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上智部
- ├ 总序
- ├ 诸葛亮
- ├ 汉光武帝
- ├ 丙吉 郭进
- ├ 魏元忠
- ├ 范仲淹
- ├ 狄青
- ├ 邵雍
- ├ 萧何 任氏
- ├ 张飞
- ├ 唐高祖
- ├ 卫青
- ├ 李愬
- ├ 李泌
- ├ 白起祠
- ├ 宋太祖 何真
- ├ 宋太祖
- ├ 徐达
- ├ 司马光
- ├ 刘大夏
- ├ 姚崇
- ├ 杨荣
- ├ 程颢
- ├ 李晟
- ├ 吕端
- ├ 孙叔敖
- ├ 郭子仪
- ├ 宋真宗
- ├ 曹参
- ├ 赵普 李沆 陆九渊
- ├ 汉光武帝(二)
- ├ 龚遂
- ├ 文彦博
- ├ 张辽
- ├ 韩愈
- ├ 裴度
- ├ 郭子仪(二)
- ├ 牛弘
- ├ 子产
- ├ 主父偃
- ├ 裴光庭
- ├ 陈平
- ├ 于谦
- ├ 刘大夏 张居正
- ├ 贾耽
- └ 吕夷简
- 明智部
- ├ 总序
- ├ 箕子
- ├ 周公 姜太公
- ├ 管仲
- ├ 潘濬
- ├ 魏相
- ├ 马援
- ├ 列子
- ├ 郗超
- ├ 张咏
- ├ 子贡
- ├ 范蠡
- ├ 姚崇
- ├ 陈同甫
- ├ 王琼
- ├ 班超
- ├ 曹操
- ├ 郭嘉 虞翻
- ├ 陆逊 孙登
- ├ 邵雍
- ├ 张说
- ├ 寇准
- ├ 西门豹
- ├ 程颢
- ├ 狄仁杰
- ├ 苏东坡
- ├ 魏元忠
- ├ 朱熹
- ├ 虞集
- ├ 刘大夏
- ├ 陶侃
- ├ 杨一清
- ├ 苏州堤
- ├ 叶梦得
- ├ 虞允文
- ├ 种世衡 杨掞
- └ 汪立信 文天祥
- 察智部
- ├ 总序
- ├ 殷云霁
- ├ 高子业
- ├ 李德裕
- ├ 张齐贤
- ├ 宣彦昭 范邰
- ├ 安重荣 韩彦古
- ├ 孙亮
- ├ 赵广汉
- ├ 周忱
- ├ 王世贞
- ├ 范槚
- ├ 高湝 杨津
- ├ 陈襄
- ├ 包拯
- └ 范纯仁
- 胆智部
- ├ 总序
- ├ 班超
- ├ 耿纯
- ├ 哥舒翰 李光弼
- ├ 杨素
- ├ 安禄山
- ├ 宗泽
- ├ 齐桓公
- ├ 周瑜 寇准 陈康伯
- └ 寇恂
- 术智部
- ├ 总序
- ├ 孔融
- ├ 王曾
- ├ 阮籍
- ├ 周武王
- ├ 范仲淹
- ├ 王导
- ├ 晏婴
- ├ 东方朔
- ├ 谢安 李郃
- ├ 晏婴二
- ├ 狄青
- ├ 杨琎
- ├ 程婴
- ├ 太史慈
- ├ 司马懿 杨行密 孙坚
- ├ 曹冲
- └ 司马相如
- 捷智部
- ├ 总序
- ├ 汉高祖
- ├ 宗典 李穆 昙永
- ├ 王羲之
- ├ 刘备
- ├ 张咏 徐达
- ├ 颜真卿 李揆
- ├ 李迪
- ├ 太史慈
- ├ 张良
- ├ 宋太宗
- ├ 颜常道
- ├ 侯叔献
- ├ 孙权
- ├ 司马遹
- ├ 文彦博 司马光
- ├ 王戎
- ├ 曹冲
- ├ 怀丙
- ├ 梁武帝
- ├ 丁谓
- ├ 刘伯温
- ├ 占状元
- ├ 剃髭 剃发
- ├ 季毅
- └ 筮疾
- 语智部
- ├ 鲁仲连
- ├ 狄仁杰
- ├ 富弼
- ├ 马圉 中牟令
- ├ 东方朔
- ├ 魏征
- ├ 简雍
