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前言
- 序
- 引
- 三国志宗僚
- 祭天地桃园结义
- 刘玄德斩寇立功
- 安喜张飞鞭督邮
- 何进谋杀十常侍
- 董卓议立陈留王
- 吕布刺杀丁建阳
- 废汉君董卓弄权
- 曹孟德谋杀董卓
- 曹操起兵伐董卓
- 虎牢关三战吕布
- 董卓火烧长乐宫
- 袁绍孙坚夺玉玺
- 赵子龙磐河大战
- 孙坚跨江战刘表
- 司徒王允说貂蝉
- 凤仪亭布戏貂蝉
- 王允授计诛董卓
- 李傕郭汜寇长安
- 李傕郭汜杀樊稠
- 曹操兴兵报父仇
- 刘玄德北海解围
- 吕温侯濮阳大战
- 陶恭祖三让徐州
- 曹操定陶破吕布
- 李傕郭汜乱长安
- 杨奉董承双救驾
- 迁銮舆曹操秉政
- 吕布夜月夺徐州
- 孙策大战太史慈
- 孙策大战严白虎
- 吕奉先辕门射戟
- 曹操兴兵击张绣
- 袁术七路下徐州
- 曹操会兵击袁术
- 决胜负贾诩谈兵
- 夏侯惇拔矢啖睛
- 吕布败走下邳城
- 白门曹操斩吕布
- 曹孟德许田射鹿
- 董承密受衣带诏
- 青梅煮酒论英雄
- 关云长袭斩车胄
- 曹公分兵拒袁绍
- 关张擒刘岱王忠
- 祢衡裸体骂曹操
- 曹孟德三勘吉平
- 曹操勒死董贵妃
- 玄德匹马奔冀州
- 张辽义说关云长
- 云长策马刺颜良
- 云长延津诛文丑
- 关云长封金挂印
- 关云长千里独行
- 关云长五关斩将
- 云长擂鼓斩蔡阳
- 刘玄德古城聚义
- 孙策怒斩于神仙
- 孙权领众据江东
- 曹操官渡战袁绍
- 曹操乌巢烧粮草
- 曹操仓亭破袁绍
- 刘玄德败走荆州
- 袁谭袁尚争冀州
- 曹操决水淹冀州
- 曹操引兵取壶关
- 郭嘉遗计定辽东
- 刘玄德襄阳赴会
- 玄德跃马跳檀溪
- 刘玄德遇司马徽
- 玄德新野遇徐庶
- 徐庶定计取樊城
- 徐庶走荐诸葛亮
- 刘玄德三顾茅庐
- 玄德风雪访孔明
- 定三分亮出茅庐
- 孙权跨江破黄祖
- 孔明遗计救刘琦
- 诸葛亮博望烧屯
- 献荆州粲说刘琮
- 诸葛亮火烧新野
- 刘玄德败走江陵
- 长阪坡赵云救主
- 张益德据水断桥
- 刘玄德败走夏口今时鄂县
- 诸葛亮舌战群儒
- 诸葛亮智激孙权
- 诸葛亮智说周瑜
- 周瑜定计破曹操
- 周瑜三江战曹操
- 群英会瑜智蒋干
- 诸葛亮计伏周瑜
- 黄盖献计破曹操
- 阚泽密献诈降书
- 庞统进献连环计
- 曹孟德横槊赋诗
- 曹操三江调水军
- 七星坛诸葛祭风
- 周公瑾赤壁鏖兵
- 曹操败走华容道
- 关云长义释曹操
- 周瑜南郡战曹仁
- 诸葛亮一气周瑜
- 诸葛亮傍略四郡
- 赵子龙智取桂阳
- 黄忠魏延献长沙
- 孙仲谋合淝大战
- 周瑜定计取荊州
- 刘玄德娶孙夫人
- 锦嚢计赵云救主
- 诸葛亮二气周瑜
- 曹操大宴铜雀台
- 诸葛亮三气周瑜
- 诸葛亮大哭周瑜
- 耒阳张飞荐凤雏耒,音累。
- 马超兴兵取潼关
- 马孟起渭桥六战
- 许褚大战马孟起
- 马孟起步战五将
- 张永年反难杨修
- 庞统献策取西川
- 赵云截江夺幼主
- 曹操兴兵下江南
- 玄德斩杨怀高沛
- 黄忠魏延大争功
- 落凤坡箭射庞统
- 张益德义释严颜
- 孔明定计捉张任
- 杨阜借兵破马超
- 葭萌张飞战马超
- 刘玄德平定益州
- 关云长单刀赴会
- 曹操杖杀伏皇后
- 曹操汉中破张鲁
- 张辽大战逍遥津
- 甘宁百骑劫曹营
- 魏王宫左慈掷杯
- 曹操试神卜管辂
- 耿纪韦晃讨曹操
- 瓦口张飞战张郃
- 黄忠严颜双建功
- 黄忠馘斩夏侯渊
- 赵子龙汉水大战
- 刘玄德智取汉中
- 曹孟德忌杀杨修
- 刘备进位汉中王
