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乾 卦(第一)
- 坤 卦(第 二)
- 屯 卦(第 三)
- 蒙 卦(第 四)
- 需 卦(第 五)
- 讼 卦(第 六)
- 师 卦(第 七)
- 比 卦(第 八)
- 小 畜 卦(第 九)
- 履 卦(第 十)
- 泰 卦 (第十一)
- 否 卦 (第十二)
- 同 人 卦 (第十三)
- 大 有 卦 (第十四)
- 谦 卦 (第十五)
- 豫 卦 (第十六)
- 随 卦 (第十七)
- 蛊 卦 (第十八)
- 临 卦 (第十九)
- 观 卦 (第二十)
- 噬 嗑 卦 (第二十一)
- 贲 卦 (第二十二)
- 剥 卦 (第二十三)
- 复 卦 (第二十四)
- 无 妄 卦 (第二十五)
- 大 畜 卦 (第二十六)
- 颐 卦 (第二十七)
- 大 过 卦 (第二十八)
- 坎 卦 (第二十九)
- 离 卦 (第三十)
- 咸 卦 (第三十一)
- 恒 卦 (第三十二)
- 遯 卦 (第三十三)
- 大 壮 卦 (第三十四)
- 晋 卦 (第三十五)
- 明 夷 卦 (第三十六)
- 家 人 卦 (第三十七)
- 睽 卦 (第三十八)
- 蹇 卦 (第三十九)
- 解 卦 (第四十)
- 损 卦 (第四十一)
- 益 卦 (第四十二)
- 夬 卦 (第四十三)
- 姤 卦 (第四十四)
- 萃 卦 (第四十五)
- 升 卦 (第四十六)
- 困 卦 (第四十七)
- 井 卦 (第四十八)
- 革 卦 (第四十九)
- 鼎 卦 (第五十)
- 震 卦 (第五十一)
- 艮 卦 (第五十二)
- 渐 卦 (第五十三)
- 归 妹 卦 (第五十四)
- 丰 卦 (第五十五)
- 旅 卦 (第五十六)
- 巽 卦 (第五十七)
- 兑 卦 (第五十八)
- 涣 卦 (第五十九)
- 节 卦 (第六十)
- 中 孚 卦 (第六十一)
- 小 过 卦 (第六十二)
- 既 济 卦 (第六十三)
- 未 济 卦 (第六十四)
『东坡易传』夬 卦 (第四十三)
- 本章共 1.7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兑上 乾下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 五阳而一阴,阴至寡弱而皆乘于决者,以其得所附也。上六之所乘者,九五之刚,所谓“王”也。欲决上六,必暴扬之于王之庭,此其势有不便者,故五阳虽相信而不忘警,以为有危道焉。“号”者,所以警也。在强而知危,所以“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 “邑”者,民之所在也。与小人处,必先附其民;彼无民,将无与立。“戎”,上六也。五阳之强,足以即之有余,然而不即也,此所以不穷也。自以为不足,虽弱有余;自以为足,虽强有所止矣。故其“所尚”,乃所以“穷”也。 “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阳盈则忧溢,溢则忧覆,故“利有攸往”。往则有所施用,所以求不盈也。 《象》曰:泽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君子之于禄、利,欲其在人;德、业,欲其在己。孔子曰:“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泽上于天”,其势不居,故君子以“施禄”,不以“居德”。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大壮”之长,则为“夬”,故“夬”之初九,与《大壮》之初九无异也。“大壮”之初九曰:“壮于趾。”而“夬”之初九曰:“壮于前趾。”二者皆有羊之象,见于其所施壮之爻,是以知其无异也。曰:前者通“大壮”之辞也,必通“大壮”而为辞者,明其所“壮”同而所遇异也。“大壮”之初九施“壮”于“震”,“震”吾朋也,触而遇其朋,是以决藩而遂之,因以为用。“夬”之初九施“壮”于“兑”,“兑”非吾朋也,苟不能胜,则往见牵矣,岂复决藩而遂我哉!君子之动,见胜而后往,故胜在往前;不能必胜而往,宜其“为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戎”,上六也。“惕号,莫夜”,警也。“有戎,勿恤”,静也。能静而不忘警,能警而不用,“得中道”矣。与“大壮”九二“贞吉”同,故皆称其“得中”。 九三:壮于九页,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初九为趾①,故九三为九页。与小人处而“壮”见于面颜,有凶之道矣。《易》凡称其尤者,申言之,“乾乾”、“谦谦”、“蹇蹇”之类是也。九三之所以见“壮”于面颜者,避私其配之嫌也。故告之以不然,曰:九三之君子,以阳居阳,“夬”之尤者也,何嫌于私其配也哉!苟舍其朋而独行以答其配,使上六之阴和洽而为雨,以至于“濡”,虽有不知我心而“愠”者,然终必无咎。 「校注」 ①初九为趾:《苏氏易传》作“上六为臀”,误。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无不明也。 上六,九四之所谓臀也①。“困”之六三“据于蒺藜”,故初六之“臀困于株木”。“夬”之上六见“夬”,故九四之“臀无肤”,皆谓其同体之末者为“臀”也。与众阳处而同体者见“夬”,故“其行次且”而不安也。“羊”者,初九也;初九之触,则我之悔也;而能牵之,故“悔亡”。虽能悔亡而聪不明矣,孰与“大壮”?九四既悔亡而得壮輹哉!夫君子惟能释怨而收士,故为之聪、明者众,“大壮”之九四是也;今初九触我,我牵而縻之莫肯释,则惧者众矣。虽其左右前后将无不可疑,故“闻言”不信。 「校注」 ①上六,九四之所谓臀也:原作“九四,上六之所臀”也,据《苏氏易传》改。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上六之不足“夬”,如“苋陆”也①。九五以阳居阳,“夬”之尤者也,于所不足“夬”,用“夬”之尤,虽中而未光,故“中行无咎”。“中行”者,反与四阳处而释上六也。此与上六为同体者,与九四均尔;然不至于“次且”者,以其刚之全也。刚之全者,则不戚其同体之伤矣,故九四之《象》以为“位不当也”。 「校注」 ①如苋陆:《苏氏易传》作“苋如陆”,误。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无号”者,不警也。阳不吾警,则吾或有以乘之矣,然终亦必凶。