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卷之一 天潢玉牒(明)不著撰人
- 卷之二 皇明本紀(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三 翦勝野聞(明)徐禎卿 撰
- 卷之四 國初事蹟(明)劉辰 撰
- 卷之五 國初禮賢錄(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六 皇朝平吳錄(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七 北平錄(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八 平夏錄(明)鄧士龍 輯
- 卷之九 洪武聖政記(明)宋濂 撰
- 卷之十 欽定滁陽王廟碑歲祀冊(敕賜滁陽王廟碑)(明)不著輯者
- 卷之十一 奉天靖難記一(明)不著撰人
- 卷之十二 奉天靖難記二(明)不著撰人
- 卷之十三 奉天靖難記三(明)不著撰人
- 卷之十四 奉天靖難記四(明)不著撰人
- 卷之十五 壬午功臣爵賞錄(壬午功賞別錄)(明)都穆 撰
- 卷之十六 北征錄(明)金幼孜 撰
- 卷之十七 北征後錄(明)金幼孜 撰
- 卷之十八 北征記(明)楊榮 撰
- 卷之十九 建文皇帝遺蹟(明)不著撰人
- 卷之二十 革除遺事一(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一 革除遺事二(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二 革除遺事三(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三 革除遺事四(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四 革除遺事五(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五 革除遺事六(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六 御製官箴(明)朱瞻基 撰
- 卷之二十七 宣宗皇帝御製詩(明)朱瞻基 撰
- 卷之二十八 正統臨戎錄(明)楊銘 撰
- 卷之二十九 李侍郎使北錄(明)李實 撰
- 卷之三十 否泰錄(明)劉定之 撰
- 卷之三十一 野記一(明)祝允明 撰
- 卷之三十二 野記二(明)祝允明 撰
- 卷之三十三 野記三(明)祝允明 撰
- 卷之三十四 野記四(明)祝允明 撰
- 卷之三十五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一(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三十六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二(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三十七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三(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三十九 立齋閒錄一(明)宋端儀 著
- 卷之四十 立齋閒錄二(明)宋端儀 著
- 卷之四十一 立齋閒錄三(明)宋端儀 著
- 卷之四十二 立齋閒錄四(明)宋端儀 著
- 卷之四十三 三家世典(明)郭勛 撰
- 卷之四十四 御製周顛仙人傳(明)朱元璋 撰
- 卷之四十五 三朝聖諭錄上(明)楊士奇 撰
- 卷之四十六 三朝聖諭錄中(明)楊士奇 撰
- 卷之四十七 三朝聖諭錄下(明)楊士奇 撰
- 卷之四十八 天順日錄(明)李賢 撰
- 卷之四十九 燕對錄(明)李東陽 撰
- 卷之五十 損齋備忘錄上(明)梅純 撰
- 卷之五十一 損齋備忘錄下(明)梅純 撰
- 卷之五十二 畜德錄(明)陳沂 撰
- 卷之五十三 謇齋瑣綴錄一(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四 謇齋瑣綴錄二(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五 謇齋瑣綴錄三(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六 謇齋瑣綴錄四(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七 謇齋瑣綴錄五(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八 謇齋瑣綴錄六(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九 謇齋瑣綴錄七(明)尹直 撰
- 卷之六十 謇齋瑣綴錄八(明)尹直 撰
- 卷之六十一 王文恪公筆記(明)王鏊 撰
- 卷之六十二 前聞記(明)祝允明 撰
- 卷之六十二 遵聞錄(明)梁億 撰
- 卷之六十三 青溪暇筆上(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六十四 青溪暇筆下(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六十五 寓圃雜記上(明)王錡 撰
- 卷之六十六 寓圃雜記下(明)王錡 撰