- ├ 贾诩
- ├ 李纲
- └ 苏辙
- 兵智部
- ├ 总序
- ├ 荀罂 伍员
- ├ 周德威
- ├ 岳飞
- ├ 李愬
- ├ 赵充国
- ├ 李牧
- ├ 周亚夫
- ├ 耿弇
- ├ 韩世忠
- ├ 狄青
- ├ 王阳明
- ├ 田单
- ├ 孙膑 虞诩
- ├ 祖逖 檀道济 岳飞
- ├ 勾践 柴绍
- ├ 冯异 王晙
- ├ 张齐贤
- ├ 藁人
- ├ 李光弼
- ├ 程昱
- ├ 战车
- ├ 吴玠 吴磷
- ├ 戚继光
- ├ 张浚
- ├ 孟珙
- ├ 李存进 樊若水
- ├ 王濬 王彦章
- ├ 贺若弼 崔乾祐
- ├ 王朴
- └ 习马练刀法
- 闺智部
- ├ 总序
- ├ 马皇后
- ├ 唐肃宗公主
- ├ 乐羊子妻
- ├ 陶侃母
- ├ 赵括母 柴克宏母
- ├ 陈婴母 王陵母
- ├ 叔向母
- ├ 严延年母
- ├ 伯宗妻
- ├ 僖负羁妻
- ├ 李夫人
- ├ 齐姜 张后
- ├ 刘知远夫人
- ├ 李景让母
- ├ 洗氏
- ├ 谢小娥
- ├ 红拂
- ├ 沈小霞妾
- ├ 崔简妻
- ├ 新妇
- ├ 辽阳妇
- └ 木兰 韩保宁 黄善聪
- 杂智部
- ├ 总序
- ├ 郭纯 王燧
- ├ 京邸假宦官
- ├ 老妪骗局
- ├ 乘驴妇
- ├ 窃磬
- ├ 假跛书生 假断脚偷
- ├ 断脚盗
- ├ 江南士子
- ├ 猾吏奸官
- ├ 韩昭侯 子之
- ├ 江西术士
- ├ 俞羡章
- ├ 黠童子
- ├ 智胜力
- ├ 定远弓手
- ├ 王守仁
- └ 京城士人
『智囊』汉光武帝
- 本章共 503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原文】
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令祭遵格杀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
[冯述评]
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
译注:
译文
东汉光武帝刘秀做大司马时,有一回其府中的家奴犯了军法,被军市令祭遵下令杀掉。刘秀很生气,命令部下将祭遵收押。当时,主簿陈副规劝刘秀道:“主公一向希望能够军容整齐,纪律严明,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正是遵行军令的表现,怎幺能怪罪他呢?”刘秀听了这话很高兴,不但赦免了祭遵,而且让他担任刺奸将军一职,又对军官们说:“你们要多避让祭遵啊!我府中的家奴犯法,他尚且将其斩杀,可见他的公正无私,他肯定不会对你们有所偏袒的。”
评译
赏罚果断分明,军令才可以推行;军令畅行无阻,主上才会具有威严。正因如此刘秀才能平定四方,统一国家。
注释
①刘秀:汉宗室,新朝末年起兵反王莽,为更始帝封为大司马,后自立称帝,建立东汉,谥光武,庙号世祖。
②大司马:汉时掌全国军政的官。
③舍中儿:府中的家奴。
④祭遵:随刘秀起兵诸将之一,后以功封侯,为东汉开国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