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卷之一 天潢玉牒(明)不著撰人
- 卷之二 皇明本紀(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三 翦勝野聞(明)徐禎卿 撰
- 卷之四 國初事蹟(明)劉辰 撰
- 卷之五 國初禮賢錄(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六 皇朝平吳錄(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七 北平錄(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八 平夏錄(明)鄧士龍 輯
- 卷之九 洪武聖政記(明)宋濂 撰
- 卷之十 欽定滁陽王廟碑歲祀冊(敕賜滁陽王廟碑)(明)不著輯者
- 卷之十一 奉天靖難記一(明)不著撰人
- 卷之十二 奉天靖難記二(明)不著撰人
- 卷之十三 奉天靖難記三(明)不著撰人
- 卷之十四 奉天靖難記四(明)不著撰人
- 卷之十五 壬午功臣爵賞錄(壬午功賞別錄)(明)都穆 撰
- 卷之十六 北征錄(明)金幼孜 撰
- 卷之十七 北征後錄(明)金幼孜 撰
- 卷之十八 北征記(明)楊榮 撰
- 卷之十九 建文皇帝遺蹟(明)不著撰人
- 卷之二十 革除遺事一(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一 革除遺事二(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二 革除遺事三(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三 革除遺事四(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四 革除遺事五(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五 革除遺事六(明)黃佐 撰
- 卷之二十六 御製官箴(明)朱瞻基 撰
- 卷之二十七 宣宗皇帝御製詩(明)朱瞻基 撰
- 卷之二十八 正統臨戎錄(明)楊銘 撰
- 卷之二十九 李侍郎使北錄(明)李實 撰
- 卷之三十 否泰錄(明)劉定之 撰
- 卷之三十一 野記一(明)祝允明 撰
- 卷之三十二 野記二(明)祝允明 撰
- 卷之三十三 野記三(明)祝允明 撰
- 卷之三十四 野記四(明)祝允明 撰
- 卷之三十五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一(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三十六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二(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三十七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三(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三十九 立齋閒錄一(明)宋端儀 著
- 卷之四十 立齋閒錄二(明)宋端儀 著
- 卷之四十一 立齋閒錄三(明)宋端儀 著
- 卷之四十二 立齋閒錄四(明)宋端儀 著
- 卷之四十三 三家世典(明)郭勛 撰
- 卷之四十四 御製周顛仙人傳(明)朱元璋 撰
- 卷之四十五 三朝聖諭錄上(明)楊士奇 撰
- 卷之四十六 三朝聖諭錄中(明)楊士奇 撰
- 卷之四十七 三朝聖諭錄下(明)楊士奇 撰
- 卷之四十八 天順日錄(明)李賢 撰
- 卷之四十九 燕對錄(明)李東陽 撰
- 卷之五十 損齋備忘錄上(明)梅純 撰
- 卷之五十一 損齋備忘錄下(明)梅純 撰
- 卷之五十二 畜德錄(明)陳沂 撰
- 卷之五十三 謇齋瑣綴錄一(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四 謇齋瑣綴錄二(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五 謇齋瑣綴錄三(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六 謇齋瑣綴錄四(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七 謇齋瑣綴錄五(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八 謇齋瑣綴錄六(明)尹直 撰
- 卷之五十九 謇齋瑣綴錄七(明)尹直 撰
- 卷之六十 謇齋瑣綴錄八(明)尹直 撰
- 卷之六十一 王文恪公筆記(明)王鏊 撰
- 卷之六十二 前聞記(明)祝允明 撰
- 卷之六十二 遵聞錄(明)梁億 撰