- 卷之六十七 病逸漫記(明)陸釴 撰
- 卷之六十八 蓬軒類記一(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六十九 蓬軒類記二(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七十 蓬軒類記三(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七十一 蓬軒類記四(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七十二 彭文憲公筆記(明)彭時 撰
- 卷之七十三 菽園雜記一(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四 菽園雜記二(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五 菽園雜記三(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六 菽園雜記四(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七 菽園雜記五(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八 菽園雜記六(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九 菽園雜記七(明) 陸容 撰
- 卷之八十 菽園雜記八(明) 陸容 撰
- 卷之八十一 菽園雜記九(明) 陸容 撰
- 卷之八十二 菽園雜記十(明) 陸容 撰
- 卷之八十三 菽園雜記十一(明) 陸容 撰
- 卷之八十四 懸笥瑣探(明)劉昌 撰
- 卷之八十五 瑯琊漫抄(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八十六 君子堂日詢手鏡上(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八十七 君子堂日詢手鏡下(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八十八 朝鮮紀事(明)倪謙 撰
- 卷之八十九 朝鮮賦(明)董越 撰
- 卷之九十 平夷賦(明)趙輔 撰
- 卷之九十一 平定交南錄(明)丘濬 撰
- 卷之九十二 安南奏議(明)不著撰人
- 卷之九十三 議處安南事宜(明)不著撰人
- 卷之九十四 平蠻錄(明)王軾 撰
- 卷之九十五 東征紀行錄(明)張瓚 撰
- 卷之九十六 馬端肅公三記上 西征石城記(明)馬文升 撰
- 卷之九十七 馬端肅公三記中 撫安東夷記(明)馬文昇 撰
- 卷之九十八 馬瑞肅公三記下 興復哈密國王記(明)馬文升 撰
- 卷之九十九 平番始末上(明)許進 撰
- 卷之一百 平番始末下(明)許進 撰
- 卷之一百一 雲中紀變(明)孫允中 撰
- 卷之一百二 使琉球錄(明)陳侃 撰
- 卷之一百三 日本國考略(明)薛俊 撰
- 卷之一百四 星槎勝覽前集(明)費信 撰
- 卷之一百五 星槎勝覽後集(明)費信 撰
- 卷之一百五 海槎餘錄(明)顧■〈山介〉 撰
- 卷之一百六 瀛涯勝覽(明)馬歡 撰
- 卷之一百七 後鑒錄上(明)謝蕡 撰
- 卷之一百八 後鑒錄中(明)謝蕡 撰
- 卷之一百九 後鑒錄下(明)謝蕡 撰
- 卷之一百十 華夷譯語(明)火原潔等 編
『国朝典故』卷之四十四 御製周顛仙人傳(明)朱元璋 撰
- 本章共 4.6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御製周顛仙人傳,一卷,明太祖朱元璋撰。明史卷九八藝文志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七子部道家類存目有著錄。提要記有「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親製此傳,袝崛苏蚕b籽灾帐瘡]山,後人錄出刊行」。明史卷二九九周顛傳也載有:「洪武中,帝親撰周顛仙傳,紀其事」。)
顛人周姓者,自言南昌屬郡建昌人也。年一十四歲,因患顛疾,父母無暇,常拘於是。顛入南昌,乞食於市,歲如常。顛如是更無他往。元至正間,失記何年,忽入撫州一次,未幾,仍歸南昌。有時施力於市戶之家,日與儔人相雜,暮宿閭閻之下。歲將三十餘, (「歲將三十餘」,「三十」原作「二十」,據明朱當■〈氵眄〉(以下簡稱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俄有異詞。凡新官到任,必謁見而訴之。其詞曰:「告太平。」此異言也。何以見?當是時,元天下承平,將亂在邇,其顛者故發此言,乃曰「異詞。」
不數年,元天下亂,所在英雄據險,殺無寧日。其稱偽漢陳友諒者,帥烏合之眾以入南昌,其顛者無與語也。 (「其顛者無與語也」,「也」原作「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未幾,朕親帥舟師復取南昌,城降。朕撫民既定,歸建業,於南昌東華門道左見男子一人拜於道旁。 (「城降朕撫民既定歸建業於南昌東華門道左見男子一人拜於道旁」,原脫「城降朕撫民既定歸建業於南昌」,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朕謂左右曰:「此何人也?」左右皆曰:「顛人。」朕三月歸建業,顛者六月至。朕親出督工,逢顛者來謁,謂顛曰:「此來為何?」對曰:「告太平。」如此者朝出則逢之,所告如前。或左或右,或前或後,務以此言為先。有時遙見以手入胸襟中,似乎討物,以手置口中。問其故,乃曰:「蝨子」。復謂曰:「幾何?」對曰:「二三斗。」此等異言大概。知朕之不寧,當首見時,即言:「婆娘反。」又鄉談中常歌云:「世上甚麼動得人心,只有胭脂胚粉動得婆娘嫂。」裏人及問其故,對曰:「你只這般, (「你只道般」,「只」原作「知」,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只這般。」每每如此,及「告太平。」
