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1章 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
- 第2章 诸子天人论导源
- 第3章 春秋战国之际为什么诸家并兴
- 第4章 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
- 第5章 止有儒墨为有组织之宗派
- 第6章 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
- 第7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1)
- 第8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2)
- 第9章 《非十二子》
- 第10章 春秋时代之矛盾性与孔子
- 第11章 孟子之性善论及其性命一贯之见解(1)
- 第12章 孟子之性善论及其性命一贯之见解(2)
- 第13章 荀子之性恶论及其天道观(1)
- 第14章 荀子之性恶论及其天道观(2)
- 第15章 墨家之反儒学
- 第16章 墨子之非命论(1)
- 第17章 墨子之非命论(2)
- 第18章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1)
- 第19章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2)
- 第20章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3)
- 第21章 所谓“杂家”
- 第22章 祥之重兴与五行说之盛
- 第23章 梁朝与稷下
- 第24章 齐晋两派政论(1)
- 第25章 齐晋两派政论(2)
- 第26章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
- 第27章 预述周汉子家衔接之义
- 第28章 《史记》研究参考品类(1)
- 第29章 《史记》研究参考品类(2)
- 第30章 老子申韩列传第三
- 第31章 有录无书说叙
- 第32章 论太史公书之卓越
- 第33章 论司马子长非古史学乃今史学家
- 第34章 手批“史记”(全文周法高辑录)
- 第35章 与颉刚论古史(1)
- 第36章 与颉刚论古史(2)
- 第37章 与颉刚论古史(3)
- 第38章 与颉刚论古史(4)
- 第39章 与颉刚论古史(5)
- 第40章 与颉刚论古史(6)
- 第41章 附录 傅斯年著述年表(1)
- 第42章 附录 傅斯年著述年表(2)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第32章 论太史公书之卓越
- 本章共 767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太史公书之文辞,是绝大创作,当无异论。虽方望溪、姚姬传辈,以所谓桐城义法解之,但识碔砆,竟忘和璧,不免大煞风景,然而子长文辞究不能为此种陋说所掩。今不谈文学,但谈史学,子长之为奇才,有三端焉:
一、整齐殊国纪年。此虽有春秋为之前驱,然彼仍是一国之史,若列国所记,则各于其党,“欲一观诸要难”(《十二诸侯表》中语)。年代学(chronology)乃近代史学之大贡献,古代列国并立,纪年全不统一,子长独感其难,以为十二诸侯六国各表,此史学之绝大创作也。我国人习于纪年精详之史,不感觉此功之大,若一察希腊年代学未经近代人整理以前之状态,或目下印度史之年代问题,然后知是表之作,实史学思想之大成熟也。
二、作为八书。八书今亡三篇,张晏已明言之,此外恐尚有亡佚者,即可信诸篇亦若未经杀青之功。然著史及于人事之外,至于文化之中体、乐、兵、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各为一书,斯真睹史学之全,人文之大体矣。且所记皆涉汉政(天官除外),并非承袭前人,亦非诵称书传,若班氏所为者。其在欧洲,至十九世纪始有如此规模之史学家也。凡上两事,皆使吾人感觉子长创作力之大,及其对于史学观念之真(重年代学括文化史),希腊罗马史家断然不到如此境界。皆缘子长并非守文之儒,章句之家,游踪遍九域,且是入世之人,又其职业在天官,故明习历谱,洞彻人文。子长不下帷而成玮著,孟坚但诵书而流迁拘,材之高下固有别矣。
三、“疑疑亦信”。能言夏礼,杞不足征,能言殷礼,宋不足征,文献不足,阙文尚焉,若能多见阙疑,慎言其余,斯为达也。子长于古代事每并举异说,不雅驯者不取,有不同者并存之,其在《老子传》云,“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或疑其胸无伦类,其实不知宜为不知,后人据不充之材料,作逾分之断定,岂所论于史学乎?子长盖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