- 卷之六十三 青溪暇筆上(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六十四 青溪暇筆下(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六十五 寓圃雜記上(明)王錡 撰
- 卷之六十六 寓圃雜記下(明)王錡 撰
- 卷之六十七 病逸漫記(明)陸釴 撰
- 卷之六十八 蓬軒類記一(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六十九 蓬軒類記二(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七十 蓬軒類記三(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七十一 蓬軒類記四(明)不著撰人
- 卷之七十二 彭文憲公筆記(明)彭時 撰
- 卷之七十三 菽園雜記一(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四 菽園雜記二(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五 菽園雜記三(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六 菽園雜記四(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七 菽園雜記五(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八 菽園雜記六(明) 陸容 撰
- 卷之七十九 菽園雜記七(明) 陸容 撰
- 卷之八十 菽園雜記八(明) 陸容 撰
- 卷之八十一 菽園雜記九(明) 陸容 撰
- 卷之八十二 菽園雜記十(明) 陸容 撰
- 卷之八十三 菽園雜記十一(明) 陸容 撰
- 卷之八十四 懸笥瑣探(明)劉昌 撰
- 卷之八十五 瑯琊漫抄(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八十六 君子堂日詢手鏡上(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八十七 君子堂日詢手鏡下(明)不著撰人
- 卷之八十八 朝鮮紀事(明)倪謙 撰
- 卷之八十九 朝鮮賦(明)董越 撰
- 卷之九十 平夷賦(明)趙輔 撰
- 卷之九十一 平定交南錄(明)丘濬 撰
- 卷之九十二 安南奏議(明)不著撰人
- 卷之九十三 議處安南事宜(明)不著撰人
- 卷之九十四 平蠻錄(明)王軾 撰
- 卷之九十五 東征紀行錄(明)張瓚 撰
- 卷之九十六 馬端肅公三記上 西征石城記(明)馬文升 撰
- 卷之九十七 馬端肅公三記中 撫安東夷記(明)馬文昇 撰
- 卷之九十八 馬瑞肅公三記下 興復哈密國王記(明)馬文升 撰
- 卷之九十九 平番始末上(明)許進 撰
- 卷之一百 平番始末下(明)許進 撰
- 卷之一百一 雲中紀變(明)孫允中 撰
- 卷之一百二 使琉球錄(明)陳侃 撰
- 卷之一百三 日本國考略(明)薛俊 撰
- 卷之一百四 星槎勝覽前集(明)費信 撰
- 卷之一百五 星槎勝覽後集(明)費信 撰
- 卷之一百五 海槎餘錄(明)顧■〈山介〉 撰
- 卷之一百六 瀛涯勝覽(明)馬歡 撰
- 卷之一百七 後鑒錄上(明)謝蕡 撰
- 卷之一百八 後鑒錄中(明)謝蕡 撰
- 卷之一百九 後鑒錄下(明)謝蕡 撰
- 卷之一百十 華夷譯語(明)火原潔等 編
『国朝典故』卷之二十三 革除遺事四(明)黃佐 撰
- 本章共 5.1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革除遺事六卷,明黃佐撰。佐,字才伯,號泰泉,嶺南香山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官至少詹事。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正德十五年,黃佐自序稱:「是編也,本莆田宋君端儀革除錄、清江張君芹備遺錄,旁采諸家傳記,稍增飭之。」(見北京大學圖書館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今世傳黃佐有另本革除遺事六卷,收入明金聲玉振集、清借月山房彙鈔等叢書。稽覈兩書,大不相合。一、體例不同。是書六卷均為建文朝臣列傳,另本卷一革除君紀,卷二闔宮傳,卷三至卷六建文朝臣列傳。二、所收列傳多少不同。是書載建文朝臣一0九人事,另本僅錄七十五人。三、列傳詳略不同。是書詳于另本,且紀事亦間有異同。)
革除遺事四
董倫
張紞
徐輝祖
景清
龔泰
陳性善
平安
樓璉
劉有年
鄭居貞
魏澤
○董倫