- 关云长威震华夏
- 庞德抬榇战关公
- 关云长水淹七军
- 关云长刮骨疗毒
- 吕子明智取荆州
- 关云长大战徐晃
- 关云长夜走麦城
- 玉泉山关公显圣
- 汉中王痛哭关公
- 曹操杀神医华陀
- 魏太子曹丕秉政
- 曹子建七步成章
- 汉中王怒杀刘封
- 废献帝曹丕篡汉
- 汉中王成都称帝
- 范强张达刺张飞
- 刘先主兴兵伐吴
- 吴臣赵咨说曹丕
- 关兴斩将救张苞
- 刘先主猇亭大战猇,音枭
- 陆逊定计破蜀兵
- 先主夜走白帝城
- 八阵图石伏陆逊
- 白帝城先主托孤
- 曹丕五路下西川
- 难张温秦宓论天
- 泛龙舟魏主伐吴
- 孔明兴兵征孟获
- 诸葛亮一擒孟获
- 诸葛亮二擒孟获
- 诸葛亮三擒孟获
- 诸葛亮四擒孟获
- 诸葛亮五擒孟获
- 诸葛亮六擒孟获
- 诸葛亮七擒孟获
- 孔明秋夜祭泸水
- 孔明初上出师表
- 赵子龙大破魏兵
- 诸葛亮智取三郡
- 孔明以智伏姜维
- 孔明祁山破曹真
- 孔明大破铁车兵
- 司马懿智擒孟达
- 司马懿智取街亭
- 孔明智退司马懿
- 孔明挥泪斩马谡
- 陆逊石亭破曹休
- 孔明再上出师表
- 诸葛亮二出祁山
- 孔明遗计斩王双
- 诸葛亮三出祁山
- 孔明智败司马懿
- 仲达兴兵寇汉中
- 诸葛亮四出祁山
- 孔明祁山布八阵
- 诸葛亮五出祁山
- 木门道弩射张郃
- 诸葛亮六出祁山
- 孔明造木牛流马
- 孔明火烧木栅寨
- 孔明秋夜祭北斗
- 孔明秋风五丈原
- 死诸葛走活仲达
- 武侯遗计斩魏延
- 魏折长安承露盘
- 司马懿退公孙渊
- 司马懿谋杀曹爽
- 司马懿父子秉政
- 姜维大战牛头山一犯中原
- 战徐塘吴魏交兵
- 孙峻谋杀诸葛恪
- 姜维计困司马昭二犯中原
- 司马师废主立君
- 文鸯单骑退雄兵
- 姜维洮西败魏兵三犯中原
- 邓艾段谷破姜维四犯中原
- 司马昭破诸葛诞
- 忠义士于诠死节
- 姜维长城战邓艾五犯中原
- 孙琳废吴主孙休
- 姜维祁山战邓艾六犯中原
- 司马昭弑杀曹髦
- 姜伯约弃车大战七犯中原
- 姜伯约洮阳大战八犯中原
- 姜维避祸屯田计九犯中原
- 钟会邓艾取汉中
- 姜维大战剑门关
- 凿山岭邓艾袭川
- 诸葛瞻大战邓艾
- 蜀后主舆榇出降
- 邓艾钟会大争功
- 姜维一计害三贤
- 司马复夺受禅台
- 羊祜病中荐杜预
- 王濬计取石头城
『三国志通俗演义』司马复夺受禅台
- 本章共 2.6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魏景元五年改为咸熙元年,春三月,吴大将军丁奉见蜀已亡,遂收兵还吴。中书丞华核上表与吴主孙休曰:“伏惟吴、蜀乃唇齿也,成都失守,社稷倾覆,臣以草茅,窃怀不宁。陛下圣仁,必垂哀悼。臣料司马昭必篡魏吞吴,乞陛下深加防御。”休从其言,遂命陆逊子陆抗为镇东大将军,领益州牧,守川;左将军孙异守南徐诸处隘口,以防魏兵。又沿江一带屯兵数百营,命大将军丁奉总之。
却说后主刘禅至洛阳,入内见魏主曹奂,拜伏殿下,时司马昭已自回朝。昭责之曰:“汝荒淫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幸早归降,姑赦之。今封汝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请受,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子刘瑶及群臣樊建、谯周、郤正等,皆封候爵。”后主谢恩出内。昭因黄皓蠹国害民,令武士押出市曹,凌迟处死。
