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上智部
- ├ 总序
- ├ 诸葛亮
- ├ 汉光武帝
- ├ 丙吉 郭进
- ├ 魏元忠
- ├ 范仲淹
- ├ 狄青
- ├ 邵雍
- ├ 萧何 任氏
- ├ 张飞
- ├ 唐高祖
- ├ 卫青
- ├ 李愬
- ├ 李泌
- ├ 白起祠
- ├ 宋太祖 何真
- ├ 宋太祖
- ├ 徐达
- ├ 司马光
- ├ 刘大夏
- ├ 姚崇
- ├ 杨荣
- ├ 程颢
- ├ 李晟
- ├ 吕端
- ├ 孙叔敖
- ├ 郭子仪
- ├ 宋真宗
- ├ 曹参
- ├ 赵普 李沆 陆九渊
- ├ 汉光武帝(二)
- ├ 龚遂
- ├ 文彦博
- ├ 张辽
- ├ 韩愈
- ├ 裴度
- ├ 郭子仪(二)
- ├ 牛弘
- ├ 子产
- ├ 主父偃
- ├ 裴光庭
- ├ 陈平
- ├ 于谦
- ├ 刘大夏 张居正
- ├ 贾耽
- └ 吕夷简
- 明智部
- ├ 总序
- ├ 箕子
- ├ 周公 姜太公
- ├ 管仲
- ├ 潘濬
- ├ 魏相
- ├ 马援
- ├ 列子
- ├ 郗超
- ├ 张咏
- ├ 子贡
- ├ 范蠡
- ├ 姚崇
- ├ 陈同甫
- ├ 王琼
- ├ 班超
- ├ 曹操
- ├ 郭嘉 虞翻
- ├ 陆逊 孙登
- ├ 邵雍
- ├ 张说
- ├ 寇准
- ├ 西门豹
- ├ 程颢
- ├ 狄仁杰
- ├ 苏东坡
- ├ 魏元忠
- ├ 朱熹
- ├ 虞集
- ├ 刘大夏
- ├ 陶侃
- ├ 杨一清
- ├ 苏州堤
- ├ 叶梦得
- ├ 虞允文
- ├ 种世衡 杨掞
- └ 汪立信 文天祥
- 察智部
- ├ 总序
- ├ 殷云霁
- ├ 高子业
- ├ 李德裕
- ├ 张齐贤
- ├ 宣彦昭 范邰
- ├ 安重荣 韩彦古
- ├ 孙亮
- ├ 赵广汉
- ├ 周忱
- ├ 王世贞
- ├ 范槚
- ├ 高湝 杨津
- ├ 陈襄
- ├ 包拯
- └ 范纯仁
- 胆智部
- ├ 总序
- ├ 班超
- ├ 耿纯
- ├ 哥舒翰 李光弼
- ├ 杨素
- ├ 安禄山
- ├ 宗泽
- ├ 齐桓公
- ├ 周瑜 寇准 陈康伯
- └ 寇恂
- 术智部
- ├ 总序
- ├ 孔融
- ├ 王曾
- ├ 阮籍
- ├ 周武王
- ├ 范仲淹
- ├ 王导
- ├ 晏婴
- ├ 东方朔
- ├ 谢安 李郃
- ├ 晏婴二
- ├ 狄青
- ├ 杨琎
- ├ 程婴
- ├ 太史慈
- ├ 司马懿 杨行密 孙坚
- ├ 曹冲
- └ 司马相如
- 捷智部
- ├ 总序
- ├ 汉高祖
- ├ 宗典 李穆 昙永
- ├ 王羲之
- ├ 刘备
- ├ 张咏 徐达
- ├ 颜真卿 李揆
- ├ 李迪
- ├ 太史慈
- ├ 张良
- ├ 宋太宗
- ├ 颜常道
- ├ 侯叔献
- ├ 孙权
- ├ 司马遹
- ├ 文彦博 司马光
- ├ 王戎
- ├ 曹冲
- ├ 怀丙
- ├ 梁武帝
- ├ 丁谓
- ├ 刘伯温
- ├ 占状元
- ├ 剃髭 剃发
- ├ 季毅
- └ 筮疾
- 语智部
- ├ 鲁仲连
- ├ 狄仁杰
- ├ 富弼
- ├ 马圉 中牟令
- ├ 东方朔
- ├ 魏征
- ├ 简雍
- ├ 贾诩
- ├ 李纲
- └ 苏辙
- 兵智部
- ├ 总序
- ├ 荀罂 伍员
- ├ 周德威
- ├ 岳飞
- ├ 李愬
- ├ 赵充国
- ├ 李牧
- ├ 周亚夫
- ├ 耿弇
- ├ 韩世忠
- ├ 狄青
- ├ 王阳明
- ├ 田单
- ├ 孙膑 虞诩
- ├ 祖逖 檀道济 岳飞
- ├ 勾践 柴绍
- ├ 冯异 王晙
- ├ 张齐贤
- ├ 藁人
- ├ 李光弼
- ├ 程昱
- ├ 战车
- ├ 吴玠 吴磷
- ├ 戚继光
- ├ 张浚
- ├ 孟珙
- ├ 李存进 樊若水
- ├ 王濬 王彦章
- ├ 贺若弼 崔乾祐
- ├ 王朴
- └ 习马练刀法
- 闺智部
- ├ 总序
- ├ 马皇后
- ├ 唐肃宗公主
- ├ 乐羊子妻
- ├ 陶侃母
- ├ 赵括母 柴克宏母
- ├ 陈婴母 王陵母
- ├ 叔向母
- ├ 严延年母
- ├ 伯宗妻
- ├ 僖负羁妻
- ├ 李夫人
- ├ 齐姜 张后
- ├ 刘知远夫人
- ├ 李景让母
- ├ 洗氏
- ├ 谢小娥
- ├ 红拂
- ├ 沈小霞妾
- ├ 崔简妻
- ├ 新妇
- ├ 辽阳妇
- └ 木兰 韩保宁 黄善聪
- 杂智部
- ├ 总序
- ├ 郭纯 王燧
- ├ 京邸假宦官
- ├ 老妪骗局
- ├ 乘驴妇
- ├ 窃磬
- ├ 假跛书生 假断脚偷
- ├ 断脚盗
- ├ 江南士子
- ├ 猾吏奸官