董倫,字安常,本東昌恩縣人。世居燕之宛平。自為儒生,處山林間,布褐藜藿,已懷憂世之志,學者多從之遊,以所居貝川,因稱為貝川先生。元末,徵辟不出。國初,擢用單縣儒士張寧。洪武十五年,寧以倫薦,遣使徵之,以為春坊贊善大夫,賜冠帶,事懿文皇太子,其所說多忠厚之言,太祖皇帝聞而善之。十八年正月,由右春坊右贊善陞左春坊大學士,賜文綺六疋、鈔五十錠。 (「賜文綺六疋鈔五十錠」,原脫「賜」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會東宮宴駕,二十五年出為河南左參議。在任盡心民事,名其退食思政之堂曰「後樂」。 (「名其退食思政之堂曰後樂」,「政」原作「改」,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方孝孺為之記。嘗草封事數千言,無一不愜上心者。二十六年,上書薦肇州吏目諸葛伯衡,上命擢為陝西右參議。三十年,以詿誤坐免,典教滇南。東宮憐其老,賜以白金若干鎰。倫行至成都,蜀獻王深寵之,留連彌月,恩禮有加,賦詩八章以道行。至滇,凡作養成就,用夏變夷,漸摩育煦,皆出于仁義道德,故雖蠻童夷豎皆知向方。
洪武三十一年後五月,建文君即位,眷念東宮舊臣,屢詢及之。左右多言倫可用,即召至京師,慰勞備至,拜嘉議大夫、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與方孝孺皆入內禁侍經筵。是年七月十三日,賜御書「怡老堂」三大字及髹几玉鳩杖各一。倫上表稱謝。初,監察御史解縉嘗代夏長文作劾袁泰書,泰御之,被泰誣斥。太祖令縉十年著述,始許擢用。未及期,會太祖賓天,縉遽赴臨,權臣謂赴臨非詔旨,遂謫河州。縉與倫書祈哀,歲餘權臣黜,倫言之上,召縉還,以為翰林待詔。其拳拳汲引,皆此類也。倫為人質直敦厚,富有文學,為時所重。革除間,屢懇言當務親睦,不聽。太宗即位,時倫年八十餘,上命致仕,出京數日卒。 (「革除間......出京數日卒」,清借月山房彙鈔本無此段,另作「濟時匡君之念老而益篤。其卒也,不可考,蓋在革除年間云」。)
○張紞
張紞,字昭季,號鷃庵,西安富平人。父月川,文行知名。紞由明經舉,為東宮侍書,才識通敏,懿文皇太子器之。洪武十二年冬,陞通政司左參議,尋出為雲南布政司右參政,進布政使。凡土地、貢賦、法令、條格、祀神、壇祠、公署、廨宇與夫上下典儀、公用程度,悉裁定之,夷民心孚,遠邇奠安。二十年三月,秩滿入覲,上嘉其能。稱為天下第一,賜璽書勞之曰:「曩者討平西南夷,命官撫守,爾紞實先挺任,今五年矣。言出則諸蠻聽服,令布則四野歡欣,皆由誠信相孚,克供乃職。今年來朝,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乎天下十二牧之首。故嘉汝績,復命仍治滇南。 (「故嘉汝績復命仍治滇南」,「績」原作「續」,「滇」原作「黔」,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汝往,欽哉。」遂還治。
三十一年,召為吏部尚書。會修太祖皇帝實錄。被旨試翰林之任編纂者,考第高下而奏之。時楊士奇以教官徵入翰林,亦在試列。紞讀其策,獨喜曰:「明達時務,有用之才,不但文辭之工也。」以為第一,奏授王府審理。士奇由是著名,後果大用,其知人之鑑如此。
壬午六月,靖難之師入京城,討奸黨,紞與焉。及上即位,召紞與王鈍諭曰:「卿二人久事皇考,習知典故。今皆老矣,其解職務,月給尚書半俸,居京師,視時政有戾舊制,並向朕直言之無隱,庶稱厚望老成之意。」紞遂自經于部之後室。
○徐輝祖
徐輝祖,鳳陽人,中山武寧王之嫡長子。王為開國功臣第一。洪武二十一年十月,輝祖襲封魏國公。始名允恭,高廟賜今名。為革除君所信任。
文廟興靖難師,輝祖元舅也,召之不為動。遂與黃子澄、齊泰、盧振、張昺、葛誠等通謀。內難平,子澄等死,上以中山王有大功於國家,赦輝祖不誅,惟革其爵祿,令閑住,被繫而卒。永樂五年八月,詔還其祿米,輝祖時已死,其子欽仍襲魏國公。
○景清
景清,陝西真寧人。本姓耿,以報籍而訛。倜儻尚大節,領鄉薦,游國學。時同舍生有秘書。清求焉,弗與, (「弗與」,原作「弗以」,據明鈔佚名國朝期故本改。) 固請,約旦見即還,曰:「吾縱敏,能一夕盡熟之邪?」生不得已與之,日往索其書,曰:「吾不知何書?初未嘗假汝也。」生忿訟於祭酒,清即將所假書往見,曰:「此清燈窻所業書耳。」即背誦徹卷,及問生,生無以對也。祭酒叱生退,清即以書還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此相戲耳。」初清赴舉時,逆旅家有女,為妖憑,清宿其家。是夜妖不至,去即復來,女詰之,曰:「避景秀才耳。」旦日,女以聞其父,父追及清,語之故, (「語之故」,「語」原作「女」,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清書「景清在此」四字,令父歸粘於戶,而妖自是遂絕。後清試甲戌禮部,中第三,錄詩、書二經,對大廷,賜第二人及第,入翰林,三載改監察御史。丁丑春召見,嘉其材能,命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革除間,陟左都御史。會改都察院為御史府,改御史大夫。
文廟繼統,方孝孺、練子寧等同日死之,而清獨委蛇侍朝,人疑焉。一日早朝,清著緋衣入。先是,占星者奏文曲犯帝座,甚急。上備之,固疑清。及朝,清獨著緋也。遂收之,而搜得所帶劍。 (「而搜得所帶劍」,原脫「搜」字,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因加詰責,清不屈而死。死之夕,精英迭見。嗚呼,豫讓為主報讐,清豈其倫歟?