次日,后主亲诣司马昭府下拜谢。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于前,蜀官感伤,独后主喜之。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喜笑自若。酒至半酣,昭与诸官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须臾,后主起身更衣,郤正跟至厢下,曰:“主公如何答应不思蜀也?倘再问,可泣泪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之地,其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主公回蜀矣。”后主记之,入席。酒将微醉,昭又问曰:“颇思蜀否?”后主一一言之,欲哭无泪,乃闭其目。昭曰:“此乃郤正之语耶?”后主开目,失惊曰:“诚如尊见!”昭及左右皆笑之。昭因此大喜,以后主诚实,再不疑也。
且说朝中大臣因昭收川有功,欲立为王。此时魏主曹奂,名为天子,实不能主张,皆由司马氏为之。昭有为王之意,故使大臣以天子为名,遂请封司马昭为晋王,谥父司马懿为宣王,兄司马师为景王。昭妻乃王肃之女,生二子:长曰司马炎,人物魁伟,立发垂地,两手过膝,聪明英武,胆量过人;次曰司马攸,情性温和,恭俭孝悌,昭甚爱之,因司马师无子,过房以继其后。昭常曰:
“天下者,乃吾儿之天下也。”于是司马昭受封晋王,欲立司马攸为世子。山涛谏曰:“废长立幼,违礼不详。”贾充、何曾、裴秀皆是昭心腹之人,尽言曰:“长子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之相也。”昭犹豫未决,太尉王祥、司马荀顗谏曰:“前代立少,多有乱国。王上可宜思之。”昭遂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官带中抚军。大臣又奏曰:“当年襄武县,日当卓午,天降一人,身长三丈余,脚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苍髥,着黄单衣,裹黄巾,拄藜头杖,自称曰:‘吾乃民王也。今来报汝,天下换主,立见太平。’如此在市游行三日,忽然不见。似此乃王上之瑞也。王上可戴十二旒冕冠,建天子族旗,出警入跸,乘金银车,备六马,进王妃为王后,立世子为太子。”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司马炎而死。时八月辛卯日也。何曾曰:“天下大事,皆在晋王。可立太子为晋王,然后祭葬。”是日,司马炎即晋王位,封何曾为晋丞相,司马望为司徒,石苞为骠骑将军,陈骞为车骑将军,谥父为文王。
迁葬已毕,炎召贾充、裴秀入宫,问曰:“曹操曾云:‘偌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乎。’果有此言否?”充曰:“操世受汉禄,恐人议论篡逆之名,故出此言,乃明教曹丕为天子也。”炎曰:“孤父王比曹操例如?”充曰:“文王辅魏,已历三世,与操不同也。”炎曰:“何为不同?”充曰:“操虽功盖华夏,下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子丕承继大业,差役甚重,东西驱驰,无可宁岁。若宣王、景王,累建大功,布恩施德,天下归心矣。后文王扶危除暴,功盖万世,始封王号,故不同操耳。”炎曰:“丕尚绍汉统,孤岂不绍魏统耶?”贾充、裴秀二人再拜而奏曰:“王上当法曹丕,绍汉故事,复筑禅台,布告天下,以即正位,何不美哉?”