- ├ 韩昭侯 子之
- ├ 江西术士
- ├ 俞羡章
- ├ 黠童子
- ├ 智胜力
- ├ 定远弓手
- ├ 王守仁
- └ 京城士人
『智囊』荀罂 伍员
- 本章共 1.6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原文】
鲁襄时,晋、楚争郑。襄公九年,晋悼公帅诸侯之师围郑,郑人恐,乃行成。荀偃曰:“遂围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与之战。不然,无成。”(边批:亦是。)荀罂曰:“许之盟而还师以敝楚:吾三分四军,与诸侯之锐,以逆来者,于我未病,楚不能矣。犹愈于战,暴骨以逞,不可以争。大劳未艾。君子劳心,伍员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乃许郑成,后三驾郑,而楚卒道敝,不能争,晋终得郑。
吴阖闾既立,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闾从之,楚于是乎始病。
〔评〕晋、吴敝楚,若出一辙。然吴能破楚,而晋不能者,终少柏举之一战也。宋儒乃以城濮之战咎晋文非王者之师。噫!有此议论,所以养成南宋为不战之天下,而竟奄奄以亡。悲夫!
按:吴璘制金,亦用此术。虏性忍耐坚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于是选据形便,出锐卒,更迭挠之,与之为无穷,使不得休暇,以沮其坚忍之气,俟其少怠,出奇胜之。
译注:
译文
春秋鲁襄公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郑国。襄公九年,晋悼公联合其他诸侯的军队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人感到害怕,于是派遣使者前去求和。荀偃说:“应该继续围攻郑国,等到楚国救郑的时候,就可以迎战楚军;如果现在和郑国议和,就不会得到实际的利益。”(边批:也对。)荀罂却说:“不可,应该和郑国结盟引兵而归,这样楚国就会出兵讨伐郑国。先让楚军疲惫不堪,再将我国的军队分成三部分,联合其他诸侯的军队轮流迎战楚军。那幺在我们的军队还没有疲惫之前,楚军就早已疲惫没有能力作战了,比现在就和楚国交战要好得多。假如现在就和楚国交战,必然会伤亡惨重,因此应该以不战为上策。所谓聪明的人靠智慧取胜,愚笨的人靠蛮力克敌,这就是先王克敌制胜的道理啊。”群臣都表示赞成,于是接受郑国的求和。后来晋国三次出兵讨伐郑国,但楚国军队由于长途行军而精疲力竭,根本没有办法作战。因此最后终于由晋国取得了郑国。
吴王阖闾即位后,曾经问伍员说:“当初贤卿曾经建议讨伐楚国,寡人也有讨伐楚国的意思,但唯恐吴王僚派我伐楚,又不愿意他占有我的功劳。现在寡人想亲自率领军队讨伐楚国,贤卿认为怎幺样呢?”伍员答:“楚国执政者众多但意见不一,谁也不肯承担责任。假如大王动员三军,只是白白地劳民伤财,因此不如先发一军,诱使楚国出兵迎战。当楚国出兵后,大王就立刻退兵;楚国退兵之后,大王再次出兵。楚军这样往来跋涉,必定会疲于奔命,而产生放弃交战的想法。此时大王再运用各种手段,使楚国的军事政治更加混乱,彻底瓦解楚国人的斗志,然后大王再动员三军,必定能彻底摧毁楚国。”阖闾欣然采纳了伍员的意见,从此楚军就陷入疲于奔命的苦境之中。
评译
晋和吴削弱楚国的实力,用的都是一样的手法,但是吴能在柏举大败楚军,而晋却不能在城濮消灭楚。宋儒在批评楚晋城濮之战的时候,竟然说晋文公不是真正的王者之师,不能伐楚。唉!正是因为宋儒有这种思想,才使南宋出现不战而和的妥协论调,终于使南宋逐渐由衰而亡,真是可悲!
按:宋将吴璘对付金兵,也是用的这种方法。金兵的特点是忍耐力强,命令严酷,一旦令下,必定会誓死执行任务,因此每次决战的时候,总是要打上好几天。吴璘于是选择有利的地形,派出精锐兵卒,轮番进行骚扰,使金兵穷于应付,没有办法休息,以磨蚀他们坚忍的耐力,然后趁着金兵稍稍有些惰怠时,立即以奇兵进行袭击,从而大获全胜。
注释
①围郑:此年二月郑曾朝贡楚国,因此晋国攻打郑国。
②行成:求和。
③三分四军:时晋有上、中、下、新四军,晋军分成三部,每一部迎战楚国,则其余二部可休整,故可久战不疲。
④艾:休息。
⑤驾:兵车,此处指对郑用兵。
⑥乖:互相违戾。
⑦莫适任患:意见纷纭,而谁也不肯担负责任。
⑧亟:屡次。
⑨柏举之一战:公元前506年,吴与蔡、唐攻楚,大破楚军于柏举,乘胜攻入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