○龔泰
龔泰,字叔安,金華義烏人。九歲而孤,母傅氏躬教之,遣就外傅,日記數千百言。長從宋濂之門人宗恩睿游。洪武丙子,領鄉薦。明年入太學。奉旨閱齊王府衞,綜畫周密,眾始危之而後服之。吏部策試第一,除戶科試給事中。辛巳,遷都給事中。
壬午六月,太宗師渡江,泰與其妻傅訣曰:「顧事至此,我且分死矣。爾弟齋敕携幼稚以歸,否則俱溺於井,辱可免也。」言未既,火起內廷,泰馳赴之,道為兵校所執。見上於金川門,命非奸籍者釋之,泰亦釋,乃遂投城以死,是月十三日也。
泰遇事剛果有為,以孝友聞。始居邑庠,出息學宮之陰,俄有狂者至,擠泰於池,幾溺弗救,或請訟官,泰曰:「彼誠病狂,於吾何較。」卒不納。鄉人趙文慶者,為盜所竊,跡之弗得。有謂巫言其應如響,叩之當得其實,願泰俱往。及往,巫見泰瞠不能出一語,眾由是服泰之正。死時年三十六,卿士夫莫不悲之。子永吉,累官兵部右侍郎,改南京大理寺卿,致仕。議者謂:「泰得釋與罪不及族,必有其由。」或謂:「泰繩軍士最嚴,其死蓋讐之者所為也。」
○陳性善
陳性善,名復初,以字行,山陰人。洪武中,以春秋魁鄉試。丁丑會試,列名上第。臚唱時,上見其凝重,屬目久之。謂侍臣曰:「向唱名陳性善者,君子人也。」賜進士出身,授行人司副。已而入翰林,為檢討。初誠意伯劉基薨,上命御史李鐸往取其遺書,基子璉即出觀象玩占於石室中,從鐸赴闕上之。上簡精楷書者數人入便殿繙錄,性善預焉。上天威嚴重,進見者皆惶汗,甚或掣肘不成一字,惟性善動止安雅,既竣,書法端妍。上嘉悅,命賜以酒。是時威譴叵測,性善淹留竟日,家人以為必死。既出,莫不大驚。久之,超拜禮部左侍郎。薦進薛正言輩。前雲南布政使韓宜可方隸謫籍,亦以性善言起為副都御史。
皇太孫在東宮時,已熟性善名。及即位,一日退朝,獨留性善,賜之坐,問以治天下之要,且使書于紙。以是性善感知遇,盡所欲言,朝廷悉從之,然施行未竟,輒為權奸所更改。性善朝見曰:「陛下不以臣愚,猥承顧問。臣既僣塵上聽,許臣必行,今而詔書云然,所謂為法自戾,陛下無以信天下矣。」未幾,文皇帝入靖內難,上命性善監李景隆軍,大戰白溝河,敗績,與大理寺丞彭與明、欽天監副劉伯完、指揮王賚等皆被執以歸,文皇帝悉縱遣之。性善朝服躍馬入于河以死。詔加追戮,徙其家屬于邊。後悉赦還。邑人吳騵為傳其事。
○平安
平安,一名保倪,真定藁城人。驍勇有名,決戰善取勝。庚辰四月,以都指揮從李景隆戰白溝河。辛巳閏三月,戰藁城,統卒十餘萬,大敗北兵于小河。壬午春,充副總兵,督遼東軍十萬圍通州,大戰單家橋。四月,退至靈璧,大戰,為北將朱能所擒。安嘗操長鎗馳馬追文廟幾及之。會馬蹶,乃弗克前。至是,上問曰:「向若非馬蹶,汝將何為?」安大言曰:「刺殿下如摧朽耳。」上壯其言,嘆曰:「高皇帝養下好漢子。」慰勞備至。命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事。
京城既平,久之,上嘗謂:「平保兒尚在耶?」安遂自經死。少保李賢稱鐵鉉之死之烈,曰平氏有愧焉。
按:是戰也,安操長鎗馳馬追燕王幾及之,會馬蹶乃弗克前。安嘆曰:「真命天子也!」先是,王夜夢與安戰敗,有一男子,豐貌美髯,乘白馬持大刀自西北來,聲言救駕,即顧,安馬應聲而倒,王得脫難。問其姓名,對曰:「臣莘縣城隍神也。」既覺,王喜。及與安戰,始末一如夢焉。我成祖天命在躬,百神呵護。此理宜有□□□。
又有北平都指揮孫狗皮者,徐州人,革除年間有戰功,以忠義聞。後永樂初降百戶。
○樓璉