終日被此顛者所煩,特以燒酒醉之。暢飲弗醉,明日又來,仍以蝨多為說。於是製新衣易彼之舊衣。新衣至,朕視顛者舊裙腰間藏三寸許菖蒲一莖,謂顛者曰:「此物何用?」對曰:「細嚼,飲水,腹無痛。」朕細嚼,水吞之。是後顛者日顛不已, (「是後顛者日顛不已」,「是後」原作「是謂」,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命蒸之。初以巨缸覆之,令顛者居其內,以五尺圍蘆薪緣缸煅之。 (「以五尺圍蘆薪緣缸煅之」,「薪」原作「新」,「緣」原作「緑」,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薪盡火消,揭缸而視之,儼然如故。是後復蒸之,以五尺圍蘆薪一束半,以缸覆顛者於內,周遭以火煅之。烟消火滅之後,揭缸而視之,儼然如故。又未幾特以五尺圍蘆薪兩束半,以缸覆顛者於內煅煉之。薪盡火消之後,揭缸視之,其烟凝於缸底若張綿狀,顛者微以首撼撼,小水微出,即醒無恙。
命寄食於蔣山寺,主僧領之。月餘,主僧來告,顛者有異狀,與沙彌争飯,遂怒不食,今半月矣。朕奇之。明日,命駕親往詢視之。至寺,遙見顛者來迓,步趨無艱,容無饑色,是其異也。因盛殽羞,同享於翠微亭。膳後,密謂主僧曰:「令顛者清齋一月,以視其能否。」主僧如朕命,防顛者於一室。朕每二日一問,問至二十三日,果不飲膳,是出凡人也。朕親往以開之。諸軍將士聞是,争取酒殽以供之。大飽弗納,所飲食者盡出之。良久,召至,朕與共享食如前,納之弗出。酒過且酣,先於朕歸道旁側道右邊待朕至。及朕至, (「及朕至」,「至」原作「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顛者以手畫地成圈,指謂朕曰,「你打破一桶,再做一桶。」發此異言。 (「發此異言」,「言」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當是時,金陵村民聞之,争邀供養。一日逢後生者, (「逢後生者」,「者」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俄出異詞:「噫!教你充軍便充軍。」 (「噫教你充軍便充軍」,「噫」原作「意」,「充」原作「克」,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又閑中見朕,常歌曰:「山東只好立一箇省。」
未幾,朕將西征九江,特問顛者曰,「此行可乎?」應聲曰:「可。」朕謂顛者曰:「彼已稱帝,今與彼戰,豈不難乎?」顛者故作顛態,仰面視屋上。久之,端首正容,以手拂之曰:「上面無他的。」朕謂曰:「此行偕往可乎?」曰:「可。」詢畢,朕歸。其顛者以平日所持之拐擎之,急趨朕之馬前,搖舞之狀若壯士揮戈之勢,此露必勝之兆。後兵行帶往。至皖城,無風,舟師艱行,遣人問之,顛乃曰:「只管行,只管有風。無膽不行,便無風。」於是諸軍上牽以舟薄岸,泝流而上,不二三里,微風漸起;又不十里,大風猛作,揚帆長驅,遂達小孤。朕曾謂相伴者曰:「其顛人無正語,防閑之。尚有謬詞來報焉。」當中江,豚戲水,顛者曰:「水怪見前,損人多。」伴者來報,朕不然其說。顛果無知, (「顛果無知」,「果」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棄溺於江中。至湖口,失記人數約有十七八人。將顛者領去湖口小江邊,意在溺死,去久而歸,顛者同來。問命往者:「何不置之死地,又復生來?」對曰:「難置之於死。」語未既,顛者猝至,謂朕欲食。朕與之。食既,顛者整頓精神、衣服之類,若遠行之狀。至朕前,鞠躬舒項,謂朕曰:「你殺之。」朕謂曰:「被你煩多,殺且未敢,且縱你行。」遂茹糗糧而往。去後莫知所之。
朕於彭蠡之中大戰之後囬江上,星列水師以據江勢。暇中試令人往匡廬之下、顛者所向之方詢土居之民, (「暇中試令人往匡廬之下顛者所向之方詢土居之民」,「土居之民」原作「士居之民」,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要知顛者之有無。地荒人無,惟太平宮側草莽間一民居之。以顛者狀云之,謂民人曰:「是曾見否?」對曰:「前者,俄有一瘦長人物初至我處,聲言『好了,我告太平來了。你為民者用心種田。』語後,於我宅內不食半月矣。」深入匡廬,無知所之。