炎大喜,次日带剑入内。此时魏主曹奂连日不曾朝,心神慌惚,举止失措。炎直入后宫,奂慌下御榻而迎之。坐毕,炎问曰:“魏之天下,谁之力也?”奂曰:“皆晋王父祖之赐耳。”炎笑曰:“吾观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足经邦,百无一能,何不让才德者主之?”奂大惊,口禁不能言。傍有黄门侍郎张节大喝曰:“晋王之言差矣!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让与人耶?”炎大怒曰:“此社稷乃大汉之社稷也。曹操倚仗汉相之资,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逆汉室。吾祖父三世辅魏得天下者,非曹氏之能,实司马氏之功也,四海咸知。吾今日岂不堪绍魏之天下乎?”节又曰:“若此,乃篡国之贼也!”炎大怒曰:“吾与汉家报本,有何不可?”叱武士,将张节乱瓜打死于殿下。奂泣泪跪告。炎起身下殿而去。奂与贾充、裴秀曰:“事将急矣,如之奈何?”充日:“天数尽矣,陛下不可逆之!当照汉献帝故事,重修受禅台,具大礼,禅位与晋王:上合天心,下顺人情,陛下可保无虞也。”奂从之,遂令贾充筑受掸台。
以十二月甲子日,奂亲捧传国玺,立于台上,大会文武,请晋王司马炎登台,授与大礼。奂下台,具公服,立于班首。炎端坐于台上,贾充、裴秀列于左右,执剑,令曹奂再拜伏地听命。充曰;“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受汉禅,已经四十五年矣。今天禄永终,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弥隆,极天际地,可即皇帝位,以绍魏统。封汝为陈留王,出就金庸城居止,当日起程,非宣诏不许入京。”奂泣谢而去。太傅司马孚哭拜于奂前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孚乃炎之叔公。炎见孚如此,封为平王太宰。孚不受而退。是日,文武百官再拜于台下,三呼万岁。炎绍魏统,国号大晋,改元为太始元年,大赦天下,置立谏官。此时魏亡,人民安堵,秋毫无犯。后史官有诗叹曰:
献帝称臣辇路傍,咸熙又见拜君王。
金庸城外山河旧,受禅台前草木黄。
魏国规模如汉代,陈留踪迹似山阳。
一还一报皆天理,今古今人笑几场。
评曰:
古者以天下为公,惟贤是与。后代世位,立予以适;若适嗣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付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高贵公才惠夙成,好问尚词,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陷大祸。陈留王恭己南而,宰辅统政,仰遵前式,揖逊而掸,遂享大国,作宾于晋,比之山阳,班宠加焉。
晋帝司马炎,追谥祖司马懿为宣帝,伯父司马师为景帝,父司马昭为文帝,立七庙以光祖宗。那七庙?汉征西将军司马钧,钧生豫章太守司马量,量生颖川太守司马隽,隽生京兆尹司马防,防生宣帝司马懿,懿生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是为“七庙”也。大事已定,每日设朝,计议伐吴之策。未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