樓璉,字士連,金華人。嘗從宋濂學。洪武中,以儒士召主宣寧、仁壽二縣簿。革除君嗣位,屢下詔求賢。璉以文學舉, (「璉以文學舉」,「璉」原作「濂」,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入翰林,侍講經筵,官至侍讀。
靖難師定京城,文廟命方孝孺草詔,孝孺哭且罵,授之筆,擲諸地,曰:「身可死,詔不可草。」改命璉為之。方入見時,孝孺受凌遲之刑未畢,璉惶懼受命,歸而憤歎。妻子問之, (「妻子問之」,「妻」原作「妾」,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曰:「得無傷方先生邪?」璉愧曰:「我受刑尚可,正恐累及爾輩耳。」逡巡間,一家皆自經死。
○劉有年
劉有年,字大有。其先本廬陵人,元季徙家沅州。洪武中,以明經起家,擢監察御史。學行焯焯有稱。尋以辭官養母忤旨,謫通州擺站間,於州故家得儀禮逸經十八簾,上之,詔藏秘閣。建文即位,復起太平府知府。
文廟入正大統,以不肯迎駕謫雲南。丙子之春,與王紳遇,以道義相勗。黔國公知其賢,遣諸子從學,且薦于朝。及交阯平,起為交阯按察司僉事。其卒也,尚書黃福誄之曰:「江湖胸次,洙泗規模,文宗韓柳,學本程朱。」其為名流所推如此,惜欠革除君一死耳。
○鄭居貞
鄭居貞,徽州人。父潛,有文名,國初歷仕路州同知。居貞豐頰美姿髯,從父官閩中,因從尚書貢師泰甫游。 (「因從尚書貢師泰甫游」,「師」原作「所」,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洪武中,以明經舉,授鞏昌府通判,陞禮部郎中,甚見重高帝時。終河南布政司左參政。坐累卒于南京。有文曰閩南集、關隴行稿、歸來稿、隨稿、檜庭稿。子孫因留福州瓜山。方孝孺之為漢中教授也,居貞以詩送之,曰:「翩翩紫鳳雛,羽融備五彩,徘徊千刃岡,餘音散江海。於焉覽德輝,濟濟鏘環珮,天門何嵯峨,羣仙久相待。晨沐晞朝陽,夜息飲沆瀣,如何復西飛,去去秦關外。岐山諒匪遙,啄食良自愛,終當巢阿閣,庶以鳴昭代。」又次韻寄孝孺:「闕下知名久,相逢值暮春。才華曾動主,論議每過人。漢水元通蜀,台州亦近閩。何時江海上,樽酒話西秦。 (「樽酒話西秦」,原脫「樽」字,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為問天台客,何時別草堂。千巖空劍氣,萬卷有虹光。為政慚吾拙。擒辭羡子良。方思歌伐木,深負詠甘棠。」孝孺亦嘗贈之文,謂其為參政三年而去,吏民以不能留為憾。事在洪武二十三年。然其坐累歲月不可考書,或因孝孺之故云。
○魏澤
魏澤,字彥恩,應天府溧水人。有學行。累遷至刑部尚書。先是燕師南下,姚廣孝請曰:「殿下至京,幸全方孝孺,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原脫「下」、「書」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上納之。既至,建文帝亡,遂召孝孺,問曰:「我以周公匡成王而來,成王不在,當議所立。」對曰:「殿下既以匡王室而來,成王不在,當立成王之子。」忤旨,因有滅十族等語。上大怒,囚于獄。以廣孝言未即殺,以次收捕其族黨,每捕者至,輒欲服之,不屈,乃令盡誅之。澤是時謫為寧海典史,當捕方氏時,悉力保護,使免于辱,且資以行費。後過孝孺故居,有詩云:「筍輿衝雨過侯城,撫景令人感慨生,黃鳥向人空百囀,清猿墮淚只三聲。山中自可全高節,天下難居是盛名,卻憶令威千載後,重歸華表不勝情。」聞者壯澤之義。
【王天有點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