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1章 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
- 第2章 诸子天人论导源
- 第3章 春秋战国之际为什么诸家并兴
- 第4章 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
- 第5章 止有儒墨为有组织之宗派
- 第6章 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
- 第7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1)
- 第8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2)
- 第9章 《非十二子》
- 第10章 春秋时代之矛盾性与孔子
- 第11章 孟子之性善论及其性命一贯之见解(1)
- 第12章 孟子之性善论及其性命一贯之见解(2)
- 第13章 荀子之性恶论及其天道观(1)
- 第14章 荀子之性恶论及其天道观(2)
- 第15章 墨家之反儒学
- 第16章 墨子之非命论(1)
- 第17章 墨子之非命论(2)
- 第18章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1)
- 第19章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2)
- 第20章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3)
- 第21章 所谓“杂家”
- 第22章 祥之重兴与五行说之盛
- 第23章 梁朝与稷下
- 第24章 齐晋两派政论(1)
- 第25章 齐晋两派政论(2)
- 第26章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
- 第27章 预述周汉子家衔接之义
- 第28章 《史记》研究参考品类(1)
- 第29章 《史记》研究参考品类(2)
- 第30章 老子申韩列传第三
- 第31章 有录无书说叙
- 第32章 论太史公书之卓越
- 第33章 论司马子长非古史学乃今史学家
- 第34章 手批“史记”(全文周法高辑录)
- 第35章 与颉刚论古史(1)
- 第36章 与颉刚论古史(2)
- 第37章 与颉刚论古史(3)
- 第38章 与颉刚论古史(4)
- 第39章 与颉刚论古史(5)
- 第40章 与颉刚论古史(6)
- 第41章 附录 傅斯年著述年表(1)
- 第42章 附录 傅斯年著述年表(2)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第33章 论司马子长非古史学乃今史学家
- 本章共 512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孟坚叙子长所取材,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此信论也。子长实非古史家,采取诗书,并无心得。其纪五帝三代事,但求折衷六艺耳,故不雅驯者不及,然因仍师说,不闻断制,恐谯周且笑之矣。
《史记》记事,入春秋而差丰,及战国而较详,至汉而成其灿然者矣。其取《国语》,固甚有别择,非一往抄写。《战国策》原本今不见,今本恐是宋人补辑者(吴汝纶始为此说),故不能据以校其取舍。《楚汉春秋》止记秦楚汉之际,子长采之之外,补益必多,项刘两纪所载,陆贾敢如是揶揄刘季乎?今核其所记汉事,诚与记秦前事判若两书,前则“疏略牴牾”,后则“文直事核”矣。
彼自谓迄于获麟止(元狩元年),而三王之封,固在元狩六年,已列之世家,是孟坚以《史记》迄于天汉之说差合事实。其记汉事,“不虚美,不隐恶”,固已愈后愈详,亦复愈后愈见其别择与文采。若八书之作,子长最伟大处所在,所记亦汉事也。又子长问故当朝,游迹遍九域,故者未及详考,新者乃以行旅多得传闻。以调查为史,亦今史之方,非古史之术。盖耳闻之古史,只是神话,耳闻之近事,乃可据以考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