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什么叫“明”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文与质的辩论
- 税收问题
- 爱恨生死的糊涂帐
- 君臣父子,各就各位
- 片言折狱的是与非
- 政府公务员守则
- 君子成人之美
- 君子成人之美
- 贪欲起盗心
- 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 闻人与达人
- 先事后得及其它
-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 君子以文会友
- 子路第十三
-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名正言顺
- 谁来种田地?
- 学以致用
- 表率的作用
- 知足常乐
- 实行富民政策
-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 近者悦,远者来
- 欲速则不达
- “直”也有讲究
- 士的标准
- 狂者与狷者
- 恒心的重要性
-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
- 好恶不等于是非
- 君子易事而难悦
- 泰而不骄
- 刚毅木讷,近于仁德
- 宪问第十四
- 治世和乱世的言行
- 有言者不必有德
-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
- 贫富都作等闲看
- 什么是完人?
- 恰到好处
- 看人看大节
- 用人之妙
-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 为谁而学?
- 思不出其位
- 胸襟宽广而明察
-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不怨天,不尤人
-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儒学的进修纲要
- 卫灵公第十五
- 无为而治
-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 杀身以成仁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
-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 不要卖弄小聪明
- “名”的情结
-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 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得之容易守成难
- 小知与大受
-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 当仁不让
- 贞而不谅
- 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 有教无类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辞达而己
- 季氏第十六
- 礼乐征伐自谁出?
- 朋友有益还是有害?
- 快乐有益还是有害?
-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 人生三戒
- 该不该有所畏?
- 君子的九种思虑
-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 诗礼传家
- 阳货第十七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
-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
-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 六言六蔽
- 诗的伟大作用
- 不学诗如面壁而立
- 礼乐到底是什么?
- 色厉内荏,穿窬之盗
- 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 古今人物毛病谈
- 天何言哉?
- 不屑之教
- 丧期要不要改革?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 君子尚义不尚勇
- 君子僧恶什么?
- 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
- 人过四十万事休
- 微子第十八
-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谁来指点迷津?
- 到底该不该做官?
- 穷达行藏各有志
- 周公用人的经验谈
- 子张第十九
-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 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
- 日日月月有进步
-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 百工居肆,君子求学
- 小人文过饰非
- 君子有三变
- 信任是前提
-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
-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
- 法外有情
- 墙倒众人推
-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 圣人无常师
-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 圣人不可毁
-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尧曰第二十
- 尊五美,屏四恶
-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论语注释』季氏第十六
- 本章共 2.6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本篇多章都不称“子曰”而称“孔子曰”,所以一般认为不是孔子弟子所记,但本篇内容仍涉及孔子的政治、教育、道德思想等。全篇原文共14章,本书选12章。
且看侵略者的逻辑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③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4)”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⑤有言曰:‘陈力就列(6),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7)矣?且尔言过矣,虎咒(8)出于柙(9),龟玉毁于椟(10)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1)。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1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13)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频臾,而在萧墙(14)之内也。”
【注释】
①颛(zhuan)臾: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费县西北。②有事:《左传·成公十二年》说:“国之大事,在把祀与戎。”所以,这里的有事即指用兵(戎)。③尔是过:“过尔”的倒装,“是”字在这里起倒装的作瞅。“过尔”即责备你(你们)。“过”在这里作动词用。④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接费县界。(5)周任:古代的一个史官,有良史之称。(6)陈力就列:陈力,贡献力量;就列,就任职务。(7)相:辅佐。(8)咒(si):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③柙(xia):关野兽的笼子。(10)椟(du):匣子。(11)费:季氏的领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南,(12)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原文作“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般根据下文“均无贫”、“和无寡”认为原文有错,所以改正。(13)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14)萧墙,国君用的屏凤。臣下见国君,一到屏风前就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字从“肃”得声).萧墙之内本指国君,这里用来代指朝政。
【译文】
季氏将去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就要对颛臾用兵了。”
孔于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那颓臾是前代君王封在东蒙山主持祭祝的,并且在鲁国的疆界之中,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氏要这么做,我和子路都不想这么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力量,这才任宫就职,如果不能,就辞职不于。’主于遇到危险却不扶持,将要摔倒了却不搀扶,那要你们这些辅佐的人千什么呢,何况你的话也是站不住脚的。老虎咒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毁坏了,到底该怪谁呢?”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国力强固又离费地很近,今天不把它攻取,今后一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要找些借口来掩饰的人。我听说,无论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大夫,不怕贫穷,就怕财富不平均;不怕人少,就怕动乱不安。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团结和睦就不怕人少,安定就不会倾覆。正因为这样,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养礼义仁德来招引他们。一旦他偿来了,就要好好安顿。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引,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想在国境以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氏的忧患不颛颓臾,却在朝政之中哩。”
【读解】
过一段文字较长,有好几个要,点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是做臣下的职责问题。
冉求和子路一起在季氏那里做家臣。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季氏是鲁目的豪门贵族,势力甚至超过了国君。现在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又想去攻打紧邻自己领地的颛臾。这当然是不正义的战争所以孔子一听说这事就谴责冉求和子路没有尽到责任。冉求推卸责任说:“那都是长官的意思,我和子路都是不同意的,可有什么办法呢?孔子于是针锋相对地批评说:“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辅佐别人就要尽心竭力。见到主人有危险而不知尽忠,眼睁睁地看着他往火坑里跳,往山崖下掉却袖手旁观,这难道是正确的态度?何况,老虎兕牛出了笼子,龟甲美玉毁在了匣中,这难道正是管理者的责任吗?”
其实,不只是做臣下辅佐君王大夫如此,就是我们今天从事各种职业也同样是如此。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现在他说的意思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了。即使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起码也是,‘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钟也得撞响才是啊!
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求、子路难辞咎,所以,冉求只好实话实说了。他说:“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直接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它,今后就会成为季氏的大患啊!”可见冉求实际上已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却不料他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君子最痛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要找此借口来掩饰的人。”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求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把本意埋藏起来,却另编一套理由作为掩饰。这种人,用我们今天流行的成都方言就叫做“假打”,或者说是伪君子。
这是我们在这一段文字中应该注意的第二个要点。
第三个要点是孔子接下去所做的下面阐述,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求和子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最后指出季氏的真忧患恐怕不在颛臾等什么外在力量上,而是在自己的内部朝政方面--“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就是名言“祸起萧墙”的来源。
通览整段文字,我们不得发出感慨:圣人的思想可真是博大精深啊!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见他思想的光辉,小至说话做事,大至治国平天下,都使我们不无都益,深受高层启发。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圣人就是圣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