朕戰後歸來。癸卯,圍武昌。甲辰,平荊楚。乙巳,入兩浙。戊申,平吳越,下中原、兩廣、福建,天下混一。洪武癸亥八月,俄有赤腳僧名覺顯者至。自言於匡廬深山巖壑中見一老人,使我來謂大明天子有說。問其說, (「問其說」,「問」原作「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紀錄彙編本改。) 乃云:「國祚。」殿廷儀禮司以此奏。朕思方今虛誑者多, (「朕思方今虛誑者多」,「多」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朕馭宇內,至尊於黔黎之上,奉上下於兩間,善聽善見恐貽民笑,故不見不答。是僧伺候四年,仍往匡廬。意在欲見,朕不與見,但以詩二首寄之。去後二年,以便人詢之果曾再見否,其赤腳者云:「不復再見。」又四年,朕患熱症,幾將去世。俄,赤腳者至,言天眼尊者及周顛仙人遣某送藥至。 (「言天眼尊者及周顛仙人遣某送藥至」,「仙人」原作「仙者」,「送」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補。) 朕初又不欲見,少思之:既病,人以藥來,雖其假,合見之。出與見,惠朕以藥。 (「惠朕以藥」,「惠」原作「會」,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藥之名,其一曰溫良藥兩片, (「溫良藥兩片」,「溫」原作「浪」,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其一曰溫良石一塊。其用之方,金盒子盛著,背上磨著,金醆子內吃一醆便好。朕遂服之。初無甚異,初服在未時,間至點燈時,周身肉內搐掣, (「周身肉內搐掣」,「掣」原作「製」,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此藥之應也。當夜病愈,精神日強一日。服過二番,乃聞有菖蒲香醆,底有砂丹沉墜, (「底有砂丹沉墜」,「砂丹」原作「沙丹」,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鮮紅異世有者。其赤腳僧云:「某住天池寺,去巖有五里餘。俄,有徐道人來言竹林寺見請,往視之。某與同往,見天眼尊者坐竹林寺中。少頃,一披草衣者入。某謂天眼曰:『此何人也?』對曰:『此周顛是也。方今人主所詢者,此人也。即今人主作熱,爾當送藥與服之。』天眼更云:『我與顛者和人主詩。』某問曰:『詩將視看?』對曰:『已寫於右上。』某於石上觀之,果有詩二首。」朕謂赤腳曰:「還能記乎?」曰: (「曰能」,「曰」字原缺,據明宋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能。」即命錄之。初見其詩粗俗,無韻無聯,似乎非詩也。及遣人詣匡廬召致之,使者至,杳然矣。朕復以是詩再觀,其詞其字皆異尋常,不在鐫巧,但說事耳。國之休咎存亡之道已決矣, (「國之休咎存亡之道已決矣」,「道」原作「置」,「決」原作「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故紀之以示後人。
天眼尊者詩曰:「聖主祥瑞合天基,如影隨形總是癡。奉天門下洪福大,生靈有難不肯依。非非相處方出定,金輪積位四海居。明君有道乾坤廣,等閑一智聲如雷。」
周顛仙人詩曰:「初見聖主應天基,一時風采一時癡。逐片俱來箍一統,浩大乾坤正此時。人君自此安邦定,齊天洪福謝恩馳。 (「齊天洪福謝恩馳」,「謝恩」原作「謝天」,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我王感得龍顏喜,大興佛法當此時。」
羣仙古詩:「匡廬之巔有深谷,金仙弟子巖為屋。鍊丹利濟幾何年,朝耕白雲暮種竹。」
御讚赤腳僧詩曰:「跣足慇懃事有秋,苦空顛際孰為儔。 (「苦空顛際孰為儔」,「苦」原作「若」,「際」字原作「祭」,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愆消累世冤魂斷,幻脫當時業海愁。方廣昔聞仙委跡,天池今見佛來由。神憐黔首增吾壽, (「神憐黔首增吾壽」,「黔首」原作「點首」,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丹餌來臨久疾瘳。」 (「丹餌來臨久疾瘳」,「丹餌」原作「丹耳」,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御製祭天眼尊者周顛仙人徐道人赤腳僧文:「昔者其色相空萬物而空。萬法外,色相而難之,以存一靈。斯若是,歷苦劫於無量。 (「歷苦刼於無量」,「歷」原作「瀝」,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今者神神妙用,幽隱於廬嶽,獨為朕知而濟朕難。然朕終不忘於利濟之恩,當以禮謝。雖然,神已靈妙不測矣,尋常無礙於上下,逍遙乎兩間,周遊乎八極。翫閱人情,猝然禮至,杳然弗應, (「杳然弗應」,「杳」原作「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豈不為世所嗤!故先期京師,已告諸祠,又遣使至廬嶽之下,禱於廬嶽之神,方以禮進,禮不過謝而已矣。今世之人知幽明之理者鮮矣,敢請倐然而顯,倐然而隱,使善者慕而不得,惡者身而難親, (「惡者見而難親」,「惡者」原作「難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豈不有補於世道者歟!」
謹按:語云:「神仙有無何杳茫,天下豈有神仙,盡妖妄耳。」今觀國初周顛仙之事,則又歷歷皆實,有不可盡以為誣者。要之天地間自有一種仙風道骨,但仙凡隔路,不可力致而強為也。
附录:
周顚仙傳一卷(戸部尙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太祖高皇帝御製紀周顚仙事蹟顚仙建昌人少得狂疾其踪跡甚怪初謁太祖於南昌隨至金陵後從征陳友諒旋卽辭去友諒旣平太祖遣使往廬山求之不得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親製此傳命中書舍人詹希庾書之勒石廬山後人錄出別行并附以太祖御製祭天眼尊者文一首羣仙詩及亦脚僧詩各一首明史方技傳叙周顚事卽據此文也(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